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主要指以符合規章製度、道德準則的規範行為疏導下屬,治服下屬。它主要不是通過語言去傳遞,而是通過行為來顯示。具體表現在用人行為上,就是領導凡是要求下屬做到的,自己首先應該做到;凡是要求疏者做到的,首先要求親者做到;即使下屬冒犯自己,對他該怎麼使用,還是怎麼使用。
最後,需要記住一點,應該隨時準備修正錯誤,適時接受下屬的合理要求。倘若下屬要求和自己對話,哪領導怕地位再高,工作再忙,也應安排時間予以接待。不要怕失身份,丟麵子。對話,不隻是上下級之間交流思想、增進了解的一種有益形式,更主要的,是群眾監督領導、糾正失誤的一種製衡機製。接見,充分顯示了領導的明智和自信,首先在道義上得了分;不接見,則表現出領導的傲慢和無能,即使你本來很有理,這一來也就輸理了。
領導在用人過程中,以柔克剛的謀略,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以理服人。以理服人,就是對無理的下屬要耐心疏導,曉之以理,促其醒悟。這就爭取了大多數,打擊了極少數。
7.用人重在寬嚴相濟
清代一位朝廷大員趙藩敬遊覽成都武侯祠時,曾撰寫了一幅著名的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這幅對聯概括了諸葛亮治理蜀國的方針謀略,對當今領導仍有所啟示。
《三國演義》中談到劉玄德平定四川後,讓諸葛亮擬定“漢國條理”,諸葛亮堅持以法治蜀,蜀郡太守法正則主張應“寬刑省法”。
法正諫道:“昔高祖約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望軍師寬刑省法,以慰民望。”
諸葛亮回答說:“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萬民皆怨,故高祖以寬仁待之。今劉璋暗弱,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殘;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道,於斯著矣。”
諸葛亮的這段話說得鏗鏘有力,深刻精辟,入木三分,使得法正當場為之拜服,也使四川四十一州軍民安靖,國盛兵強。
這一曆史故事告訴我們:時移則勢異,勢異則情變,情變則法不同。因此,對於一個領導、決策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審時度勢的清醒頭腦和領導藝術,不能陷入經驗主義、教條主義之中。
8.該發火時就發火
領導在工作中不免有生氣發怒的時候,而所發之怒,足以顯示領導的威嚴與權勢,對下屬構成一種令人敬畏的形象。應該說,對那種“吃硬不吃軟”的下屬,適時發火施威,常常勝於苦口婆心和“溫情脈脈”。
上下級之間的感情交流,不怕波浪起伏,最忌平淡無味。數天的陰雨連綿,才能襯托出雨過天晴,大地如洗的美好。暑後乘涼,倍覺其爽;渴後得泉,方知其甘,此中包含著深刻的辯證哲理。
有經驗的領導在這個問題上,既敢於發火震怒,又有善後的本領;既能狂風暴雨,又能和風細雨。當然,盡管發火施威有緣由,畢竟發火會傷人,甚至會壞事,領導對此還是謹慎對待為好。
適度適時發火是需要的,特別是涉及原則問題或在公開場合碰釘子時,或對有過錯的人幫助教育無效時,必須以發火壓住對方。況且領導確實為下屬著想,而下屬又固執不從時,領導發多大火,下屬也會明白理解的。
首先,發火不宜把話說過頭,不能把事情做絕,而要注意留下感情補償的餘地。領導出口一言九鼎,在大庭廣眾之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而一旦把話說過頭則事後騎虎難下,難以收場。所以,發火不應當眾揭短,傷人之心,導致事後費許多力也難挽回。
其次,發火宜虛實相間。對有些人應當眾說服不動肝火,這既能防止和製止其錯誤行為,也能顯示出領導運用威懾的力量,設置了“防患於未然”的“第一道防線”。但對有些人則不宜真動肝火,而應以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方式去進行這種虛中有實、情意雙關的方式,使對方既不能翻臉又不敢輕視,內心往往心有顧忌——假如領導認真起來怎麼辦。
另外,發火時要注意樹立一種被人理解的“熱心”形象,要大事認真,小事隨和,輕易不發火,發火就叫人服氣,要能“拿住人”,長此以往,領導才能在下屬中樹立起令人敬畏的形象。日常觀察可見,令人服氣的發火總是和熱誠的關心幫助聯係在一起,領導應在下屬中形成“自己雖然脾氣不好但心腸很熱”的形象,從而使發火得到人們的理解和讚同。
但發火不能忘了善後。領導發火,不論怎樣高明總是要傷人的,隻是傷人輕重不同而已。因此,發火傷人之後,需要做及時的善後處理,即進行感情補償,因為人與人之間,不論地位尊卑,人格是平等的。妥當的善後要選擇時機,看火候,過早了對方火氣正盛,效果不佳;過晚則對方鬱積已久的怨氣不好解開。因而,宜選擇對方略為消氣、情緒開始平穩的時機做善後工作。
藝術的善後還應體現出明暗相濟的特點,“明”即是領導親自登門進行談心、解釋甚至“道歉”,對方有了麵子,一般都會順勢和解。“暗”是指對氣量小者發火過了頭,單純麵談也不易挽回時,便采用“拐彎抹角”或“借東風”的方法,例如在其他場合,故意對第三者講他的好話,並適當說些自責之言,使這種“善後語言”間接傳人他的耳中,這種背後的好話很容易打動、感化他;另外,也可以在他困難時暗中幫忙。這些不是當麵的“暗”中善後,會使他對領導由衷地感激。
正確的善後,要視不同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人性格豪爽,領導發火他也不會放到心上,故善後隻需三言兩語,象征性地表示就能解決問題。
有的人心細明理,領導發火他也能諒解,對這樣的人無須下大功夫去善後。而有的人死要麵子,對領導向他發火會耿耿於懷,甚至刻骨銘心,對這樣的人則要好言安撫,並在以後尋機通過表揚等方式予以彌補。還有的人量小氣盛,這時可將善後工作適當延遲,以“日久見人心”的功夫去逐漸感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