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孩子非常喜歡科學。隻喜歡和比自己更年幼的孩子交往。”
我們知道,孩子更願意與比自己更小的孩子交往,其目的是想讓一切對他來說變得更容易掌控一些,也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希望自己成為年幼者的領袖。如果他更願意和年齡比他小的孩子交往,那麼我們就有理由懷疑他要達到這樣的目的。當然,事情並不總是這樣,有些情況下,孩子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父性才和更年幼的孩子交往的。然而,這其中也存在問題。因為孩子為了顯示自己的父性,很可能會不願意與比他年齡大的孩子交往,他會有意識地這麼做。
“他喜歡的運動項目是足球和壘球。”
我們假設他很擅長這兩項體育項目。我們可能會聽說,他在某些方麵很擅長,而對另一些方麵則沒有一點興趣。也就是說,如果他覺得自己沒有成功的把握,他是不會有積極、主動的表現的。一旦他在某個方麵沒有獲得成功的把握,他就會拒絕參與其中。這種行為方式當然是不正確的。
“他喜歡打牌。”
這表明他在想辦法消磨時間。
“由於打牌,他不可能按時睡覺、按時完成作業。”
現在我們看到了為什麼父母會對孩子產生抱怨,這些抱怨大同小異:他在學習上不能取得進步,他隻會浪費時間。
“當他在嬰兒的時候發育得很緩慢,直到兩歲以後才開始迅速發展。”
對於兩歲前他發育緩慢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或許是由於家人對他的過分溺愛造成了他發展緩慢。我們能夠看到,受到過分寵愛的孩子不必說話、不必走路或發揮身體機能,因為他們的一切都有人幫他們安排得妥妥當當的,所以發育的刺激也就沒有了。他之後獲得了迅速發育的原因,隻能是這期間他受到了刺激。正是在這種強烈的刺激下,他才能成為一個聰明的孩子。
“誠實和固執是他突出的兩個性格特征。”
隻知道他很誠實是不夠的。誠實當然是一種美德,是一個優點。然而,我們並不清楚他有沒有利用自己的誠實來批評和責備他人。誠實很有可能是他進行自我炫耀的資本。我們知道他有很強的領導欲望並喜歡支配他人,所以,他可以通過表現出誠實的品質來獲得一種優越感。我們並不知道他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還能不能保持住誠實的品德。至於他的固執,我們發現,他確實想獨樹一幟,喜歡標新立異,不願意人雲亦雲。
“他會欺負自己年幼的弟弟。”
我們的判斷與這個陳述是相一致的。他希望成為領袖,而弟弟不順從他,他就欺負弟弟。這表現出他其實並不十分誠實。而且,如果你對他真正了解,你還會發現,他甚至就是個騙子。他是一個愛自吹自擂的人,並流露出一種優越感。然而實際上,他所流露出來的是一種優越情結。從這種優越情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實際上在內心深處備受自卑感的困擾。由於別人對他的評價太高了,當遇到不能解決的困難時,他便會因失敗而低估自己。而正因為他對自己的低估,導致他不得不通過某種方式進行補償,這種方式就是自吹自擂。所以,對孩子進行過高的讚揚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因為他會覺得別人對他有過高的期望。如果他發現要達到別人的期望非常困難的話,他就會開始感到害怕和擔心,於是他就會尋求掩飾自己弱點的辦法,例如欺負他的弟弟等等。這就是他的生活風格。在他所遇到的問題麵前,他覺得自己不夠強大、也不夠自信,更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所以,他便沉溺於打牌。當他打牌的時候,他的自卑就不會展現在人們麵前,即使他的學習成績很糟糕。父母會說,他不能取得好成績的原因就是他總打牌,這樣他的驕傲之心和虛榮心就得到了挽救。慢慢地,他也受到這個觀點的影響:“沒錯,由於我總是打牌,所以我的成績才不好;如果改掉打牌的壞習慣,我的學習成績就會變好。然而,我的確喜歡打牌。”這樣一來,他得到了滿足,他告訴自己,他可以變成最好的學生。隻要這孩子對他自己的這種心理邏輯一無所知,他就會繼續沉溺於自我安慰之中,隱藏自己的自卑感,既不讓別人看到,也不讓自己看到。隻要他的這種做法繼續維持下去,他就不會發生改變,也不會取得絲毫進步。所以,我們必須通過一種友好的方式讓他理解自己性格的根源,並且告訴他,他的實際行為給人的印象,就像一個認為自己無法勝任自己任務的人,他之所以會覺得自己很強大,隻是通過這樣做來隱藏自己的弱點和自卑感。我們應該以一種友善的方式和不停的鼓勵來實施這一切。我們不能總是誇獎他,讚揚他的智商高——這種不斷的讚揚可能會使他的心理感到害怕和畏懼,他會覺得自己不能永遠取得成功。我們非常清楚,在孩子以後的生活中,智商的作用並沒有那麼重要。所有實驗心理學家都認為,智商所揭示的僅僅是測試當時的情況而已。生活是錯綜複雜的,通過測試並不能將其認識清楚。高智商並不意味著孩子在真實生活中能解決自己遇到的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