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智力來自哪裏——大人有辦法,孩子就聰明(3)(2 / 2)

讀懂孩子的行為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家長千方百計地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智力開發環境,這一行為的初衷是沒有錯的。

但是,凡事都應該有一個度。隻有符合孩子心理發展特點的智力刺激,才能讓孩子欣然接受,也才能對孩子的智力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給孩子提供過多的食物,什麼都讓孩子吃個夠,孩子很可能就會出現消化不良,甚至患上“厭食症”。同樣的道理,在智力開發的過程中,如果家長給予孩子過多的智力刺激,一旦這種刺激處於飽和狀態,便會讓孩子產生求知活動中的“厭食症”,也就是對求知缺乏興趣,求知欲減弱,以致妨礙智力活動的正常發展。其實,這種家長的問題在於隻想著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而忽視了對孩子的引導,就如故事中的誠誠家長一樣。

另一方麵,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對孩子的智力刺激過度,也會使孩子患上智力“厭食症”。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願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往往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而且這些家長又是如此堅信,隻要是能夠開發孩子智力,無論玩具還是圖書,統統多多益善。但是,期望過高的家長卻忽視了這一點:年幼孩子的興趣往往是不穩定而無常性的,智力刺激過度,孩子反而會患上“智力厭食症”。於是,經常是玩一件丟一件,玩什麼也沒有常性。

由此看來,家長對孩子進行智力刺激時,一定要根據孩子自身的年齡特點、發育情況,把握好刺激的數量、程度。不僅讓孩子吃“好”吃“飽”,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而且還要讓孩子感覺到“很想吃”、“願意吃”。也就是說,要始終讓孩子在求知和學習的過程中保持一定程度的“饑餓感”,這樣才有利於激發起孩子對知識的興趣、求知欲以及積極性,否則就容易使孩子患上“智力厭食症”。

換種方式愛孩子

既然家長給孩子進行智力刺激要注意把握一個“度”,那麼,具體來說,家長又該如何把握呢?

1.從孩子的需要出發,選擇益智產品

興趣是孩子求知的先導,而需要又是興趣形成的前提。一個人隻有在餓的時候,才想吃飯,吃起來才會有滋有味。反之,即便是在吃飽了的人的麵前,擺著再好的食物也不會勾起他的食欲。同樣,給孩子進行智力教育,也要根據孩子的需要,這樣才會收到好的效果。具體地說,家長在給孩子選擇圖書、玩具時,一定要從孩子的需要出發,不在於多、雜,而在於適宜、恰當,這樣才能使孩子形成穩定而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

2.給孩子講故事是門藝術

研究表明,父母長期為孩子講故事,不僅能增進親子交流,還可以促進幼兒智力發育。但是,給孩子講故事也有個藝術問題。德國大文豪歌德的母親在給小歌德講故事時,每次總是在最關鍵的地方停下來,讓他自己去想象接下來故事是如何發展的;第二天,歌德的母親才會繼續給他講下去。可以肯定地說,這位偉大的母親是深深地領會了講故事這門藝術。一方麵培養了孩子的想象力、判斷力以及推理能力;另一方麵也使孩子產生了迫切想要了解故事發展的一種心理需要,即一種“饑餓感”。然而,遺憾的是,很多家長給孩子講故事時往往缺乏這種藝術,總是無視孩子的反應,經常是講了一個又一個,使孩子對故事的興趣由濃轉淡,最終甚至成了孩子的催眠曲。

總之,家長在給孩子智力刺激、創造教育條件時,一定要注意適度適時,要從誘導孩子的需求入手,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欲,而且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避免孩子出現“智力厭食症”。

行為58:會玩的“小野馬”——會玩的孩子更聰明

一依是幼兒園中班的一個小男孩,眼睛不大,卻閃爍著頑皮和詭譎的光芒,他可是全園裏典型的會玩的孩子。

室外活動時,這個小家夥就像一隻脫韁的野馬,要麼活蹦亂跳、東摸摸西碰碰;要麼就是上躥下跳,一刻也停不下來。如果老師或是家人管教他了,也很少會輕易順從,有時甚至還會做出撅嘴或是扭動身子等表示反抗的動作。

室內上課時,這匹“小野馬”在“玩”的工作上又變得極富天賦。每當孩子們在一起畫畫時,一依無論畫什麼,都能突發奇想,不僅畫出了兒童視角的童真又不失新穎的圖畫,就連老師們看了都拍案叫絕。

可是,一依這種既淘氣又聰明的表現,也著實讓一依爸媽摸不透,是鼓勵孩子像猴子一樣上躥下跳好呢?還是教導他踏踏實實地學本領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