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揚長抑短(3 / 3)

7.抑其所短的秘訣

所謂揚其所長,就是指在用人行為中,領導應盡力發掘被使用對象的長處,揚其“長”而抑其“短”,使其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才效能,做到以一當十,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用人用其長,古人曰:“用人如器,各取所長。”戰國時的衛國是一個經常受到周圍大國侵擾的小國。有一天,子思對衛侯說:“苟便是一個能攻善戰的人才,他可以統帥大軍五百乘。”古時一乘戰車有43人,步卒72人,五百乘是一支不小的隊伍了。衛侯說:“我早就知道苟便有統帥軍隊的才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軍。可是你不知道,他曾經在做官時,在老百姓那裏搜刮了兩個雞蛋吃了,所以我不用他。”子思雖覺好笑,但仍委婉地對衛侯說:“依我看,古往今來的賢明君主,他們選用人才好像木匠用木材一樣,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幾抱粗的樹木,是相當好的木料吧,中間可能有幾尺已經腐壞,但是高明的木匠並不是把整個木材扔掉,而是選用其中部分好料。選用人也是這樣。現在戰國紛爭,諸侯征戰,非常需要有才幹的人才。各國都在招賢納士,衛侯您卻因兩個雞蛋的問題而把一個能率領千軍萬馬、能攻善守的將軍丟棄不用,這樣的事最好不讓鄰國知道啊!”衛侯聽了這番話,笑著對子思說:“我明白了,願意接受你的指教!”

十全十美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找到的。一般來說,識人之短容易,識人之長、能說人好話並非易事。作為領導,就是要以求賢若渴的態度,對人才從大處著眼,從長處著眼,看人的本質、主流。一位著名企業家說:“用人就是要用他的勇氣,必須盡量發掘部屬的優點。當然,發現了缺點之後,也應該馬上糾正。以七分心血去發掘優點,用三分心思去挑剔缺點,就可以達到善用人才的目的。”

用人避其短。如果讓諸葛亮這個長於運籌帷幄、卓識和氣魄過人的人去做決勝千裏之外的將士,挎刀揚馬,衝殺於敵陣之中,顯然是不可思議的,因為諸葛亮的專長就是出謀劃策,而上陣殺敵隻能是趙、關、劉之輩所為。相反若把趙、關、劉三人放在諸葛亮的位置上,同樣是用人非用其長。

曆史上那些明君賢臣和具有卓識遠見之士,用人時都非常強調看主流、觀本質,而不計較某方麵的“過失”,這樣就聚集了一大批各具特長的人在他們的身邊,為他們事業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代社會,專業分工日趨複雜,不要說古代的“通才”早已不存在,就是在某一領域也難以找到一位“萬事通”。因此,對領導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人盡其才,這就要求領導能夠對人才避短用長。

8.容短護短用到妙處

領導容忍下屬的短處,甚至“偏袒”下屬的短處,其用意當然不是喜歡或者縱容下屬的短處,而是另有所圖。在多數情況下,領導圖的是以下幾方麵的好處:其一,為了更好地發揮和利用下屬的長處;其二,贏得人心,進一步密切上下級的關係;其三,極大地提高自己在群眾中的聲譽,有意將自己塑造成寬厚、豁達的領導的新形象;其四,為了實現某個既定的管理目標。因此,在權衡利弊,決定取舍時,領導必須本著“得”大於“失”的行為準則來行事,隻有當容短護短這一行為本身不超過某條臨界線時,采取容短護短的方法,才是有價值的,可行的。

在不超越臨界線的前提下,領導在具體運用容短護短原則時,仍然麵臨著十分廣闊的選擇餘地。這時候,作為一個精明的領導,就應該充分利用手中執掌的選擇權,靈活掌握容短護短的“度”,放手大膽的“袒護”自己的下屬。例如:

(1)在可寬可嚴的情況下,隻要下屬認識較好,群眾又能諒解,就應從寬處置。

(2)在可早可晚的情況下,對於下屬的過失,不妨拖一拖,擱一擱,待事後再做處理,或者給下屬一個將功補功的機會,視其表現如何,再做處理。

(3)在可高可低的情況下,不妨將下屬的缺點評估得低些,將下屬的過失性質評估得輕些。充分利用用人行為伸縮度向人們提供的選擇自由,作出“偏袒”下屬的用人抉擇。

(4)在可大可小的情況下,對於下屬的短處或過失,不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盡量縮小處理的規模以及處理後產生的影響麵。

總之,靈活掌握容短護短的“度”,是在合理的“選擇圈”內進行的,它利用的是人們的認識“伸縮度”,而不是人們的“認識誤差”和“行為誤差”。領導在具體運用容短護短原則時,應該充分注意這一點,否則,就會步入誤區,出現重大用人失誤。

獲取理想的容短護短效果,不僅需要嚴格掌握界線,靈活掌握選擇度,而且還需要巧妙運用各種最有效的方法,恰到好處地將領導的用意傳遞給下屬,使下屬既能明白領導為什麼要偏袒他,以此極大地激發起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能使下屬在不感到難堪的情況下願意接受領導對他的偏袒,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下屬的自尊心和自愛心。在這方麵,領導可供選擇的行之有效的容短護短法,有很多,其中比較常見的有:

(1)在下屬偶犯過失,懊悔莫及,已經悄悄采取了補救措施時,隻要這種過失尚未造成重大後果,性質也不甚嚴重,領導就應該佯做不知,不予過問,以避免損傷下屬的自尊。

(2)在即將交給下屬一件事關全局的重要任務時,為了讓下屬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領導不要急於結算他過去的過失,可以采取暫不追究的方式,再給他一次將功補過的機會,甚至視具體情節的輕重,幹脆減免對他的處分。

(3)護短之前,不必大肆聲張,護短之後,也無須用語言來點破,更不需要主動找下屬談話,讓下屬感謝自己,惟有一切照舊,若無其事方能收到最佳效果。

(4)當下屬在工作中犯了錯誤,受到大家責難,處於十分難堪的境地時,作為領導,不應落井下石,更不要抓替罪羊,而應勇敢地站出來,實事求是地為下屬辯護,主動分擔責任,這樣做不僅拯救了一個下屬,而且將贏得更多下屬的心。

關鍵時刻護短一次,勝過平時護短百次。當下屬處於即將提拔、晉級的前夕,往往會招致眾多的挑剔、苛求和非議,這時候,作為一個正直的領導,就應該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奮力挫敗疾賢妒能者壓製冒尖的歪風邪氣,勇敢保護那些略有瑕疵的優秀人才。

9.換個角度考察

考察不能以領導一個人的印象為標準,還要看員工反映;走員工路線來考察,就相當於用眾多的眼睛在觀察,用眾多的耳朵在打聽,通過這種辦法選拔出來的人才比較可靠。反映到考察上來,就稱為員工路線法。它主要有三個特點:

(1)準確性。有的人做工作專為了邀功討好,專做給領導看;有的人則兢兢業業地實幹,不願故意造作而取悅領導。後一種人雖有德有能,但有的領導卻不予注意;前一種人雖無德無能,卻常常能得到一些領導的賞識,從而造成考察過程中出現片麵的情況。若注意聽取員工意見,就會有助於避免種種失誤。因為專事逢迎討好者可以騙得過一兩位領導,卻逃不過廣大員工的眼睛;而那些不善於迎合卻實幹的人,員工不僅能看的清清楚楚,而且會有公正的評價。

(2)廣泛性。在公司中,有權考察的隻是少數決定下屬命運的領導,大多數人沒有考察的權力。因此在選人上,主要采取了領導提名任用,而且能夠進入領導視野的又往往是身邊的幾個人。因此,下屬的任用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機遇性和依附性。這樣,就會使眾多的優秀人才因不能進入領導視野而被埋沒。因此運用員工路線法考察下屬就會擴大視野,廣泛地挑選人才。

(3)積極性。通過發動員工舉薦人才,員工信任誰就投誰的票,不信任誰就不投他的票,被選出來的都是員工信任的。因此在心理上容易得到認同,容易服從領導,容易盡力合作,容易激發起強烈的光榮感和責任感,成為新的動力。所以,每個領導都要認清這些特點,走出辦公室,深入下去,堅持員工路線的方法,全麵考察你的下屬。

應當注意的是,員工路線法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民主,所以不管用哪種方式考察下屬,都要求實行三公開:一是名額公開。選拔什麼人都要向員工講明,這樣可以使員工擴大視野,掌握標準,全麵考察。二是實績公開,這樣便於員工把平時觀察到的和領導提供的情況相統一,便於員工縱橫比較,優中選優。三是結果公開。不僅要把結果向員工公布,而且還要向被選者本人講明。

采取員工路線法特別是民主考察,不能代替領導的考察和決斷。在考察和決斷中,特別是防止打著員工路線的幌子,把領導主觀意誌強加給員工;也要防止對員工的意見不加分析,員工說怎麼辦就怎麼辦的極端民主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