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著意義重大的經曆:她家庭的大部分財產都喪失在了德國。”
對於她什麼時候從德國移民的我們不得而知。或許這個女孩曾經有過一段快樂的時光,而現在這一切都一去不複返了。新環境對她來說就像一種測試,從中可以看出她有沒有受過與人合作的訓練,有沒有社會情感,有沒有勇氣,同時也可以看出她能不能接受貧窮的現實,或者說,從她對新環境的反應中可以看出她有沒有學會在生活中與他人合作。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她缺乏與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她在德國時還是個不錯的學生,她8歲的時候便離開了德國。”
這是兩年前的事情。
“她在美國學校裏表現得並不好,因為她在拚寫上存在困難,而且這裏教授算術的方式也不同於德國。”
教師並不總能照顧到學生的這些問題。
“她受到母親的溺愛,她也很依戀母親。她同樣也喜歡父親。”
假如你向孩子提問:“你最喜歡的是誰,父親還是母親?”他們通常都會回答說:“我都很喜歡!”他們這樣回答是被教育的結果。如果想測試出這種回答是否可靠可以有許多方法。其中一個較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坐在父母中間,我們和父母交談,這時孩子就會不自覺地轉向她最喜歡的人。同樣地,當孩子走進父母的房間時,她會朝著自己喜歡的人走去。
“她有一些同齡的女朋友,但數量有限。她最早的記憶是,在她8歲的時候,和父母一起在德國的鄉下居住,那時她常常在草地上和小狗一起玩耍。那時她家還有一輛馬車。”
她對曾經的富裕生活、草地、小狗和馬車仍然記憶猶新。就如同一個落魄的富人,總是會回想起她曾經擁有的一切——汽車、馬匹、高大的房子和傭人等等。我們不難看出,她很不滿意目前的狀況。
“她經常會做有關聖誕節的夢,夢到聖誕老人送給她禮物。”
她在夢中所流露出的願望與現實中是相同的。她總是渴望得到很多東西,因為她覺得自己已經被剝奪了很多,她想再次擁有她曾經擁有的一切。
“她常常會依偎在母親身邊。”
這種舉動是一種失去勇氣和在學校遭受挫折的表現,我們告訴她說,盡管與其他孩子相比,她遇到了更多的困難,但是,通過勤奮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她仍然可以在學習上取得很大的進步。
“她再來診所時,媽媽並沒有陪著她,她是獨自一人來的。她的學習取得了一些進步,在家裏,她也是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
我們曾經告訴她要爭取獨立,不要總是依賴她母親,要學會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
“她為她父親做早飯。”
這是合作感的一種表現。
“她覺得自己比以前更有勇氣了。她也能和我們更自在、更從容地談話了。”
我們讓她回去叫她母親一起過來。
她母親陪她一道來了,這是她第一次造訪我們的診所。母親的工作一直都很忙,抽不出時間。她告訴我們,這女孩並不是她親生的,而是在孩子兩歲時收養的,而女孩對此毫不知情。在孩子出生的頭兩年時間內,她先後一共被轉送了六戶人家。
孩子沒有美好的過去。她似乎在生命最初的兩年內遭受了太多的苦難。所以,我們所麵對的女孩,曾經遭人唾棄、被人忽視而後來又得到悉心照料。她很害怕失去當前這種良好的境況,這是源於她對早年痛苦生活的無意識的印象。或許那兩年對她來說太刻骨銘心了。
“當這位母親領養這個女孩的時候,有人建議她要嚴加管教這個女孩,因為她的家庭出身很糟糕。”
建議她這麼做的人中了遺傳學說太深的毒了。如果她嚴厲管教了孩子,但仍然出現了問題,這人就會辯解說:“你看,我沒說錯吧!”其實他們並不知道孩子變成問題兒童,他們也難辭其咎。
“孩子親生母親不是一個好女人,這讓養母覺得自己肩負著更加重大的責任,因為她並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養母有時還對孩子實施體罰。”
對女孩來說,現在的情況似乎沒有比以前更好。養母有時會突然中止對她的溺愛態度,取而代之的卻是嚴厲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