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門學問的意義我隻有一句話:如果你能夠說服世界,你就能夠得到世界。
小故事
甲:我昨天試圖說服我老爸給我買一輛車。
乙:你怎麼說的?
甲:我告訴老爸,一個成熟男人的象征就是擁有屬於自己的代步工具。
乙:然後呢?
甲:你真的想知道嗎?
乙:……難道他給你買了一輛自行車。
甲:不,他給自己買了一輛車。
乙:……
(1)毛遂自薦:戰國時期平原君門下有個食客叫毛遂,平時不顯其能被眾人誤解,在平原君有難的時候挺身而出,最終通過自己的口才獲得了平原君的信任,更進一步說服了楚王出兵援趙,最終讓趙國得以轉危為安。
(2)蘇秦刺股:蘇秦年少時師從戰國時期的名師鬼穀子,有大誌但才華平平,一直未能求取功名隻能落魄回鄉。為了奮發圖強蘇秦苦讀老師贈予的《陰符》,覺得困了就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如此堅持苦讀有成後。蘇秦再次周遊列國,這次的蘇秦說服能力大增,最終動用自己的辭令之術說服六國國君“合縱”抗秦,手持六國相印成就了一番偉績。
說服的核心在於直擊人心
中國儒家思想代表者之一的荀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思想家,其言人之“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聖經》中亦有言,“連他心所憎惡的共有七樣就是高傲的眼,撒謊的舌,流無辜人血的手,圖謀惡計的心,飛跑行惡的腳,吐謊言的假見證,並在弟兄中布散紛爭的人。”
在人類漫長的認知史中,當人類意識到自己的心理活動之時,便認識到了人性的弱點,對於這些弱點的發現,在各個不同文明的曆史文獻上都有跡可循。隨著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人類對於人心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開始發現這些與生俱來的心理弱點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我們最常遇到的從眾現象:用大眾語言來說,就是指“跟隨大流”,比如當一個人在人群中時,會不自覺地做出和大多數人一樣的事。用學術的口吻來說,就是在某個特定情境下,對占優勢的行為方式的接受。越是對不熟悉的環境,或越是臨時狀況,越容易產生從眾現象。
又比如說著名的光環效應:指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超越事實本身的社會印象,就像日月的光輝,在雲霧的籠罩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的現象。比如一個人從小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經常被當作其他小孩學習的榜樣,那麼別人在評價他的時候,就會被他頭頂的光環所影響,做出誇大事實的評價。
……
類似的心理學現象不勝枚舉,它們赤裸裸地表現出了人類天生的心理弱點。但是這樣的心理弱點並不可怕,因為它們都可以被內因和外因所改變的。如果你意識到你的心理弱點,你便可以給自己心理暗示提醒自己注意甚至改正;如果你意識到了別人的心理弱點,你便可以抓住這些弱點對別人進行有目的的引導。
從善意的角度來看,你可以幫助被這些心理學現象迷惑的人走出困境,當然,矯正這樣的心理弱點並非易事,這需要係統的心理學知識和強大的自控能力。
所以掌握這些人心的弱點,最大的作用是幫助你完成說服,即抓住別人的心理弱點進行目的性與方向性的引導。當別人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被你“牽著鼻子走”的時候,你便能輕易地完成對他的說服行為,甚至可以達到說服心理學中的第三重境界,即讓他心甘情願地為你服務,這就是為什麼說“說服人的核心是抓住人心的弱點”。
三國時期著名的曆史人物、曹操手下的首席謀士荀彧,被世人稱為“王佐之才”。曹操在巨野大敗呂布後,在徐州牧陶謙已死的情況下,欲乘勝追擊奪取徐州而後消滅呂布。
荀彧卻對曹操諫言說:“昔日漢高祖劉邦能保全關中、河內之地,全在於根基牢固,此為治理天下之本。現在將軍您若進攻徐州,如果帶大量士兵出征,那麼守衛巨野城的士兵將所剩無幾,可能會被呂布乘虛而入;如果帶少量士兵出征,將沒有必勝的把握。現在正是田間小麥成熟之際,將軍不如收割熟麥,儲存糧食以積蓄實力”。
曹操采納了荀彧的建議,屯兵蓄糧,不久後再次大敗呂布,並如願奪取了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