所以,他對優越感的追求所指向的並不是對社會有用的方麵,而是自己的虛榮心。為了讓他朝著對社會有用的方向發展,我們必須對他的性格發展加以塑造,讓他重新建立起信心,這樣,他才容易接受我們的意見。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擴展他的社會關係的範圍,由此來彌補他媽媽的忽視,同時還要他和媽媽達成和解。我們要逐步推進對他的教育,直到他對自己過去生活風格中的錯誤能夠像我們一樣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如果他不再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他的獨立性和勇氣就會因此而增強,他也就會把自己對優越感的追求轉向對社會有用的方麵。
案例二
這個案例關於一個10歲小男孩。
“學校向家長抱怨說這孩子的學習成績非常糟糕,已落後同年齡學生三個學期。”
一個10歲的孩子落後同齡人三個學期,我們甚至要懷疑他的智力是否存在問題。
“他現在讀的是三年級,IQ是101。”
很明顯他的智力水平沒有問題。那麼他學習落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他為什麼要擾亂課堂秩序?我們發現,他對優越感非常渴求,他也有一定的行動興趣,然而他的追求和興趣所指向的都是對社會生活無用的方麵。他希望自己富有創造性,對事情能積極主動,也想受到別人的關注,這並沒什麼大不了的,但他卻采取了錯誤的追求方式。我們也能看到,他對抗學校,和學校戰鬥。他非常好鬥,他是學校的敵人。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他成績很差的原因了,因為以他這種好鬥的性格來說,學校的常規生活是他所無法忍受的。
“他不願服從命令,也不想遵守紀律。”
這是顯而易見的。他行為之中自有他明智之處。換句話說,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來實施這種不明智的行為。對一個好鬥者來說,肯定不會接受別人的命令。
“他和別的孩子打架;他把自己的玩具帶到學校去。”
他是希望製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學校。
“他口算不好。”
這說明他在社會意識及與之相配的社會邏輯方麵存在欠缺(參見第七章)。
“他在語言上有缺陷,每周參加一次語言訓練班。”
這種語言缺陷與生理器官無關。這是一種缺乏社會合作精神的表現,這一點可以從他的語言障礙中看出來。語言所體現的是一種合作的態度,一個個體必須與別人發生聯係的合作態度。在這個男孩那裏,這種語言缺陷卻成為了他好勇鬥狠的一種武器。他並不希望自己的語言缺陷得到治療,對此我們不必大驚小怪,因為治療語言缺陷就等於讓他放棄這個引人關注的武器。
“當老師讓他講話時,他的身體就搖擺不定。”
他似乎做好了隨時戰鬥的準備。他很反感教師說話,因為這樣的話他就不可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了,如果教師對他說話,而他又不得不去聽的話,教師就成了征服者。
“他的母親(確切地說是繼母。在他嬰兒時期,他的生母就去世了)抱怨說,這個孩子有點神經質。”
在這個意味深長的神經質下,孩子許多不良行為被掩蓋起來了。
“是他的兩個祖母把他帶大的。”
一個祖母帶孩子就已經很糟糕了,更何況兩個——我們知道,祖母對孩子的溺愛通常都是非常可怕的。至於她們為什麼這樣做,值得我們深思。這是現代文化的缺陷,即上了年紀的女人在社會中沒有自己的位置。她們反抗社會,希望能被合理對待,在這一點上她們無疑是正確的。她們想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他們通過溺愛孩子並得到孩子依戀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她們通過這種做法來得到個體被認可的權利。
我們不難想象,在這兩個祖母之間,會產生一種激烈的競爭。每個人都想讓孩子更喜歡自己。當然,孩子會成為這種競爭最大的受益者,他會發現自己仿佛置身於天堂之中,似乎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孩子什麼都不用做,隻要說“這是一個祖母給我的”,那麼,另一個祖母為了打敗競爭對手,就會給孩子更多的東西。在家裏,孩子自然是備受關注的,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是怎樣把這種關注變成他的目標的。而如今他來到了學校,在這種新的環境中兩個祖母不見了,隻有一個老師和其他許多孩子。他隻能通過好鬥和反抗來獲得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