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區別對待(3 / 3)

無獨有偶,日本的索尼公司也每周出版一次內部小報,經常刊登各部門的“求人廣告”,職員們可以自由而且秘密地前去應聘,他們的領導無權阻止。另外,公司原則上沒隔兩年便讓職員調換一次工作,特別是對於那些精力旺盛、幹勁十足的職員,不是讓他們被動地等待工作變動,而是主動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

這種“內部跳槽”式的人才流動給人才創造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在一個單位或部門內部,如果大多數人長期地呆在一個固定的崗位,如果一個普通職員對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並不滿意,認為本單位或本部門的另一項工作更適合自己,想要改變一下卻並不容易。許多人認為隻有幹得非常出色以致感動得領導認為必須給他換個崗位時才得以如願,而這樣的事普通人一輩子也難得碰上幾次。當職員們對自己的願望常常感到失望時,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便會受到明顯的抑製,這對用人單位和職員本身都是一大損失。

而“內部跳槽”製的最大好處就是為各位職員提供了一個發揮潛能和顯示才幹的平等的機會,為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為公司選拔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學的合理的依據。公司有各種各樣的崗位,各種各樣的人才,對員工來說,每個人成長的機會是不同的,如果每人長期固定在一個崗位,就勢必造成人才成長機會的不平等,其後果是少數機遇較好者可以脫穎而出,多數崗位的員工競爭意識被挫傷了,失去了可貴的進取心。

一個公司,如果真的要用人所長,就不要擔心職員們對崗位挑三揀四。隻要他們能幹好,盡管讓他們去爭。爭得人越多,相信會幹得越好。對那些沒有本事搶到自認為合適的崗位,又幹不好剩餘崗位的員工,不妨讓他待崗或下崗,或者幹脆考慮外聘。索尼公司的“內部跳槽”製度就是這樣,有能力的職員大都能找到自己比較中意的崗位,那些沒有能力參與各種招聘的員工,才會成為人事部門關注的對象,而且人事部門還可以從中發現一些部下頻頻“外流”的領導們所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采取對策進行補救。這樣,公司內部各層次人員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當每個員工都朝著“把自己最想幹的工作幹好,把本部門最想用的人用好”的目標努力時,公司的效益也就發揮到了極至。

領導常講用人要活,但具體怎麼個活法,確是大有文章可做。就一個公司內部而言,讓人才在內部隨時跳槽,無論在機製的靈活性還是用人的寬泛性方麵都更具特色。對於人才密集的公司來說,尤其值得借鑒。

11.大膽進行“放水養魚。”

為了縮短員工能力和公司需求之間的差距,外資公司通常采取“放水養魚”的方法,使員工迅速成長起來。

朗訊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推行了這樣的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當一名新員工進入公司後,部門領導必定與他進行一次深入的長談:來到本公司後,你對個人發展有何打算,1年之內要達到什麼目標,3年之內要達到什麼目標,為了實現目標,除了個人努力外,需要公司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在朗訊這成為一項滾動發展的製度,每到年末,部門領導都要和員工一起對照上一年的規化進行檢查,製定下一年的規劃。人力資源總監李劍波說,職業生涯規劃不僅為員工架起了成長的階梯,而且使公司的發展獲得永不衰竭的能量。

對於放水養魚的用人方法,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用人模式。

美國的IBM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公司,在這個公司裏具備“野鴨精神”的人才受到青睞和重用。公司領導沃森把丹麥哲學家格爾科加德的一段名言作為自己的格言:“野鴨或許能被人馴服,但是一旦被馴服,野鴨就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無法海闊天空地自由飛翔了。”沃森強調:“對於那些我並不喜歡卻有真才實學的人的提升,我從不猶豫……我所尋找的就是那些個性強烈、不拘小節、有點野性,以及直言不諱,似乎令人不快的人。如果你能在你周圍發掘許多這樣的人,並耐心地聽取他們的意見,那你的工作就會處處順利。”沃森把創新作為“野鴨精神的化身”,他采取種種措施激勵員工創造發明,不斷地發展新技術產品,取得了國內外市場的製勝權,“野鴨精神”成了IBM公司迅猛發展的基石和動力。

日本高科技公司集團,最佳電器株式會社社長北田光男精心創造的“金魚缸”用人方法,是一種極富透明度的民主管理。北田光男強調把透明度的重點放在各級領導的經濟收入上,要求公司各級領導的經濟收入和費用報銷要如實地向員工公開,接受員工的批評建議,並根據員工的意見,對經營管理者予以獎懲。這樣,一方麵敦促經營管理者接受員工的監督,做到辦事公道,廉潔奉公,潔身自好,另一方麵能有效地增強員工對經營管理者的信任感,增強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

芬蘭最大的清潔服務公司——索爾公司總領導約羅寧女士被稱為商界女傑,在她的公司對員工沒有規定明確的工作時間和地點,工作時間是彈性的,每個員工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和興趣去工作。公司僅對員工的工作成果進行跟蹤、監督和驗收,並且根據每個人每月的工作成果付酬和獎勵。實行“成果領導”後,公司員工不僅沒有消極怠工現象,反而更加勤奮,主動把工作指標定得很高,並努力完成和超額完成任務,公司因此得到發展,年贏利額達到2億芬蘭馬克,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

就像天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公司,領導要用好用活人才,必須想出各種有針對性的辦法和思路來,才能讓人才在你的公司如魚得水。

12.要懂得儲備人才

世界上最有名的英特爾公司經曆過這麼一個教訓。公司創業初期,曾靠公司裏的天才設計師費根設計的第一代微處理器8080一炮打響。這一產品給公司開創了巨大的市場。意想不到的是,費根在關鍵時刻離開了英特爾,並且帶走了另兩名重要的技術人才,在外麵重組了一個新公司,推出了比8080還要先進的新產品,很快將英特爾的市場搶去。這個沉重的打擊,使英特爾幾乎一敗塗地。若幹年後,英特爾公司才重新崛起。從此,該公司十分注重人才儲備,以防人才流失所帶來的風險。一方麵重視技術天才的的引進,另一方麵更重視技術小組的集體智慧,每一個項目的開發都有主創人員和備用助手。有時候同一個項目有若幹小組同時研發,誰的成果在世界上領先,誰就有機會形成產品,投放市場。由於人才儲備工作做得好,該公司再也沒有出現因人才外流而導致的危機。

人才儲備對中國公司來說更為必要。中國公司麵對外國公司,最怕的不是市場的競爭,產品的競爭,而是人才的競爭。因為外國的公司進入中國不可能帶很多的人才來,他們需要的人才都得在中國招,他們能給更高的工資。我們要盡快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在本土發揮作用,同時,也要做好人才外流的防患工作。

如何做好人才儲備?一是要強化人才的儲備和技術培訓,同一個尖端技術崗位至少要有2~3人可以同時攻關。必要時候可以像英特兒那樣劃分若幹個技術小組,使之形成競爭機製,這樣一方麵化解了人才外流的風險,另一方麵也能促進研發工作的快速發展,縮短產品換代周期,提高市場應付能力。像海爾集團那樣,同一個產品,不僅國內有研發小組,在國外還有很多科研機構同時開發,每天都有兩三個專利問世。二是要提高尖端技術崗位的待遇,外國人可以一手拿美元、一手拿期權,我們也給。像裕興那樣,跑到香港上市,使一批持有股權的拔尖人才獲得百萬身價。除了物質上的東西以外,還要給榮譽,讓他們當勞模。第三是提高公司民主管理,高精尖人才的外流往往與公司負責人的獨裁、公司管理機製的刻板和落後有關。在這樣的公司,人才有壓抑感,看不到公司的發展前景,不願安心工作。

人才儲備以後,要注意用好他們,不能製造不信任氛圍,更不能閑置、浪費人才。

13.把握不同的需求

需求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多因素的係統。個體的需求可概括為:生理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等等。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需求結構。從老、中、青三代人的需求看,占主導地位的需求各有所好,故在滿足其合理需求時,應首先滿足其主導需求。

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生活閱曆,在群體生活中潛在著進取精神,重視自己的威望,強烈渴望受人尊重。同時,因其不久便麵臨退休問題,所以他們最突出、最直接的需求集中在兩點:一是老有所養,二是子女就業問題。所以應盡力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後顧之憂,從而消除其心病,增強向心力,調動積極性。

中年人一般來講都具有一定的領導職責,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管理經驗,競爭力強,成就欲望高,於是發展需求成為其主導需求。

所謂發展需求,是人們要求自己的智力、體力、潛力得以實現,取得與自己相稱的成就的一種需求。故首先必須賦予他們定期管理培訓和業務培訓的機會,以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業務水平;其次,引導他們逐步具備良好的領導風格。美國肯尼斯·布蘭查的《一分鍾管理》秘訣很有參考價值。《一分鍾管理》秘訣有三條:即目標、表揚、批評。目標,即協助中層幹部確立中層目標,從而保證績效發展的正確方向,並使中層領導能分析員工取得績效的能力和毅力程度;表揚,即對中層幹部的績效及時表揚,使其個人在發展層次上有所進步,並能使其逐步將領導風格從命令式變成指導式和支持式;批評,即對中層幹部不良行為及時製止,這樣利於中層幹部逐步具備成熟的領導風格,那麼其強烈的發展需求亦逐步得到了滿足,工作積極性更高。從而思想、工作、業務等方麵的水平得以提高。另外,在表揚時應當注意整體積極性的調動。要善於為表現一般的人創造受表揚的機會。表揚的目的是為了激勵人的積極性,總是表揚某些人,會使表現一般的人喪失進取心。所以對表現一般的人,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給他們提供幹好事、露一手的機會,然後加以表揚,從而調動其積極性,向先進看齊。對於批評要正確對待,尤其是在批評結束時,要給被批評者以心理安慰,從而使其正確對待批評,振作起來。

對於青年人來講,成才需求是其主導需求。青年人思想活躍,喜歡新事業,喜歡人才流動,更渴望崗位成才;注重實際,厭惡形式主義,自信心強,愛用實在的表現作為衡量自我能力和價值體現的尺度。對他們來說,工資、獎金是小事,是否被重視,是否人盡其才,學以致用是關鍵。

其次,在安排工作時,要遵照“人盡其才,學以致用”的原則,盡量實現專業對口分配,如果讓學財會的去當電工,熱愛文學的去當營業員,就很難調動其積極性。

要滿足公司內部不同類型人的需求,調動其積極性,首先要真正走到他們中去,傾聽他們的心聲,為其自身的奮鬥提供必要的環境和條件,並及時地給予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