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獎懲並舉(1 / 3)

獎勵和懲罰作為激勵的兩種不同的手段,其目的都是為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提高人們的素質。但是獎勵和懲罰所起的作用又是不同的。作為陽性誘因的獎勵總是比作為陰性誘因的懲罰效果要好得多。對一個人的成就予以表揚,不管這種表揚的性質和態度如何,總比忽視他的作用甚至斥責他要好得多。領導要善於發現員工的長處和優點,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1.人人都喜歡受表揚

一位著名企業家說過:“有兩件東西比金錢和性更為人們所需要,那就是認可和讚美。”金錢可能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有力工具,但讚美可能更有力,因為它喚起了員工的榮譽感、責任感、自尊心,它的價值得到了認可和重視,會產生“士為知己者死”式的神聖感情,他們會更加努力地工作。

知道了讚美的巨大力量,你就不必吝惜讚美,隻須看準時機,適時地對下屬加以讚美,往往可使下屬工作的效果大為提高。這種讚美,不見得非得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如秘書小姐起草的報告、文件書寫的非常瀟灑漂亮,可以讚美她的心靈手巧;看見車工師傅磨的車刀非常鋒利,可以讚美他的技巧超群;看見鍋爐工拾煤渣可以讚美他的勤儉作風;對提批評意見的員工,即使提的不正確,也可以讚美他對公司的責任感。

記住,人人都希望被肯定!隻要你留心,就會發現員工的優點,都值得你去讚美。有位教育家曾經說:“我們若不斷地讚美年輕人,他們必會產生自信,此時,我們便予以嚴格的督促。這樣,他們仍會對自己的能力深具信心,因而能夠擺脫低落的情緒,接受更進一步的指導。”可以說喜歡讚美是人類的天性。

讚美時要注意,要以非常公開的方式對個人進行表揚。公開的方式可以起導向作用,號召全體員工向他學習,同時,對個人進行讚美,意義才會更大,不管成就可能是集體努力的成果,但讚美必須是針對個別人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讚美的作用。

另外,讚美要注意真誠和客觀,不著邊際的讚美不如不讚美。因為不著邊際的讚美極可能讓對方誤解,以為是挖苦自己。讚美時要發自內心,語言、表情是很嚴肅認真的,不能給人以造作之感,也不能漫不經心,一邊看報、喝茶,一邊說幾句讚美的話,那樣恐怕員工以為是在敷衍他。久而久之,當你誠心誠意地讚美他時,反而得不到預期的效果了。

當然最好是當著第三者的麵給員工以讚美。當領導直接讚美下屬時,對方極有可能以為那是一種口是心非的應酬話、恭惟話,目的是在於安慰下屬罷了。然而讚美若是透過第三者的傳達,效果便截然不同了。此時當事者認為那是認真的讚美,毫無虛偽,於是往往真誠的接受,並為之感激不已。

讚美要掌握好“度”。讚美本身對於激勵下屬是一項極有用的手段,但也不要輕易讚美人。如果沒有特別的成果,而經常讚美員工,極易讓員工對你的讚美感到不屑一顧,當員工認為自己不值得讚美而被讚美時,不會產生任何激勵作用。但一個人如果達成了一直想達成的目標時,則務必予以真誠的讚美。

有些領導以為讚美員工會使他們自我陶醉,變得驕傲自滿,不思進取,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讚美,它會使員工變得更加勤奮,更會使你與員工的關係更融洽。還是大膽地讚美你的員工吧!

2.別掉進獎勵錯誤的圈套

一個公司的成功,與人才使用的成功和調動全體人員的積極性的分不開。對於一個公司,每一個人的積極性都很重要,但重要的程度是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司的決策者和重要管理人員,隻有通過這些人的積極性,才能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

在調動全體人員的積極性方麵,有一則寓言可供我們參考借鑒:一個打魚人在他的船邊看見了一條蛇,嘴裏銜著一隻青蛙。打魚人覺得青蛙可憐,就把青蛙放生了。但此時他又覺得蛇正餓著,也很可憐,就取出了一瓶酒向蛇的嘴裏倒了幾滴,蛇很快活地遊開了。幾分鍾後,這個打魚人正在為自己的善行感到快活時,他聽到有什麼東西在船邊作響,便向下看了一眼,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看見那條蛇遊回來了,嘴裏銜著兩隻青蛙!

這則寓言包含兩條重要原理:一是你獎勵什麼樣的行為,你就會得到更多的這樣的行為;二是出於人的好心,人們很容易掉進獎勵錯誤行為,忽略或懲罰正確行為的圈套,結果是我們希望得到行為甲,無意中卻獎勵了行為乙,還不明白為什麼會得到行為乙。比如一個人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幹得很累,效率很低。如果因為他的累而獎勵了他,那麼下次他會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得更複雜,幹得也更累,效率更低,以求得更多的獎勵。又如,有的人作事效率很高,好像很輕鬆,此時不注重他的成果隻注重他的辛勞程度,而不給予獎勵,結果隻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他去效仿那位效率低的人,另一種是走人。此時也許一個潛在的人才從你身邊溜走了。

據此,我們在製定獎勵原則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獎勵幹實事的人,不獎勵耍嘴皮子的人;

第二,獎勵開拓創新的人,不獎勵因循守舊的人;

第三,獎勵行動果斷、敢於承擔責任的人,不獎勵膽小怕事、行動遲緩的人;

第四,獎勵使工作變得簡單、高效的人,不獎勵使工作變得不必要的複雜化、低效的人;

第五,獎勵默默無聞而有工作實效的人,不獎勵無事生非的人。

總之,獎勵要注重質量和效益,要獎給那些德才兼備、具有責任感、團結合作的人,堅持正確的獎勵原則,才能真正開發人的資源,產生巨大的效益。

3.重於獎賞輕於罰

獎勵和懲罰作為激勵的兩種不同的手段,其目的都是為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提高人們的素質。但是獎勵和懲罰所起的作用又是不同的。作為陽性誘因的獎勵總是比作為陰性誘因的懲罰效果要好得多。對一個人的成就予以表揚,不管這種表揚的性質和態度如何,總比忽視他的作用甚至斥責他要好得多。作為領導要善於發現和強化員工的長處和優點,善於把員工身上的消極因素轉變為積極因素。

為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為了規範人們的行為,必須同時製定獎勵和懲罰條理,並保證嚴格實行,不得輕視或取消任何一方。為了保證激勵的作用,在賞罰時,要將賞罰的標準和受賞罰對象的情況向大家實事求是地介紹,並施以大家能接受的賞罰形式,幫助大家正確認識賞罰的目的和作用。隻有這樣才能起到獎勵一人、帶動全體、處分一人、教育一片的目的。

在獎懲的實踐中,要有主有輔,有重有輕,不可同等對待,平分秋色。一般來說,獎勵的次數宜多,懲罰的次數宜少;獎勵的氣氛宜濃,懲罰的氣氛宜淡;獎勵的場合宜大,懲罰的場合宜小;獎勵宜公開進行,懲罰宜個別進行;可獎可不獎者,獎,可罰可不罰者,不罰;在製定獎勵和懲罰條例時,要考慮到人們的期望值和承受力。獎,經過努力也達不到,罰,經過努力也難免,這樣的獎懲條例不能達到激勵的目的。在對人們行為進行考察時,要著眼於發掘人們的長處和優點,而盡量淡化和忽略人們的短處和缺點。許多領導都指出:“工人的缺點知道得越少越好。我們要知道的是他們能做些什麼和他們的優點。”正是在這種激勵的氛圍之中,很多員工都把公司視為自己的生命,把自己和公司連為一體,幾乎沒有人想和公司分離。

獎勵和懲罰是密切相關的,不可分割的。有獎有罰,有罰有獎,先獎後罰,先罰後獎,獎中有罰,多獎少罰,少獎未罰,如此等等,都是我們日常激勵實踐中經常遇到和運用的。

4.獎成果而不是講辛苦

“你如果不能在8小時的工作時間內做完你的工作,那麼,不是你被分配得工作太多,就是你的能力不夠。”這是美國一家工廠領導傑夫的工作哲學。他每天下班之後5分鍾,繞著工廠走一圈,將任何還在工廠的人攆回家。然而,在他擔任領導的3年內,工廠以最快的速度運轉,產量很高,工作紀律也相當好。傑夫的做法迫使員工有成果、目標導向,人人都知道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把事情辦好。因此,員工都養成了高效率的工作習慣。

在我國的公司,由於長期的輿論導向、傳統的觀念,使不少領導形成這樣的思維定勢:隻要上班早來晚走的員工就是好員工,卻很少有人關注他的工作成果是否突出,往往因為員工的忙碌而不是因為工作成果突出而獎勵他們。因為臨時性、突擊性任務,忙碌、加班加點的情況是正常的,但在一個科學的管理體係中,那種情況是不正常的、不可思議的。這實際上以什麼為獎勵依據的問題,是成果?還是忙碌的表現?答案是清楚的,獎勵成果,你才能得到成果。下麵是幾個改變忙碌現象,追求成果的小策略:

(1)將員工安排在合適的崗位。根據員工的特點、素質進行科學的安排,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對能力、訓練欠缺的人,如果想要他們做根本做不來的工作,將會浪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2)界定每份工作的範圍和量化的指標。每位員工都應該對自己的工作範圍了解得很清楚,否則他們可能重複勞動白費力氣。同時科學地核定工作量,既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

(3)對事倍功半的員工,要給予關注。他們可能養成了不良的工作習慣,可以用關懷的方式告訴他:你希望看到他們以最少的時間和努力,做出最好的工作。你所獎勵的是成果,而不是汗水、冗長的時間。

(4)每天保持一段寧靜的時刻來籌劃。要求每位員工每天抽出半小時,用來獨自思考、反省和計劃。要求他們利用這寧靜的時刻思量工作目標及達成目標的方式、手段。每天周詳地考慮,可以大幅度減少不必要的忙碌。

(5)不惟程序辦事。有些事情需要靈活掌握,不必刻板,步步按程序辦,這是官僚主義的通病。

(6)假如員工做完工作,就讓他們回家。假如工作性質允許的話,員工完成了工作,為什麼還要綁住他們呢?留下,他們隻會學到如何浪費時間、為別人製造問題。做完工就走,這也是一種獎勵有效率員工的好方式。是否加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果。

領導在實施獎勵時,必須以成果作為獎勵的標準、依據,而不是獎勵他們忙碌,表現出奉獻、工作過量的樣子。

5.以工作績效論升遷

提拔,是對員工卓越表現最具體、最有價值的肯定方式和獎勵方式。提拔得當,可以產生積極向上的導向作用,培養向優秀員工看齊和積極向上的公司精神,激勵全體員工的士氣。提拔失當,則產生消極的導向作用,渙散全體員工的士氣。因此,領導在決定提拔員工時,要做最周詳的考慮,以確保人選的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