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我們的快樂都去哪兒了(2)(1 / 3)

實際上,做任何事情,情緒的穩定和良好的自控都是非常重要的。

運動員都會告訴你,為了成為一個獲勝者,你必須認為你是個獲勝者。因為當你信心百倍地參與競爭時,會領略到“搏殺”的刺激,獲得成功瞬間的興奮滿足;當你心事重重、無精打采,或過度緊張時,又會嚐到不安、沮喪煩躁和焦慮的滋味。臨場的這些心理體驗會直接影響到你的成敗。

拳擊就是很好的例子。拳擊比賽很容易得出結果:一勝一負。但總是力量最大、速度最快、耐力最強的一方獲勝嗎?事實並非如此。如果體質較弱的一方有較好的自我感覺,也有可能獲勝。相信自己會勝的一方比沒有這一信心的另一方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拳擊術語中,這叫“最佳競技狀態”。帶著自我失敗感覺的拳擊手的發揮容易失常:他會故意不用力,因為他害怕他的對手避開他。

情緒好會使一個人有更大的耐力,反應更為敏銳。它使腎上腺素流動,給拳擊手補充其他一些東西,使他發現自己做什麼事情都得心應手。身心配合默契,就不容易失敗。

生活中的道理也與此類似。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事情:考場上,一個平時成績優秀的學生會因臨場的狀態不佳,而使頭腦一片空白,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表現出浮躁不安,結果高考落榜。

每個人都擁有若幹種能力。在很多事情上,你都有自信、勇氣、衝動,或者是冷靜、輕鬆、堅定、決心,創造力、幽默感,敢冒險、靈活,隨機應變……所有這些能力,細想一下,你會發覺都是一種感覺,一種內心裏的感覺。

即使有知識、技能和其他的資源能助你,使用這些資源的原動力,仍是這種內心裏的感覺。沒有這種感覺,你即使具備了這些資源也不會去用,或者用不好。

因此,生活中情緒健康的人,往往表現出堅毅、愛和麵對現實的活力。他們神采煥然,專注負責,勇於開拓,肯冒險犯難;他們敢及時把握機會,而不優柔寡斷;他們不逃避現實,所以了了分明,好運氣更容易降臨在他們身上。這樣的人處於最佳競技狀態中。相反,情緒不健康的人,競技狀態比較差,更容易遇到失敗。

情緒會影響你的幸福指數

情緒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讓你享受快樂,也可以讓你的幸福消失。那麼,如何讓情緒為我們助威,讓我們走出低穀,走向幸福呢?

1. 自我寬容,不要放棄幸福

麵對眼前令自己愧疚痛心的事,要學會寬容自己,自我責備是痛苦的。覆水難收,痛苦隻會讓我們沉淪,別放走現在的幸福。或許我們可以補救自己的過失,但我們仍然要懷著快樂的心情去做。

瑪格麗特·桑斯特是一位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十幾年前,她遇到一位一條腿嚴重扭曲的男孩。極富同情心的瑪格麗特立即將這個男孩帶到醫院做了外科檢查。檢查後發現,如果經過一係列的手術,小男孩的腿是完全有可能康複的。經過多方奔走和說服,醫院同意減免一部分醫療費用,一位銀行家開出了一張限額支票,小男孩的家人以及瑪格麗特本人也籌集了一部分資金。

一切都進展得非常順利。“當有一天,我看到小男孩居然跑了起來”,瑪格麗特回憶道,“我的淚水抑製不住地流了下來。”

“現在,小男孩已經變成了一位健壯的小夥子”,瑪格麗特向她的聽眾問道,“你們知道他今天是做什麼的嗎?”瑪格麗特頓了一下:“他因為搶劫,正在監獄裏度著他的3年刑期。”

說到這裏,台下一片寂然,瑪格麗特已是淚流滿麵。她哽咽著繼續講述道:“這是我一生中最愧疚的一件事情。我隻顧忙於教他如何走路,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教他應該往哪裏走!”

正如上文的瑪格麗特·桑斯特,每個人做了愧疚的事後都會不安與後悔,但愧疚無法挽回我們的失誤。心理專家這樣忠告我們:把苦惱與不幸看做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當我們遭遇不幸,抬起頭嚴肅對待它,並且說:“沒事的,這一切都會過去。”有時候,雖然我們做得不對,但對於無法挽回的現實,我們也應當笑著應對。自責並不能使自己的過失減輕,隻會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瑪格麗特·桑斯特做得已經很好了,她幫助小男孩治療殘疾,已經對男孩是很大的恩賜。但如果把男孩的墮落也歸結到瑪格麗特·桑斯特身上,那便成了錯誤,這樣的話,誰還敢繼續去做社會公益事業呢?

2. 不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