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1 / 3)

我們和他的媽媽一起來討論這個孩子的問題。我們告訴她,她與孩子和祖母的處境都非常艱難。孩子對他的哥哥有很強的嫉妒心理,總害怕不如他。在我們的交流過程中,這孩子一直都沉默不語,雖然我們向他表明我們診所的每一個人都願意成為他的朋友。在這孩子看來,說話就意味著合作。他要的是戰鬥,而不是合作。這是由於他的社會情感不足,這同樣也是他為什麼會拒絕矯治自己的語言缺陷的原因。

人們或許會對此感到驚異。實際上,甚至在某些成人身上,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這種情形:用沉默不語來表示對抗。曾有一對發生激烈爭吵的夫妻,丈夫向他妻子大嚷大叫:“看看你,看看你,現在怎麼沒話說了。”妻子回答道:“我不是無話可說,隻是不想說罷了。”

這個案例中的男孩情況也是如此——“隻是不想說話”。當進行完我們的談話,告訴孩子可以離開的時候,他卻似乎還想留下了。他的敵意似乎開始爆發了。當我們再次對他說討論已經結束時,他仍不想離去。我們讓他下個星期和他爸爸一起過來。

同時,我們對他說:“你一句話都不說,這種做法非常好,因為別人要求你做什麼,你偏偏會做出相反的事情來。如果別人叫你說話,你就一言不發。如果叫你在課堂上保持安靜,你就偏要大聲喧嘩,以此擾亂課堂秩序。你覺得隻有這樣做才稱得上一個英雄。如果我們不讓你說話,那麼你就會口若懸河。我們隻要向你提出相反的要求,你就會乖乖地就範。”

很顯然,這個孩子說話的欲望被激發出來了,因為他感到有必要回答這些問題。於是,他開始配合。之後,我們才對他說明他的情況,並使他意識到並相信自己身上存在的錯誤。他自此開始慢慢地進步。

這時,我們不要忘記,如果孩子一直處於這種舊的環境中,他是不會有改變的動力的。他的爸爸、媽媽、祖母、老師及夥伴對他已經有了一種固定的態度。他對他們的態度也已經固化了。然而,當他來到診所,這完全是一個全新的情境。我們也盡可能為他營造一個新的環境——事實上是一個全新的環境。這樣他在舊環境中形成的性格特征就會更好地暴露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明智的方法就是對這個男孩說“你不要說話”,這個男孩就會說“我就要說”。按照這種方法,男孩不會覺得有人和他直接說話,所以也不會對自己不想說話的心理有所警惕和抑製。

在診所,孩子通常要麵對許多聽眾,這會給他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這個環境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他們會產生這樣的印象,他們不僅不再受到以前狹小空間的限製,其他人還對他們充滿了興趣,他們會覺得自己成為這個大環境中的一部分。他們甚至還希望表現自己,尤其是讓他們下次再來的時候。他們明白將要發生的事情——人們將詢問他們一些問題,詢問他們的情況如何等等。有些人一個星期來一回,有些人天天都會來,這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在這裏,人們訓練他們對老師的行為。他們清楚,這裏不會有人對他們進行批評、責罵和指責,一切事情都會拿出來進行公開的討論和評價。一對夫婦正在爭吵,如果這裏有人打開窗戶,他們就會停止。因為窗戶被打開之後,別人就有可能聽到他們的爭吵,而人們通常都不想讓別人認為自己的性格存在問題。這就邁出了前進的第一步。同樣的道理,當孩子肯來到我們的診所接受谘詢時,他們就邁出了前進的重要一步。

案例三

本案例涉及的是一個13歲半的孩子,他是家中的長子。

“孩子11歲的時候,IQ為140。”

可以說,這個孩子很聰明。

“自從進入高中第二學期以來,他幾乎就在原地踏步。”

從我們的經驗來看,如果一個孩子覺得自己很聰明,他很可能就會產生一種不勞而獲的心理,其結果隻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這樣的孩子通常都不會取得進步。例如,通過我們的觀察發現,這些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認為自己要比實際年齡更成熟。他們想證明自己已經不是孩子了。他們的這種欲望越是強烈,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就會越多。這樣一來,他們便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認為自己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聰明。對此我們的建議是,不要對孩子說他很聰明,或告訴他有很高的智商。絕不能讓孩子知道他們自己智商是高是低,就算是家長也不能知道。因為一個聰明的孩子後來屢遭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此。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智商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一個充滿雄心壯誌卻有可能通過不正確的方法來獲得成功的孩子,會走上一條錯誤的成功之道。這些不正確的方法包括患神經病、自殺、犯罪、懶惰或無所事事。孩子會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為自己錯誤的成功之道進行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