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慎用猜疑(1 / 3)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古今用人上的至理名言。所用之人不可能是全能之人,隨著環境的變化,工作的情況和難度都要發生變化,人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用人不可能不疑,用人當疑應是合情合理的。對於所謂的疑人,要在用中考察,在用中培養,在用中釋疑。

1.疑人並非不能用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古今用人上的至理名言,但也極易產生歧義,其中關鍵在於一個疑字。就用人方麵的疑字而言,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不了解,由此懷疑下屬是否能幹事,包括懷疑他的能力等,這裏麵有一個適合不適合的問題;其二是懷疑下屬是否有什麼問題,主要是下屬的品德問題,是個針對下屬的本質的問題。

就疑的本質意義而言,疑是普遍的、絕對的、無窮無盡的;不疑是個別的、相對的、有限的和暫時的;疑是認識進步的動力,不疑是認識的目的,有疑才會有不疑。

對一個人有疑是正常的,公司中如果人人都行,也就用不著疑了,那麼公司的人事部門也就沒必要存在了,領導可以高枕無憂了。但領導應有這樣一個觀念:所用之人不可能是全能之人,隨著環境的變化,工作的情況和難度都要發生變化,人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用人不可能不疑,用人當疑應是合情合理的。起疑是為了不疑,但一定要把握一定的度。疑要成為關心人、培養人的起點,並由此提醒下屬注重紀律的約束和法律的監督,注重與人搞好關係。疑可以促使領導加強對下屬的管理,他犯錯的機會就會少許多,即使出現問題也能及時處理。否則,許多好人也可能反錯誤,由可靠之人變成可疑之人。一般情況而言,當對一個特定的人存疑時,無非有兩種情況:其一,說明這個人已具備了使用條件,有了被使用的可能;其二,說明此人正在被使用,也許另有任用。因為如果這個人在用人者眼裏根本不值得一提,那也就無所謂疑了。所以說,有了疑,首先是一件好事,而不是通常理解的一件壞事。關鍵是領導如何對待自己心中的疑惑,不要因此而疑神疑鬼,在用人問題上縮手縮腳。

如果認同疑是一件好事,那麼處理此事就應與以往有不同的思路。正確的思路首先要論疑,即弄清楚疑的內涵和來源,然後,盡快調查,仔細傾聽員工的意見,在此基礎上解疑。根據不同情況做出不同處理,讓下屬各得其所。確無問題的要大膽使用,委以重任;有一定問題的,隻要是小節問題,就要在平時教育中加強監督量才使用;有大問題者,要嚴肅處理,本人認識到並改正者,要在不委以重任的前提下合理使用,經過長時間考察,確無問題者,在給其發揮特長的機會。

對領導來說,對沒有結論的問題,要首先相信其無問題,在用中考察,在用中培養,在用中釋疑。用人要多從長處考慮,隻要所疑之短,不影響大局,就可以大膽使用,盡快使用。用人的時效性非常重要,錯過了時機,追悔莫及。

2.用人不疑要超脫

有這樣兩種領導:一種是事必躬親,大事小事均要過問,甚至不放過任何細節,整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一種是集中精力抓大事,而把日常的具體事物交給下屬去做,工作有條不紊,成效十分顯著。對以上這兩種人,下屬更喜歡那一種呢?當然是絕大多數喜歡後一種。因為沒有一個下屬不把領導交給任務當成是對自己的一種信任。而對領導來說,不善於運用委托藝術,就隻能陷入事物之中,成為瞎忙的事務主義者。不敢委托,也是對下屬的一種不信任。

在戰爭年代常常有這種情況,當某一級指揮員犧牲時,上級立即指定代理人,有時甚至指定一位普通士兵代理指揮員。這些受命於危難的代理人,往往能出色地完成任務,或創造出驚人的業績。道理何在呢?高度的信任,必然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一個人,當他得到完全信任時,往往能夠以其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任務。因此領導一定要建立起上下之間的信任感,在具體工作中,既然你信任某人能夠擔當重任,那你應該大膽委托他,放手讓他全權代表你處理問題。最要不得的是,口頭上講信任,實際上又不放心;上午說委托給下屬了,下午又收回去,弄得下屬無從適應。這樣做的結果,沒有不引起下屬反感的,久而久之,下屬會對你產生一種不信任感。這是作為領導一定要注意的。

沒有一個領導能夠不通過別人而獲取成功。所謂“職務超過了他個人的能力”,隻是一個相對的說法,如果一個領導認為他的職務權力隻能由他個人行使,那麼就沒一個人有能力勝任其工作。委托不隻是在職責上分散權利,不分管或少分管具體工作,而且要學習委托他人代替自己去執行具體任務。

超脫是領導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可惜許多領導並沒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他們總放心不下,總要親自去做認為隻有自己才最勝任的事情,以示在履行領導的職責。

有些領導缺乏必須的社會信息,不懂得社會已經發生的深刻變化,感覺不到社會競爭帶來的壓力,自以為個人可以勝任有餘,又看不到別人的長處,不信任部屬。這種把思維和行為都拘守起來的人,過去可能還是一個“將才”,但他一定是在向“庸才”過度。

作為領導,事必躬親是不明智的。侵奪下屬的工作權,就是侵奪他們的成長權、成就權,這是最本質的;而缺乏對下屬的信任,失去下屬的信任感,則是最可怕的;在一種介入的微妙關係中,配合會變的十分敏感,這又是令人忌諱的。這種介入式領導自然是不會有接班人的。

3.給下屬攀升的台階

用人不疑,就要使工作出色的人能夠適時得到提拔,滿足人才的心理需要,並且讓他感覺到領導對他的信任,促其不斷攀升台階,必須十分注意保證“台階”的時效性。

每個人在某個崗位上,都有一個最佳狀態時期。有的學者研究提出了人的能力飽和曲線問題,身為領導,要經常加強“台階”考察,研究下屬在能力飽和曲線上已經發展到哪個部位了。一方麵,對在現有“台階”上已經鍛煉成熟的幹部,要讓他們承擔難度更大的工作或及時提拔到上級“台階”上來。為他們提供新的“用武之地”。對一些特別優秀的幹部,要采取“小步快跑”和破格提拔的形式使他們施展才幹。另一方麵,對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證明,不適應現有“台階”鍛煉的幹部要及時調整到下一級“台階”上去“補課”,如果我們在“台階”問題上,魚目混珠,良莠不分,在時間上搞“平均主義”,必然埋沒甚至摧殘人才。如果該得升的沒有提升,不該提升的卻提升了,“轉眼間,不該升官的卻升了官,我這本該升官的,卻隻能夢裏跳‘加官’”,那就更糟了。隻要我們在“台階”問題上堅持實事求是,按照人才成長的規律辦事,就一定能夠為領導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材料部有位名叫史密特的優秀主管,因為精明強幹,上司便交給他很多工作,而主管自己還有許多其他工作,諸如同其他部門協作,自覺建立原單位的管理係統等。史密特工作積極、人品好,深受周圍同事的好評。公司總裁也認為他是很有前途的。

然而,時隔數年,當公司總裁再次到這家公司時,竟發現史密特判若兩人。原認為史密特已經升任領導了,誰知才是個小小的部門經理,而且離開了生產指揮係統的第一線,隻充當一個材料部門的有職無權的空頭部門經理,沒有正經的工作,也無部下。此時的史密特,給人的是一幅厭世者的形象。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讓人意想不到的變化!總裁經過調查了解,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原來10年之間,他的領導換了三任。最初的上司,因為史密特精明強幹,且是個最靠得住的人物,絲毫就沒有讓他調動的想法。第二任領導在走馬上任時,人事部門曾提出調動提升史密特的建議,然而,新任領導不同意馬上調走他,經過3個月的考慮,他答複人事部門,說史密特是工作主力,如果把他調走,勢必要給自己的工作帶來最大的威脅,因此造成工作的損失他是不負責的,甚至挑釁的問道:“不是人事部門要替我的工作負責?”這樣,哪任領導都不肯放他走,史密特隻好長期被迫做同樣的工作,提升隻能不了了之,最初似乎沒有什麼想不通的,幹得不錯。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史密特逐漸變得主觀、傲慢、固執,根本聽不進他人意見和見解,加之他對工作了如指掌,就是對部下的意見也不肯聽,可以說完全是在發號施令,獨斷專行、盛氣淩人,不可一世。結果,使得部下誰也不願意在他身邊長久幹下去,紛紛要求調走。而史密特的領導卻認為,他雖然工作內行,堪稱專家,然而卻不適應擔任更高一級的職務。正因為如此,使他一次次錯過升遷的機會。從而使他變得越來越固執,以致工作出了問題,最終被調離了第一線的指揮係統。

總讓下屬原地踏步,特別是那些能幹的下屬,這將嚴重地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對他們理應更信任。如果對他們總是半信半疑,不放心,給他們的感覺是你不信任他們,懷疑他們的能力,他們還能盡心竭力嗎?

4.寬容大度可以釋疑

寬容,對個人來說,是一種處世品德;對領導的行為來說,是一種管理風格。為人不寬則孤獨,為民不容將離群。寬容與嚴厲是管理中的一對矛盾,時下的種種現象卻促使管理者嚴厲有餘,而寬容不足。一方麵形勢大好,一方麵則壓力很重;一方麵市場繁榮,一方麵卻生意難做……。矛盾現象往往成對出現,管理者日思夜慮,煩愁難耐,脾氣陡增;也有人將領導負責製改成家長負責製,動輒以解聘或下崗之語訓斥部下,造成上下關係十分緊張,甚至同級之間也避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