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親疏有別(2 / 3)

所謂特殊人才,就是具有某一方麵或某些方麵的特殊專長,能為公司作出較大貢獻,公司發展所急需又比較稀少的人才。既然稱之為特殊人才,他除了具有一般人才的共性外,必定帶有其他人才所沒有的特殊經曆、特殊的專業技能、特殊的貢獻。對公司來說,這類人才又是必不可少的、急需的,有時難以求到。

凡是特殊的人才,大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特殊的專業技能。包括特殊的領域、特殊的專業和特殊的技藝,這種特殊的技能很可能僅是一技之長,但是卻十分獨特和奇異。這些特殊的專業技能,大都同特殊的社會經曆相聯係,同其奇異的人生際遇相關聯,是一定環境條件的產物。同時,這些奇異的技能,又是其在漫長的歲月裏刻苦學習、恒心磨煉而成的,既具有某種師承關係,又帶有自身獨特的進展。而且,這些技能是人類社會所必需,但擅長者不多而顯得較為稀少,這些技能的發揮將對社會生產或生活作出較大的貢獻。

特殊的社會經曆釀成了特殊的專業技能,特殊的專業技能為公司作出了特殊的貢獻,這就是特殊人才發展的必然邏輯。所謂特殊貢獻,不僅指的是量上,而且主要是指質上,開發了新技術、製造了新產品、開拓了新領域、培養了新人才,在空間上填補了空白,開辟了新途徑。在時間上繼往開來,為公司贏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領導要下大力氣培養和使用這方麵的人才,要給予他們特殊政策,進行特殊管理,這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其特殊的貢獻。

公司的特殊人才,是每個公司所急需的。當今時代,公司呈全方位發展的局麵,因而它所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麵的,其中就包括某些方麵的特殊人才。公司發展迫切需要某些方麵的人才,然而一定時期內在數量上或質量上卻不能滿足要求,以至影響公司某些方麵的發展。

特殊人才的長處當然特殊,但是特殊人才的短處、缺點也往往十分明顯。領導要樹立全麵的觀點,既看到特殊的才能,也看到特殊的缺點,分清主次,揚長避短。

4.別忌諱自己的失敗

下屬工作有誤,誰能不著急呢?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應該冷靜,認真想一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退一步講,下屬是在成長過程中,有點過失,交點學費,是可以原諒的。再說,你就沒有失敗過嗎?

有位公司的高級主管曾提及,他們公司中有王科長、李科長兩位科長,王科長畢業於一流大學,進入公司10年後,升為科長,被公司同仁公認是敏銳幹練的人才,具有輝煌的業績;李科長則不太受人注意,他是進入公司17年後,與王科長同時提升為科長。李科長非但沒有輝煌的業績,且公司上下人人都知道他曾有多次失敗的經曆。

他們兩人在公司內部的競爭,眾人皆認為王科長占上風,但事情卻不然。截止目前為止,勝利仍歸於李科長。在他們同時成為科長那年,彼此的業績不分上下,直到第二年後,李科長開始有了驚人的業績。王科長當然也有業績,但於李科長相比,卻仍有一段距離。原因何在呢?

差別在於彼此對下屬的教導方法有所不同。

王科長教導下屬的重點在於舉自己成功的例子,李科長則毫不諱言地舉出自己失敗的經驗。兩者不同的教法反映在下屬的業績上自然也互有差異。

舉出成功的例子來教導下屬,實在無可厚非,因為成功的例子具有強化教導的效果。然而相比之下,在教導年輕下屬時,以失敗的例子作為教導法更具有效果。因為,如果所舉出的成功經驗,略有言過其實之嫌時,下屬便會認為領導在吹牛,而對他產生反感。再例如,當精明幹練的王科長說出自己成功的經驗時,年輕的下屬反而有自卑感,甚至可能由於對失敗的過度恐懼,因而情緒低落。相反地,失敗對於年輕的下屬而言,是習以為常的事。所以對他們談及失敗的經驗時,反而可使他們產生親切感,較易於接受。當他們了解自己的領導也經常失敗時,會認為自己偶爾有失敗,並非不可原諒,於是無形中便在心裏上建立起不畏失敗的基礎。

然而,話雖如此,若真要把自己感到無臉的事,毫不掩飾地向對方坦述,則無疑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但是,凡是身為領導的均應有這樣的認識:隻要不是自己真正引以為恥的經曆,或是憑空捏造的故事,下屬們是不會沒有興趣聆聽的。

5.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市場經濟時代,由於競爭的加劇,公司領導要想方設法挖掘人才的潛力,這主要從兩個方麵入手,一是挖掘內部人才潛力;二是引進人才,在新形勢下,更應注意引進智力,通過這些手段降低用人成本。

人才引進十分必要,人才流動勢在必行,但在一般情況下人才使用的著眼點不可能在外部;況且引進來以後又成了內部人才,因此還是要首先解決內部問題。美國精確鑄模公司就規定,除非有特別情況,高級管理人員要從公司內部選拔。堅持內部原則,從內部選拔人才,有這樣幾個好處。一是人熟、情況熟。科技的發展要求發揮群體的優勢,所以人的熟悉、合作十分重要。但熟悉、適應需要一個過程,要對一個人的知識狀況、技術特點、專業方向、心理特點等多方麵的了解,而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對內部的人來說就不存在了。二是每個人都有一個等待的機會,得到重用或提升,這可激發他們進取的積極性,而不必擔心讓外人奪走他們的機遇。三是逼迫領導挖掘、調動內部人員的潛力和積極性。事情逼到那一步,非得想辦法解決,這時思想就會開闊起來,辦法也就多起來。

領導應該知道,你所需要的是人才的能力,並不在乎人才屬於不屬於你。在市場中人才的能力可以作為一件有價商品進行交易,既能為我所用,也能為你或他所用,不必刻意強調據為己有。

在人才市場日益開放的今天,人才就應該從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把人才作為社會的共有財富,而不應視為哪一家的私有財產。如此,直接好處有四:①可以降低人才使用成本,不必為用人而煞費苦心,勞神傷財。②可以確保人才使用的有效性。公司隻對人才的貢獻付酬,不必對人才的所有問題大包大攬。人才若真有實效才敢開口要價,毫無作用的勞作隻好分文不取了。③可以促進人才智力的不斷提檔升級。人才雖擁有能力但若不會使用,在市場中也難有立足之地,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學以致用,充電加油。④可以激發人才流動,沒有流動便沒有活力。人才流動時,就不會固定不變地在一個公司,這樣有利於人才的開發,也有利於降低人才的使用成本。

領導一定要學會用人不養人,以小的人力成本投資,去換取最大的效益,不養人而用人,這才是用人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