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揚長抑短(1 / 3)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求全責備,挑剔過了頭,在領導的眼裏就沒有人才可用。一個人,往往長處突出,短處也突出。德才兼備,不是說人才沒有短處。領導在用人才時如果能見其所長、避其所短,就能不斷發現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事業為本,人才為重,人事兩宜是用人的重要原則。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實際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各有所短,如果求全責備,挑剔缺點,就很難識別人才,一個人,往往長處突出,短處也突出。對德才兼備,領導也不要絕對化,要做到德看主流,在選拔人才時如果能見其所長、避其所短,就能不斷發現人才。

使用人才,尤其要特別注意,發現那些雖有缺點,但有才能的人。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常常是互相彰昭的,有時,甚至才幹越高的人其缺點可能越注目。例如一個人進取心強,敢冒險,敢闖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有時難免有處理事情不周不細的毛病;一個人有魄力,有才幹,不怕閑言碎言,不怯習慣勢利,難免有時顯得過於自信和驕傲;一個有毅力,有倔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難免有時主觀、武斷。對這些人,如果求全責備、棄而不用,那麼,就會失去一大批精明強幹,勇於開拓的人。克雷洛夫有一篇寓言,說一個人因為怕剃刀快,而棄之不用,改用很鈍的鐮刀刮胡子,結果不僅胡子沒有刮幹淨,還刮得滿臉是血。克雷洛夫最後寫道:“我看好多人也是用這種眼光來衡量人才的,他們不敢使用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光搜集一幫無用的糊塗蟲。”我們要從這個寓言中得到啟示。

事業為本,人才為重,人事兩宜是用人的重要原則。人事兩宜,包括兩個方麵的含義:其一,按照需要,量才使用。社會的發展不僅迫切需要各方麵的人才,而且也為發揮人才的作用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積壓人才,用非所學,不把人才分配到最能發揮其專長的地方去,強人所難,就會影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其二,要了解人,而且要了解得徹底,還要有全麵的觀點,在使用人才時要職能相稱,量才適用,適才所適。人才是有不同層次和類型的,要做到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使相應的人才處於相應能級崗位,把人的才能、專長和崗位、職務、責任一致起來。

在選人用人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全局,教育人們服從需要和分配,而且必須考慮人才的誌趣、特長、氣質、能力,作到合理使用,讓每個人去幹自己最擅長的工作,為他們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條件和機會,不要強人所難。這樣即能避免大材小用,造成才力有餘,浪費人才,也能避免小才大用,才不稱職,貽誤工作。

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在用人時必須堅持揚長避短的原則。用人,貴在善於發現、發揮人才之長,對其缺點的幫助教育,固然必要,但二者相比應居於次。而且幫助教育的目的,也是使其短處變為長處。如果隻看短處,則無一人可用,反之,若看人長處,則無不可用之人。因此,在人才選拔上切不可斤斤計較人才的短處,而忽視去挖掘並有效的使用其長處。

在人才使用上,不僅要用其所長,而且要“短中見長”。不知人短中之長,就不能做到善於用人。數學家陳景潤不善言談,有些“呆氣”,當中學教員很吃力,調到數學研究所,搞數學研究,攀上了“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一個人的優點和特點,長處和短處,並不是凝固不變的,優點擴展了缺點也就受到了限製,發揚長處是克服缺點的重要方法,而且長處和短處是相伴相生的,常見到有些長處比較突出,成就比較大的人,缺點也往往比較明顯,常常“不拘小節”,大智若愚。

因此,在選用人才時,要善於發揚人才的長處,用人所長,揚長避短,以便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至於那些膽大藝高,才華非凡,但由於某種原因受人歧視、打擊,成為有爭議的人物,領導更要力排眾儀,態度鮮明,給予有利的支持。

2.有比較才有鑒別

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方法,是揭示事物差別,認識事物本質的一種重要思維形式和邏輯方法。平時人們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比比看看,異同自辨,都是說明對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比較的方法運用到領導考察人才中,就稱之為比較鑒別法。

比較鑒別法的主要類型有橫向比較、縱向比較、正反比較和思維比較。所謂橫向比較,就是從空間上去看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區別,在左右的對比中鑒別優劣。橫向比較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某個考察對象為坐標參照係,橫向延伸,選擇基本情況相似、相同、相近的同類幹部為對象進行比較,以便看其優劣程度。另一種形式是確定幾個對象進行考察,通過比較,好中選優。這種形式的缺點是,容易出現“矬子裏麵拔將軍”的現象,所以在實踐中要與第一種形式結合起來效果才好。

所謂縱向比較,就是從時間上去看一個人的變化,在前後的對比中認識優劣。縱向比較法要求領導從一個人的變化看發展。因為任何人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變化的客觀性就決定了識別人的客觀性,決不能憑老印象看人,要隨著人的發展變化改變對人的看法。

所謂正反比較,就是對考察一個人的正麵意見和反麵意見相比較,在求同存異中鑒別優劣。對一個人看法不一致是經常出現的。不要怕有不同意見,要主動征詢和認真聽取不同意見。通過不同意見的比較,求得正確的一致看法。一時拿不準的事,如果沒有不同意見,最好不要匆忙下結論。

所謂思維比較,就是把一個人與其他人的思維方式進行比較,以便確定其所適合的工作崗位。實踐證明,在外部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如何,對其所擔當的工作影響很大。一個研究社會科學的人,如果沒有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是不可能勝任社會科學研究工作;一個愛好文學的人,如果沒有一定的形象能力是不可能搞好文學創作的。所以,在考察人才時,要比較哪個思維方式科學性強一些,適合這項工作;哪個思維方式科學性差一些,不適合這項工作,以便選優汰劣,用準、用好人才。

為了使比較鑒別法在領導工作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必須注意比較的科學性。

其一,切忌單項因素的比較。在比較兩種事情的時候,不能從每一件事情中隨意抽出一些單項因素作比較後就下結論,而要把有關的因素加在一起做全麵綜合的比較。比如,兩個人才相比較,一個優秀人才會有缺點,一個較差人才也會有優點,如果看到這兩個人才都有某種相同的缺點或相同的優點,就認為這兩個人才都一樣,甚至說這個優秀人才還不如那個較差人才,那就不對了。

其二,條件不同,基礎不同,比較的方法也應不同。條件不同者,應先比條件,而後再比事物自身的情況,基礎不同,比的起點也應不同。俗話說:站在梯子上的人,不能同站在地上的人比高低。有些人簡單地拿年輕人與幹了幾十年的人比較領導的經驗,越比較越覺得“生薑還是老的辣”,不敢大膽提拔年輕人才。如果把現在的年輕人才同人才年輕時比,就有可比性了。

其三,非同類項不能相比。算術裏的不同項,不能相加減;數量和質量不能相比。兩種事物必須是同類、同一範疇的、同一標準的,這樣才有可比性,不能風馬牛不相及,沒有任何聯係的事物不可以比較。總之,我們在運用比較鑒別法時一定要以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態度進行對比分析。

3.衡量人才要全麵

曆史經驗表明:凡是合理使用人才,公司效益就會提高,不同的公司,人才使用不盡相同。但把它作為人類共同的現象來看,也有共同必須遵循的原則,這就是類似於物理學的能級能質相對應原則,通過他來全麵考察人才。

人才的使用,必須根據人才自身的能級能質,把他們放在與其能級能質相對應的崗位上,隻有這樣才能發揮人才的作用。而人才的能級能質,是要通過立體考查而得到的。

能質是指人才的才能在質的方麵具有不同類型,如經濟型、通才型、專才型等,人才都是才能比較高的人,但每個人的才能優勢都是各不相同的。能級是指人才才能在量的方麵有不同的級別,也就是說人才當中,他們之間的才能是有差別的。把不同的才能按大小排列,分屬於不同的級。

既然人才崗位和職位對人才能級能質有不同要求,而人才自身的能級能質有差別,所以在全麵考察的基礎上,分清人才的能級能質,合理使用。首先要對人才的能級能質有具體、準確的認識。隻有知人才能善任。所謂知人,首先要知人才的能級能質的特點。一方麵要區分其能質,如果在能質上使用不當,就會使人才用非所長,浪費人才;另一方麵又要區分其級,如果在能級上使用不當,就會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貽誤人才自身的發展,影響公司效益。其次要對工作崗位和職位所須的能級能質有深刻得了解,使人才與崗位有效地協調起來。

全麵考察人才,很重要一點就是合理使用人才,也就是要根據人才的能級能質安排合理的職位與崗位。全麵考察時主要要看以下三點:一是人才能級是否明顯高於崗位的要求,如果是,即大材小用,這樣肯定會造成人才浪費,公司得不償失;二是人才能級與崗位要求相當,包括崗位要求略高於人才的能級,就工作成效來說這是理想狀態;三是人才能級與崗位要求相距甚遠,即小材大用,人才不能勝任本員工作,影響公司發展。很明顯,考察的結果表明,第一種第三種情況不可取,第二種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