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底線三看清人,才能避免麻煩與痛苦(3 / 3)

這番話看上去完全是在為朝廷考慮,也沒有一句傷害楊炎的話,盧杞排擠人的手段就是這麼高明。德宗皇帝果然信以為真,免去了楊炎宰相的職務。從此盧杞獨掌大權,楊炎自然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他當然不會讓楊炎東山再起,故意找茬整治楊炎。楊炎在長安曲江池邊為祖先建了座祠廟,盧杞便誣奏說:“那塊地方有帝王之氣,早在玄宗時,宰相蕭嵩曾在那裏建立過家廟,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遷走。現在楊炎又在那裏建家廟,必定懷有篡位的野心!”

聽信讒言早就想除掉楊炎的德宗皇帝便以盧杞這番話為借口,先將楊炎貶至崖州,隨即將他殺死。楊炎剛愎自用,把對盧杞的蔑視{L-End}表現在明處,最終被盧杞所害。相比之下,郭子儀則比較謹慎。他每次會見客人的時候,常有很多侍女陪伴在他的左右。但是,隻要一聽說盧杞來到,郭子儀就會命令侍女全部下去回避。他的兒子們不明白這是什麼原因,郭子儀回答說:“盧杞的容貌醜陋,婦人見了沒有不笑的。我要是不叫侍女回避,她們肯定不可避免地要笑出聲來的。

盧杞心胸狹窄,肯定會記恨在心的。將來如果他得誌,我們全家人就都活不成了。”正因為郭子儀謹小慎微,才最終沒有為小人所害。聰明人能妥善處理和“小人”的關係,主要是能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不得罪他們。一般來說,“小人”比“君子”敏感,心裏也常常比較自卑,因此你不要在言語上刺激他們,也不要在利益上輕易得罪他們。

2.保持距離。別和小人過度親近,保持淡淡的同事關係就可以了,但也不要太過疏遠,好像不把他們放在眼裏似的,否則他們會這樣想:“你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你就要倒黴了。

3.小心說話。說些“今天天氣很好”的話就可以了,如果談到了別人的隱私,談了某人的不是,或是發了某些牢騷不平,這些話很可能會變成他們興風作浪和整你的資料。

4.不要有利益瓜葛。小人常成群結黨,霸占利益,形成勢力,你如果功夫還沒練到家,就千萬不要想靠近他們來獲得利益,因為你一旦得到利益,他們必會要求相當的回報,甚至死纏著你不放,想脫身都無可能。

5.吃些小虧無妨。“小人”有時也會因無心之過而傷害了你。如果是小虧,就算了,因為你找他們不但討不到公道,反而會結下更大的仇。所以,原諒他們吧!因此,對付小人,還是不要跟他們一般見識。

同時,也不要刻意揭露他們的顏麵,還是保持距離為妙。另外,對於那些既不要臉,又不要命的小人,還是避一避為好。小人固然厲害,但你並不怕他,避開小人完全是因為你根本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費在一些毫無意義的事上。一旦把握不好自己的行為界限,得罪小人,他就會想方設法來算計你,破壞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使你不能安心於工作、學習和生活。“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謂是待人處世中與小人打交道的至理名言。

第九節 找到他人一攻就垮的弱點

要使他人動心,隻有決心是不行的,你還要學會洞察別人的內心,從他人的性格特征入手,這樣,你就能找到他們的弱點,拿到開啟其心房的鑰匙,從而在與其的競爭中占據優勢。任何人都有一攻就垮的弱點,假如我們能夠找到它,並善加利用,將對我們的事業有莫大的幫助。

三國時,東吳呂蒙白衣襲荊州,最後打敗關羽,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事前找到了關羽的弱點,並巧妙地利用了他的弱點,使荊州防守空虛,才一襲得成。因為連年征戰,所向披靡,關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水淹七軍後,斬龐德,降於禁,圍攻樊城而大獲全勝,關羽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以為可以長驅直入,進攻許都,剿滅曹操,而把東吳的威脅忘記了。呂蒙和陸遜正是利用了他這種驕橫的弱點,打敗了他。首先,呂蒙在關羽水淹七軍、威鎮天下的情況下,突然裝病,托疾辭職,讓年輕無名的小將陸遜接替自己三軍主帥的位置。

同時,讓陸遜上任後,專門給關羽修書一封,並送去東吳名馬、彩錦、美酒等禮物,以謙恭自卑的態度哄騙關羽,這樣,便使不可一世的關羽更加輕視東吳,他以為東吳被自己“震住”了。所以驕傲自大地采取了顧頭露尾的錯誤策略,毫無顧忌地撤走了荊州的大半兵馬,赴樊城聽調,從而造成後方空虛,荊州失防。正在假裝養病的呂蒙看到時機成熟,便親自率領三萬精兵,伏於船上,讓一些會水者假扮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搖擺。船隊晝夜兼程,溯江而上,靠近江岸,當江邊的蜀國軍士盤問時,他們借口自己是商人,因遇大水,暫到岸邊躲避。同時,以財物收買士兵,取得他們的信任。到了晚上,船艙內埋伏的精兵,一齊殺出,捉了烽火台上的軍士,到了荊州,讓被抓獲的官兵騙開城門,順利地奪取了荊州。有時候,一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也會成為他本身的弱點。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假如能找到對方真正的興趣和愛好,並善加利用,為自己的事業服務,定會前程似錦。唐玄宗時,姚崇和張說同朝為相。

張說素以“大手筆”聞於朝野,故為姚崇所嫉妒,兩人經常明爭暗鬥,有時連皇上也覺得難以調解。這年,姚崇患了重病,他覺得自己快不行了,便把兒子召至床前,說:“爹爹就要撒手歸天了,隻是有件事我很不放心。張丞相與我多有摩擦。我在世時,他不敢怎樣,但我死後,他會羅列罪名,毀我名聲。若我一旦獲罪,肯定會株連你們,你們有什麼辦法應付嗎?”兒子們你看我,我看你,覺得沒有什麼良策對付。姚崇繼續說:“這樣吧,等我死後,張丞相依照慣例會來祭奠。他來之前,你們可把我平生搜集到的佩飾玉玩都擺在供案上,見機送給他。

待他收下,就請他為我寫碑文。一旦拿到碑文,就速稟報皇上批準。這樣,就萬事大吉了。”姚崇死後發喪,張說果然來吊唁。剛進靈堂,他就盯上了在靈案上的諸多玉器寶玩。連行禮時,也心不在焉。姚崇的兒子們心中暗喜,忙按爹的生前指教,將寶玩玉器盡數送與張說。張說假意推辭了幾下,最後歡天喜地地收下了。寶玩送到張說府上,張說還顧不上看個遍,姚崇長子便前來求見,一問,原來是請求為父撰寫碑文的。拿了人家的東西,這點事情,當然應當效勞。張說沒考慮,就一口答應了。張說於是叫下人磨墨,揮筆寫下了不少讚譽的話。碑文剛寫完,就有姚府上的人等著取。姚崇兒子們見到碑文,忙按父親吩咐,呈奏皇上。皇上禦批“可”,便速請人刻在石碑上。

過了兩天,張說從偶得寶玩的狂喜心境中平靜下來,仔細品味,才覺得此事有點不對頭,他姚崇家為何平白無故送這麼珍貴的寶玩給自己呢?又一想所寫的碑文,才大呼“上當”姚崇深知張說貪{L-End}圖寶玩玉器之性,才因其性而巧施賄賂,讓自己的政敵心甘情願地為自己說好話,避免政敵在自己死後對自己進行攻擊,也為兒孫們免除了一場大劫難。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往往會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L-End}表情等流露出來,對於各種不同的弱點,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別對待,善加利用。

第十節 恭維話說得準才有神通

有“需要”就會有“供給”,這是很自然的現象,而“需要者”,在獲得滿足後給予“供給者”回饋更是人之常情,因此,就有了恭維話。但恭維別人是有學問的,隻有說得好、說得準才能得到更大的“回饋”。

齊威王的夫人去世了,宮中有十個宮女,一同受到齊威王的喜愛。孟嚐君很想確切地獲知,齊威王到底想立其中哪一個當夫人。因為他想通過推薦一個齊威王心中最愛的人,並勸威王立這個人當夫人的方法,拍齊威王的馬屁,可又怕推薦不準,反而把馬屁拍到了馬蹄上。於是,孟嚐君精心製成了十付精美漂亮的耳環,在這十付耳環之中,隻有一付特別漂亮,然後他裝做若無其事地獻給齊威王。

齊威王馬上把這些耳環分給十個宮女。第二天,孟嚐君就找到那個戴著最漂亮耳環的宮女,並向齊威王推薦她為繼任的夫人,果然正中齊威王心意。與之相反,恭維別人時,若沒有摸準對方的心理,恭維話沒說到點子上,就會碰一鼻子灰。假若你已經知道某經理是某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所以刻意地討好他,“某某大學可真不愧是所名校,培養了不少社會的政要及精英,像某某局長和某某博士都是。”豈料對方卻毫不領情地回答道:“是啊!我就是那惟一沒有成就的人。”這下子豈不是拍馬屁拍到了馬蹄上。假如你討好地說:“隻有某某大學才能培養一流的人才。”按說應該沒什麼問題了吧,誰知對方卻回答:“是啊!可惜我獨生子讀的是三流大學,看來是不能有所指望了!”這豈不是又碰了一鼻子灰?恭維的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並不是每種方式的恭維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隻有將自己的需求與對方對應的能力相結合,這樣的恭維才能使對方最大限度地滿足你的需求。

某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張利,今年三十多歲了,和妻子兩地分居十多年了,錢花了很多,禮也送了不少,不知什麼原因,妻子就是調不過來,這件事搞得張利筋疲力盡,但也無可奈何。在他妻子調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某局又換局長了,新上任的是從外地來的任局長,他聽說這位任局長能急人之急,為群眾辦實事,他先了解了幾個受任局長幫助的例子,然後登門拜訪。他一開始沒談自己此行的目的,先是對任局長進行恭維,讚揚他比較突出的政績,是真正為人民做實事的公仆。

任局長也很謙虛:“哪裏,哪裏,的確他們有困難,有的已經分居好幾年了,就是調不到一起,我隻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到了這個關口,張利就提出了自己的問題:“任局長,我也有點小事需要麻煩您,我和妻子已兩地分居十多年了,一直沒有解決,本來沒抱指望找了,聽大家都說你政績斐然,心中仰慕,來請您幫幫忙。”接著張工程師介紹了一下自己的情況,任局長讓他回去靜候佳音。

果然沒過幾天,一紙調令到手,張利全家團聚。在這個事例中,張利是有求於人的,他所求的正是這位局長的分內之事,並且這位局長也因之名聲遠揚。張利首先對局長進行恭維,使局長在興頭上輕鬆地解決了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果像有些人,隻知道自己訴苦,去讓別人幫忙,隻激發別人的同情心還是不夠的。在話題展開即問題提出之前,先行恭維是很好的鋪墊。有位印刷廠的職工楊光下崗了,他參加的招聘會不少,但因他文化水平有限,都未能成功。

這天他又看到一個企業招聘工人,決心去試一下。楊光從側麵了解到,這家企業的總裁最初也當過印刷工人,他是憑借手中的幾百元起家的。楊光直接麵見總裁:“您好!我是一名印刷廠下崗工人。我知道您以前也是一名印刷工人,我也希望能做得像您一樣好,但沒有機會,不知您能否提供?”這位總裁欣然聘用了楊光。在這則事例中,楊光並沒有用太多的語言,隻是一句“我也希望能做得像您一樣好。”潛台詞是,您做得真是棒極了,我很羨慕您,並且隨之提出了要求,不知您能否提供機會?

這樣一來,總裁又想到了自己創業時的艱難,求職時的艱辛。於是,楊光用短短幾句話,就使總裁需要恭維的心理得到了滿足,又激發了其同情心,最後,楊光如願以償地獲得了這份工作。

第十一節 繞開生意場中的陷阱

處身瞬息萬變、風雲莫測的生意場,相信人是應該慎之又慎的。虛假的需求信息,深藏欺詐的報價,吹得天花亂墜的廣告,都可能是防不勝防的陷阱。與人合作,要永遠對你的對手保持警惕和戒備。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絕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打交道時的確要謹慎小心,對人不妨考慮一些防範對策,預防萬一,否則事情發展到糟糕程度時就為時晚矣。

大戰將至,兩隻蟋蟀怒目對視,隨時準備撲上去置對方於死地。他們的主人正密切地注視著戰局的發展。

“我說,咱們能否談談?”蟋蟀甲發出了和平信號。

“有什麼可談的?”蟋蟀乙問。

“你我這樣咬得天昏地暗,非死即傷,人類卻在看我們的笑話。每想至此,我都會悲憤滿腔。”蟋蟀甲說道。

“大哥,此話有理,我們就是不咬,看看人類拿我們怎麼辦?”蟋蟀乙說。

突然蟋蟀甲乘蟋蟀乙不備,撲上來狠狠地咬了乙一口。

“大……哥,你怎麼……”受了重傷的乙話未說完,就含恨死去。

“先生,你這法子真靈!”蟋蟀朝他的主人大喊大叫。

在現實社會裏,欺騙與狡詐無處不在,大到國際爭端,小到個人關係,人生從某種角度看就是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為了求生存,必須有謹慎的生活方式和態度,這樣,才不至於上某些人的圈套,任人宰割。

梅裏特兄弟是從德國移民美國的,定居在密沙比。通過辛勤的工作,兄弟倆積攢了一筆錢。後來,他們意外地發現,密沙比有豐富的鐵礦。兄弟倆決定秘密行動,成立鐵礦公司。他們不動聲色地收購地產,順利地成立了鐵礦公司。洛克菲勒早就對這個鐵礦垂涎三尺,而當他準備動手時,梅裏特兄弟的鐵礦公司已經開始經營運轉。他在等待時機,決心得到這個鐵礦。

1837年,經濟危機籠罩美國商業,梅裏特兄弟的鐵礦公司也陷入了危機的漩渦之中。兄弟倆愁眉不展,本地的一個牧師來到他家。兄弟倆恭恭敬敬地將牧師請到家中,當作上賓,在閑聊中,梅裏特兄弟不自覺地談到了現在的經濟危機,並對牧師說鐵礦公司也陷入了危機之中,資金周轉不靈。這位“熱心”的牧師說:“你們怎麼不早些告訴我呢!我是可以助你們一把的啊!”

兄弟倆聽了這話不禁喜出望外,對牧師說:“您有何高見?”

牧師說:“我有一個朋友,看在我的麵上,他可以支援你們需要的周轉資金。”

兄弟倆說:“您真是個好人,真不知拿什麼感謝您!”

牧師問:“你們要多少錢?”

梅裏特說:“42萬元。”

牧師很快就寫了封借42萬元的介紹信。

兄弟倆問:“那麼利息怎麼計算呢?”

牧師大方地說:“我怎能要你們的利息呢?這樣吧,比銀行利率低2厘。”

兄弟倆簡直不能相信,有這樣的好事降臨在他們頭上。

牧師拿出筆墨立了一張借款字據:“今有梅裏特兄弟借到考爾貸款42萬元整,利息3厘,空口無憑,特立此為證。”

梅裏特兄弟念了字據,覺得沒有什麼遺漏後,便在字據中高興地簽了字。半年之後,這位牧師又來到梅裏特兄弟家裏,一進門,他十分嚴肅地對兄弟倆說:“我的朋友是洛克菲勒,他早上給我來了電報,要求馬上收回那42萬元貸款。”梅裏特兄弟此刻哪來的42萬元償還呢,隻好被逼上法庭。

原告律師說:“借據寫的是考爾貸款。考爾貸款是貸款人隨時可收回的貸款,所以它的利息要比一般貸款低,根據美國法律,借款人或者立即還清所借款,或者宣布破產!”在這種情況下,兄弟倆隻好宣布破產,將產業出賣,買主當然是洛克菲勒。

處身瞬息萬變、風雲莫測的生意場,相信人是應該慎之又慎的。虛假的需求信息,深藏欺詐的報價,吹得天花亂墜的廣告,都可能是防不勝防的陷阱。與人合作,要永遠對你的對手保持警惕和戒備。且記,生意場中,沒有永遠的朋友,每次都是“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