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3 / 3)

孩子存在的真正問題就是他社會情感的缺乏,是他的自卑感。而這必須向他解釋清楚。

案例四

這個案例中的孩子隻有8歲半,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是怎樣被寵壞的。有許多罪犯和神經病患者都來源於這一類型的兒童。在我們這個時代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不要再溺愛孩子。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愛他們,而是不要溺愛和縱容他們。我們在對待他們時應該以一種平等的心態,試圖把他們當作自己的朋友。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案例,因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被寵壞孩子的性格特征。

“孩子目前麵臨的最大問題是,每一年級都要重讀,而他現在才二年級。”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居然還要重讀,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他的智力水平。在對這個案例進行分析時,我們不要忘記這個可能性。另一方麵,如果孩子最初的成績很好,問題是後來才出現的,我們就能夠排除他弱智的可能性。

“他以嬰兒的方式來說話。”

他渴望得到寵愛,所以就模仿嬰兒的舉動。然而,這也表明他有一個目的,因為他認為從模仿嬰兒的舉動中可以得到好處。他這種理性的判斷實際上恰恰說明了他的智力沒有問題。他很討厭學校生活,對此也缺乏準備。他並不是按照學校的規定和製度來發展的,為了表明自己的追求他選擇了與環境進行對抗。正是這種敵視態度導致他每個年級都要重讀。

“他並不服從自己的哥哥,有時還會和哥哥發生激烈的爭鬥。”

所以,我們從中能夠看到,對他來說,哥哥就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從這一點來看,他哥哥應該是個好孩子。他和哥哥競爭的唯一手段就是盡量表現出壞的一麵。當然,他會在夢中想象,如果他能回到嬰兒時代,他就可以超過哥哥。

“他22個月的時候才學會走路。”

他也許患過佝僂病。如果他到22個月才學會走路,這可能是因為他總是受到監護。在這22個月的時間裏,他的媽媽和他總是寸步不離。他越是不會走路,媽媽就越是對他看護有加,更會溺愛、縱容他。

“他很早就學會了說話。”

到這裏,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一個智障患者。因為說話困難通常是智障兒童的一種表現。

“他總像嬰兒那樣說話。他爸爸非常溫柔親切。”

他爸爸對他也很寵愛。

但他更喜歡媽媽。他們家有兩個孩子。他母親告訴我們,大兒子非常聰明。這兩個孩子經常發生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