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底線四求人辦事必須懂得掌握“火候”(2 / 3)

第五節 聰明人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

在職場,能力與待遇是成正比的,當你抱怨工作累、待遇低的時候,請從自己的工作能力方麵查找原因,說不定這正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兩個同齡的年輕人同時受雇於一家超級市場,開始時拿同樣的薪水。後來叫阿諾德的小夥子青雲直上,薪水自然提高了不少,而那個叫布魯諾的小夥子卻仍在原地踏步。布魯諾很不滿意總經理的不公正待遇。終於有一天,他到總經理那兒發牢騷了。總經理一邊耐心地聽著他的抱怨,一邊在心裏盤算著怎樣向他解釋清楚他和阿諾德之間的差別。

“布魯諾先生”,總經理開口說話了,“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麼賣的。”

布魯諾從集市回來向總經理彙報說,今早集市上隻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

“有多少?”總經理問。

布魯諾趕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後回來告訴總經理一共40口袋土豆。

“價格是多少?”布魯諾又第三次跑到集市上問來了價錢。

“好吧,”總經理對他說,“現在請您坐到這把椅子上一句話也不要說,看看別人怎麼說。”

阿諾德很快就從集市上回來了,並彙報說到現在為止隻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一共40口袋,價格是多少多少;質量很不錯,他帶回來一個讓總經理看看。這個農民後來還拉來幾車西紅柿,據他看價格非常公道。昨天他們超級市場的西紅柿賣得很快,庫存已經不多了。他想這麼便宜的西紅柿總經理肯定要進一些的,所以他不僅帶回了一個西紅柿做樣品,而且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人正在外麵等問話呢。

此時總經理轉向了布魯諾,說:“現在您肯定知道為什麼阿諾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布魯諾的臉紅了。布魯諾跑了三趟,才在老板的不斷提示中,了解了菜市場的部分情況;而阿德諾僅一趟,就掌握了老板需要和可能需要的信息。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像布魯諾那樣,上司吩咐什麼,就幹什麼,自己從不用腦,結果長期不被重用。而像阿德諾那樣辦事高效、靈活的人。不僅圓滿完成老板交給的任務,還主動給老板提供參考意見和盡可能多的信息,自然受到老板的賞識。

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某個島上,一前一後來了甲乙兩個陌生人,他們分別是屬於兩家皮鞋廠的推銷員。他們都在島上逛了一圈,對島上的市場做了一番調查。第二天,這兩個推銷員分別給各自的廠裏發回了電報。

甲的電文如下:“此島無人穿鞋,皮鞋無銷售市場,我於明天返回。”

以下是乙的電文:“此島目前無人穿鞋,皮鞋銷售前景看好,我將在此住一段時間。”

第三天,甲推銷員帶著遺憾匆匆離島而去。乙留下後,製作了一個頗富創意的廣告,在廣告上畫了一個當地的壯漢,濃眉大眼,虎背熊腰,肩上扛了一大串的獵物,腳上穿了一雙烏黑的嶄新皮鞋,樣子十分的英俊神武,很有誘惑力。島上的人看了這幅廣告,紛紛詢問畫上的那個壯漢腳上穿的是什麼東西,哪裏能夠買得到。就這樣,這位推銷員很快打開並占領了這個島上的皮鞋銷售市場。經常會有人覺得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但機遇總不如別人的好。

而事實上,上帝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隻有真正做到了優秀,才會有人認為你優秀,否則,自命清高隻會把自己局限於個人狹小的圈子裏,而沒有進步。不去學習別人的長處,也不懂得分析自身劣勢的人,永遠也難於在競爭中取得有利的地位。一個人能知道自己的短處,勝券才多;隻看到別人的成就而不知人家背後成功的原因,已輸了一半,若此時不知檢討,隻懂嫉妒或自怨自艾,那就輸定了。

第六節 抬高身價,吊住對方的胃口

學會吊人的胃口能提高自己的身份,也是一種成功係數很高的處世智慧。

劉備求賢若渴,挑了一個好日子帶領關羽、張飛到隆中來尋訪臥龍。一進隆中就看見從西邊山上走下一個人來。隻見他舉止瀟灑,不同於一般的人。劉備以為是諸葛亮,一打聽,來的人是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

他走上前問劉備:“劉將軍,你不在新野軍營裏處理軍隊的事務,到這個偏僻的山溝裏來幹什麼?”

劉備很有禮貌地說:“我久聞臥龍先生的大名,這次,我是特意來拜訪他的。”

崔州平聽了直搖頭:“劉將軍,你看劉{L-End}表有那麼多謀士和軍隊,都不是曹操的對手。你依靠諸葛亮又有什麼用處呢?依我看來,你不如趁早歸順曹操,或許還能獲得一官半職呢。”崔州平澆了劉備一瓢冷水,劉備沒有生氣,而且還很客氣地請崔州平去新野成就一番大事業。

崔州平不客氣地說:“我才不想去那裏呢。我不想求取名聲,也不想擁有太多的錢。我去你那裏幹什麼?”說完一甩袖子,轉身就走了。

崔州平急忙回去將這一切告訴了諸葛亮。諸葛亮聽了很賞識劉備。諸葛亮的好友石廣元到隆中來打聽消息。

諸葛亮對他說:“劉備的確是對下麵的人很有禮貌,肯定也會很尊敬有才能的人,我還要看看他是不是有誌氣,會不會遇難就退。等劉備要第二次來請我的時候,請你幫我試試他。”

在一個下雪天,隆中銀裝素裹。劉備和關羽、張飛兄弟三人,頂風冒雪再次來到隆中。當他們經過離諸葛草廬不遠的酒店時,劉備聽見有人在裏麵吟詩。劉備聽完,覺得隻有臥龍先生才會有這麼大的口氣,趕快推門進了酒店,隻見有個人在那裏喝酒。走上前一打聽,原來是石廣元,劉備對他說明了自己的來意,請他跟自己一起上山去請諸葛亮。

石廣元勸說道:“劉將軍想收拾這個殘缺不全的漢家王朝,和曹操較量,隻不過是雞蛋碰石頭。你肯定會被曹操打敗的,還是趁早回頭,說不定日子還好過一些!”

劉備反駁說:“先生雖然是我平時很尊敬的人,但是,你剛才說的話,卻讓我很失望。為了把人們從苦難的生活中解救出來,我就是死一萬次也不會推辭的。我絕不會一碰到挫折就在半路上荒廢了自己的事業!”

裏間的諸葛亮一聽很高興,但是這時關羽說:“就這麼一個窮山溝裏能出啥聖人,大哥你又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請他,少了他,咱弟兄們照樣能縱橫天下。”

張飛也附和說:“一個種地的讀書人能有啥稀罕,還擺什麼臭架子。如果惹惱了我,用一根繩子就把他拴走了!”

劉備聽了很生氣,就小聲地責備他們說:“還不趕快閉上你們的嘴!”

諸葛亮聽到這種情況,他又躲起來回避不見劉備。劉備隻得心情鬱悶地回去了。

第二年,劉備帶著關羽、張飛第三次到隆中。這次諸葛亮側身躺著假裝睡覺。劉備叫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輕手輕腳走進諸葛亮的臥室,看見諸葛亮睡得很香,不敢驚動他,屏住呼吸等候在床前。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諸葛亮終於認定劉備是個明主。諸葛亮起來了,熱情地接待了劉備等人。

劉備眼中的諸葛亮,舉止大方,確實是一{L-End}表人才。劉備剛剛坐下,沒有說幾句話,就對諸葛亮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漢王朝已經隻是一個名義上存在的王朝了。可是我的智謀膚淺,能力又不足,我仍然想為了天下的百姓做點事情,你看,我今後應該怎麼辦才好?”諸葛亮為其誠意所感動,便把自己多年來對社會形勢的觀察和分析全盤托出,向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行動路線、步驟和策略,這就是為後世廣為傳頌的“隆中策”。

諸葛亮的精辟分析和建議,為劉備展示了光明的前景,使劉備由衷地產生敬意,他誠懇地邀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己,實現興複漢室統一天下的計劃,諸葛亮感激劉備的尊重和信任,於是結束了十年隆中的“隱居”生活,出山輔佐劉備。諸葛亮知道劉備要來請自己的時候,為了檢驗劉備的能力和決心,他故意擺足了架子,吊足了劉備的胃口,讓劉備跑了三趟才露麵,也成就了自己的“品牌”。

當有人求你辦事時不要貿然答應他,而應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吊足他的胃口,最後再答應他,對方就更會感激不盡。據此可知,向人有所請托,也應由小到大,由輕加重才是,如果一開始就有太大的請求,一定會遭受到對方的斷然拒絕。處世不能風風火火、直來直去,你必須有一套韜光養晦、見機行事的本領。心急吃不成熱粘糕,你還得定下心來,從長計議。

第七節 做大自己要借勢發揮

“借勢發揮”是借別人的勢力而強大自己的一種做人策略。勢力強大的時候乘勢反擊固然值得肯定;勢力單薄的時候,善於借勢反擊更令人讚歎。

一天,漢武帝的馴馬官和班固各騎一匹奉旨選來的棗紅馬風馳電掣般地自西向東而來,當他們來到離目的地三十裏外的樹林時,兩人已是汗水淋淋,氣喘籲籲,於是雙雙下馬仰臥在草地上休息。忽然,從林中竄出四個手持長矛刀劍的強盜,其中兩人用長矛逼住班固和馴馬官,另外兩人抓住了馬韁繩。

“要想活命的話,就留下馬!”其中一個強盜咬牙切齒地說。

“是!”班固沉著地答道。

馴馬官一聽班固的話,想要站起來同強盜拚命,被班固悄悄用手拽住了後襟。四個強盜見他倆被製住了,便冷笑兩聲,牽著馬朝林外的小路上走去。這時,馴馬官吹出一種讓馬止步的口哨。那兩匹馬立刻站定在地上,任憑強盜如何抽打也一動不動。馴馬官見禦馬被搶,心急如焚,一時間沒了主意。

班固鎮定自若地說:“不必發愁,發愁也沒用。走,我們出了林子再說。”

他倆剛踏上來時的路,迎麵過來了二十多個擔著酒罐的挑客。班固急中生智,想了一個辦法打算要回禦馬。胸有成竹的班固二話不說,就朝頭一個人挑的酒罐踢去,兩個酒罐應聲先後落地,酒灑了一地。班固沒等對方明白是怎麼回事,拉起馴馬官的手朝著四個強盜與禦馬站立的地方就跑,剛跑了十幾步,這些挑客見班固大白天故意踢碎酒罐,便紛紛抽出扁擔大聲吆喝著從後麵追上來。

再說那四個強盜正死拉硬拽這兩匹不肯挪步的馬,忽見一群人高舉扁擔朝他們衝了過來;又見馬的主人在前麵帶路,以為是他倆找來了幫手,便再也顧不上要馬了,急匆匆朝林中逃去……這夥挑客見嚇跑了幾個手執刀矛的人,還不知道怎麼回事,等到了跟前聽班固一說,這才化怒為喜,連聲稱讚班固機智勇敢。班固和馴馬官從懷裏掏出了銀兩,加倍賠償了挑客的損失,這才上馬飛馳而去。

中國傳統智慧崇尚的是“能屈能伸”。勢力強大的時候乘勢反擊固然值得肯定;勢力單薄的時候,善於借勢反擊更令人讚歎。機會是成功之本,這就需要任何人在機會麵前都必須處心積慮,利用好手中的每一次機會,做到借勢發揮。借勢發揮為聰明人的謀勝之術。如果一個人能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並能夠把握彼此之間進退的尺度,在必要的時候借勢發揮,平衡一下各個方麵的力量,自然會更利於事情的進展。

第八節 將絆腳石變成墊腳石

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裏,會有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

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裏,農夫絞盡腦汁地想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裏痛苦地哀號著。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章把它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準備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了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叫得很淒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它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麵!就這樣,驢子將大家鏟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很快的,這頭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L-End}表情中回到了農夫手中!

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裏,會有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

有一個大學畢業生被分配到偏遠的小鎮當教師,那裏條件艱苦且工資低得可憐。那個大學生自身有不少優勢,他教學基本功不錯,還擅長寫作,所以根本不安心於在這裏當教師,一心想到體麵的、有優厚待遇的單位工作。因為他整天想著跳槽,不僅對本職工作沒有熱情,而且連最喜歡的寫作也沒有了興趣。就這樣兩年時間轉瞬即逝,這位大學生的工作幹得一塌糊塗,寫作上也毫無收獲。他還聯係了幾個自己喜歡的單位,像報社、雜誌社以及文學研究所等,但最終沒有一個接納他。

後來,偶然發生的一件小事,卻改變了他一直想改變的命運。那一天,學校開運動會,在文化活動極其貧乏的小鎮裏這可算是一件大事,來觀看的人特別多,小小的操場四周圍了一道密不透風的人牆。大學生站在人牆後麵,翹起腳也看不到裏麵的比賽場麵。這時,他看到身旁一個很矮的小男孩兒從不遠處搬來一些磚頭,在厚厚的人牆後麵壘起一個小台子,盡管這花去了他很長時間,但最終還是看到了精彩的比賽,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東西。大學生的心猛地震了一下——多麼簡單的事情啊:要想越過密密的人牆看到精彩的比賽,隻要在腳下多墊些磚頭。從此以後,大學生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著。

很快,他便成了遠近聞名的教學能手,編輯的各類教材接連出版,各種令人羨慕的榮譽紛紛落到他的頭上。後來,他被調到一個中專學校擔任領導職務;再後來,他成為一所大學的校長。每當有人問他成功的體會時,他都要講一遍“在腳下墊磚頭”的故事。逆境人人都會遇到,但是聰明的人被絆腳石絆倒以後,會化不利為有利,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

A對B說:“我要離開這個公司。我恨這個公司!”

B建議道:“我舉雙手讚成你報複!破公司一定要給它點顏色看看。不過你現在離開,還不是最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