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孩子眼裏的物品沒有貴賤之分
在孩子的眼裏,物品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隻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區別。那些在大人眼裏的“破爛”在孩子眼裏可能就是好玩的、有用的東西,而且很多時候,這些“寶貝”甚至比買來的高級玩具更能激發孩子探究與活動的興趣,擺弄起來也更有樂趣。
此外,孩子喜歡“髒東西”也說明孩子正在用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收集這些東西的背後恰恰說明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因此,作為家長,應該好好嗬護孩子的收集熱情,它可是美好的精神萌芽。
換種方式愛孩子
既然孩子玩“髒東西”並非一件壞事,那麼家長又該如何做,才能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呢?
1.家長要有同理心
看到孩子玩髒東西或是鄭重守護自己的“寶貝”時,家長不要動不動就把孩子撿到的“寶貝”扔掉,也不要武斷地禁止孩子玩,而是應該認可孩子的這種行為。要知道,現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住在都市高層公寓裏的孩子,既不能上樹掏鳥、又不能下河摸魚,對於孩子的這種單調生活,家長更應該理解、支持孩子的這種行為。而且,幼年時期頻繁地被限製和否定,對孩子的心理發育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還會無情地扼殺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對世界的探求。
2.保證“髒東西”對孩子安全無害
雖說家長應鼓勵孩子收集“破爛”,但是一定要以該物品對孩子安全無害為前提。孩子認知能力有限,生活經驗不豐富,不能準確識別物品的安全隱患,所以,家長要為孩子把關確保安全無害。與此同時,家長還要在肯定孩子收集熱情的前提下,提示孩子某些物品該如何正確使用,比如,塑料袋不能套在頭上以防窒息;小顆粒不能塞進嘴裏,以防異物入體等。
3.陪伴孩子遊戲
孩子整理“破爛”並玩耍這些東西時,如果家長也能參與其中,不僅樂趣大增,親子感情也會隨之升溫。比如,孩子搜集了各種各樣的樹葉以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各種樹葉分類貼到一個專門的本子上,並引導孩子命名,由父母來書寫。
4.引領孩子探索
很多孩子麵對收集來的“破爛”可能也“玩不出名堂”,這種時候,家長就要多點撥、多指引。比如,孩子搜集了一堆牙膏盒、香皂盒,可能除了在裏麵裝些小東西搖晃外,就再也玩不出什麼花樣來了。這時家長可以啟發孩子,牙膏盒和身邊的哪些東西相似,可以用來做什麼?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孩子把兩支牙膏盒粘在一起,可以製作望遠鏡,把三四支大小不同的牙膏盒貼在一起,可以製作筆筒。這種遊戲可以讓孩子多動腦思考,多動手嚐試,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
此外,家長還要盡己所能經常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給孩子充分地接觸自然和探索自然的機會,毫無疑問,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有利的。
行為2:愛往高處爬——正確認識孩子的“攀高心理”
工程師小劉,有個白白胖胖的兒子,今年3歲半,小名叫牛牛。
從小到大,牛牛就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常被大人戲稱為小猴子。的確,隻要有他在的地方,沒有一刻會安靜下來。
最近一段時間,這個小機靈鬼又對“攀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飯桌、沙發靠背、床上的欄杆,這些東西在牛牛看來都像大山一樣充滿著無限的吸引力,誘惑著他毫不猶豫地邁開自己的小腳丫。
這一天,牛牛爸爸發現兒子又搬著小板凳,爬書櫃了,看那架勢,這個小猴子還想攀著書櫃爬上閣樓。看著兒子擺出如此高難度的動作,劉先生真擔心一個不小心,兒子就會從高處摔下來。
“牛牛,你這樣做太危險了,以後不能再往高處爬了啊!”每每看到牛牛做出的“壯舉”,大人總是替他擔心不已。可是,兒子麵對如此的教導,反倒總是撇撇嘴,等大人看不見的時候,他又會搬起自己的小板凳,開始尋找下一個“攀高”的目標。
讀懂孩子的行為
一般來說,蹣跚學步的孩子對於攀高往往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這該如何理解呢?
1.攀高可以證明自己的存在,探索視線以外的世界
2歲左右的孩子是如此的精力旺盛、喜愛運動,而且他們的好奇心又是那麼的強烈,而攀高恰恰能夠幫助他們探索視線以外的世界,幫助他們證明自己存在的心理——我終於可以大聲地告訴父母:“我在這裏。”因為在孩子看來,自己攀爬得越高越能證明給父母:自己是個勇敢的孩子,而孩子自身又是如此渴望得到父母的讚許和肯定。
2.攀高是孩子感知空間發展的一種能力
攀高也是孩子最典型的感知空間發展的一種能力,當他們逐漸對攀爬高處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他們不僅僅是在感受空間的大小,而且還在用自己的皮膚、肌肉、身體上的所有東西來感知這個空間,“咦,它到底有多大?有多高?有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