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底線五最大的失敗是自己堵死自己的路(1 / 3)

導讀

在複雜的現實生活中,老實耿直有時不但做不成事,反而會自身難保,凡是不懂得變通術的人,麵對的都是懸崖絕壁,走不出人生的困境。做人高手頭腦靈活、手腳靈活,敢於破除舊規,在別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尋找成功的突破點,這叫以變應變,出路頓時出現在眼前。

第一節 圓滑有時比老實更有用

老實耿直不但做不成事,反而會自身難保,而學會了“曲”,倒能風光顯貴。由此可見,學會隨機應變、機靈做人是多麼重要。

新科狀元黃熙陪著乾隆皇帝到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遊園,乾隆對這個怪石林立、洞壑盤旋的名園十分喜愛,一時興起,叫人拿來紙筆寫下了三個大字:“真有趣。”陪同遊園的地方官吏如獲至寶,隨即尋找工匠來將這幾個大字翻刻成匾額,一方麵是討乾隆的歡心,另一方麵可讓此園因皇帝的題字而增色。

狀元黃熙看到這三個題字心想:“這三個字太俗氣了,若是被刻成匾額掛在園裏,豈不破壞了名園的氣勢,更何況也有損皇上的盛名。”

他本想馬上啟奏皇上改一改這幾個字,話到嘴邊,心裏忽然有所警覺:“萬一皇上因此而惱羞成怒,那可怎麼辦呢?”

黃熙決定觀察一下再說。他跟在乾隆身邊察言觀色,發現乾隆遊興不減,十分高興。

於是抓住一個機會走到乾隆的麵前跪下叩請道:“適才聖上題的字蒼勁渾厚,意蘊高古,讓學生十分佩服,懇請聖上將‘有’字賜予學生,讓學生可以每日觀摩臨習。”

乾隆一聽很詫異,心想:“這小子明明是嫌這三個字用得不好,但是用這種方法陳情,可以看得出來他的機巧聰明。”

於是讚許地點點頭,對身旁的太監說:“就將‘有’字剪下來給他吧!”

從此,人們逛獅子林時,都對這高掛著的乾隆手書匾額讚歎不已。這個匾額上蒼勁有力地寫著“真趣”二字。

人生在世,做人做事不能率性而為,許多人際關係和事業上的不如意,需要你察言觀色,以智慧和耐心去解決。墨守成規、隻認死理是無論如何都行不通的。而隨機應變、機靈通達才是我們立足於世且能越來越好的做人法寶。

第二節 換個思路,會走得更遠

有時成敗隻在於一個觀念的轉變。用正常模式行不通的時候,不妨采用逆向型思維。他能使你在說話辦事的過程中一改認死理的習慣,靈活掌握隨機應變,這頭不通走那頭,從而開啟新的成功之門。

有一位花甲老人,大兒子、二兒子都在城裏工作,隻有小兒子和他相依為命。

一天,一個外鄉人對他說:“老人家,我想給你的小兒子在城裏找一份工作?”

老人氣憤地說:“不行,你快滾!”

外鄉人說:“如果我給你的兒子找個對象呢?”

老人惡狠狠地說:“少廢話,快滾!”

他邊說邊拿起一根棍子。

外鄉人後退一步說:“如果我給你兒子找的對象是洛克菲勒的女兒呢?”

老人笑著答應了。

幾天後,外鄉人找到了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給您女兒找個對象。”

洛克菲勒冷冷地說:“不需要!”

外鄉人又說:“如果我給你女兒找的對象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呢?”

洛克菲勒沉思著答應了。

外鄉人找到了世界銀行總裁:“先生,你應該馬上任命一位副總裁!”

世界銀行總裁:“你沒事吧?”

外鄉人胸有成竹地說:“如果你任命的這個人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呢?”

總裁當然沒有拒絕的理由了。

在每一個環節上都有重重阻礙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因為外鄉人采用逆向型思維,突破了障礙。為人處世也是如此,有些事情因為不好辦,免不了要被人拒絕,這時候,我們也應該像那位外鄉人一樣從另一方麵想想看。

一位猶太出版商有一批滯銷書,當他苦於不能出手時,一個主意冒了出來——給總統送一本,並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見。

忙於政務的總統哪有時間與他糾纏,便隨口而出:“這本書不錯。”

於是出版商便大做廣告:“現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

於是這些書就銷售一空。

時間不長,這個出版商又有賣不出去的書,他便又送了一本給總統。

總統鑒於上次經驗,想奚落他,就說:“這書糟糕透了。”

出版商聞之,靈機一動,又做廣告:“現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

有不少人出於好奇爭相搶購,書又銷售一空。

第三次,出版商將書送給總統,總統接受了前兩次教訓,便不予回答而將書棄之一旁,出版商卻大做廣告:“有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居然又被一搶而空,總統哭笑不得,商人大發其財。

有時成敗隻在於一個觀念的轉變。換個思路,變個想法,往往令你取得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有一位做高檔皮衣生意的老板,他隻有小學文化水平,起初隻是個手工作坊,而現在,他在北京有個幾百人的工廠,生產的皮衣品牌年年列入全國銷售排行榜前幾位。

皮草行業競爭非常激烈,曾經有一個香港富翁投了1000多萬準備做個皮裝品牌,沒用一年,錢全打了水漂,其激烈程度由此可見一斑。那個香港富商慕名前去拜訪他,求教成功的秘訣。他微笑說,這屬於商業機密,不能透露。後來有一次這位老板朋友喝了點酒,一高興就對朋友們道出了他成功的秘訣:在公司裏,客服部是專門聯係給顧客修理皮衣的部門,他發現哪一個款式返回維修得最多,就馬上命令車間開足馬力生產這種款式。如果某種款式沒有一件返修的,即使利潤再高,也得馬上停產。朋友們一下沒有明白過來。

於是他問:“你們是不是最愛穿你喜歡的衣服?”

“是啊。”

“穿的次數多了有一部分會不會壞掉?”

“是啊。”

“壞了之後你會怎麼辦?”

“扔掉或者重新買一件啊。”

“如果它價錢很貴而且還是你最喜歡的款式呢?”

朋友們豁然開朗:“拿回去修一下壞的地方不是照樣能穿嗎?”

買得起皮衣的大多是一些手頭寬裕的人,那件皮衣如果他不喜歡的話就算是有點貴也不至於麻煩到送回廠裏去修。既然肯送回來修,那不是特別鍾情這件皮衣還是什麼?那位把皮衣生意做得很成功的老板就是靠著這樣逆向的思維牢牢把住了市場的脈搏和消費者的心理,所謂成功的秘訣就是這麼簡單。有句古詩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逆向型思維能使你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一改認死理的習慣,靈活掌握隨機應變,這頭不通走那頭,從而開啟新的成功之門。

第三節 繞彎子可以避開正麵碰撞

在社會中,要想獲得做人的成功,必須懂得察言觀色,善加分辨,在說話時巧妙地拐個彎兒。直來直去,實際上就是故意傷人麵子,使對方心中不快,以致造成雙方關係破裂,甚至反目成仇。

有一次,楚莊王十分喜愛的一匹馬死了。莊王竟命令全體大臣致哀,要用棺槨裝殮,還要用大夫禮節隆重舉行葬禮。文武百官紛紛勸他別這樣做,楚王十分反感,下令說:“誰敢為葬馬的事來勸說我,格殺勿論!”眾大臣都驚懼得不敢說話了。優孟聽到這事,嚎啕大哭進入王官。楚王問他為什麼哭。優孟回答說:“我是為葬馬的事哭呢!那匹死去的馬,是大王最心愛的。像楚國這樣一個堂堂大國,卻隻以大大的葬禮來辦喪事,實在太輕慢了。一定要用國王的葬禮才像樣呢!依我看來,要拿白玉做棺材,用紅木做外槨,調集一大批士兵為其挖墳,發動全城男女來挑土。出喪時,要齊國、趙國的使節在前麵陪送,鳴鑼開道,讓韓國、魏國的使節在後麵護衛。還要建造一座祠廟,放上牌位,追封它為萬戶侯。”

優孟稱讚、禮頌楚莊王“貴馬”精神的後麵烘托出另一種相反的又正是勸諫的真意——諷刺楚王“賤人”的昏庸舉動,從而促使楚王最終改變了自己的決定。齊景公喜歡飲酒,有一次喝了七天七夜還不停止。

弦章進諫說:“大王飲酒飲了七天七夜,我希望您不要再喝了。不然的話,就把我賜死吧。”

晏子進見景公,景公對他說:“弦章勸我說,希望我不要再喝酒了,不然的話就請求把他賜死算了。我要是聽了他的勸說,是君受製於臣了;我要是不聽他的勸說,殺了他又很可惜。”

晏子說:“弦章遇到大王這樣的人,真是幸運啊!要是他碰到夏桀和殷紂王,他早就死了。”

齊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就不再飲酒了。

晏嬰雖未正麵勸諫什麼,但一切盡在不言中,起到了顧左右而言他的效果。聰明的人總是會看準對象,直話不直說,說話會拐彎兒,委婉地{L-End}表達自己的意{L-End}圖。有些人說話,往往並不照顧別人的心理,常常都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的。但在與人交往時,有時為了避免傷害他人,或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好感等等之時,都必須將要{L-End}表達之意寓於其他話語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南朝齊代有個著名的書畫家叫王僧虔,是晉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孫,他的行書、楷書繼承祖法,造詣很深,一手隸書也寫得如行雲流水般飄逸。當朝皇上齊高帝蕭道成也是一個翰墨高手,而且自命不凡,不樂意聽別人說自己的書法低於臣子,王僧虔因此很受拘束,不敢顯露才能。

一天,齊高帝蕭道成提出要和王僧虔比試書法高低。於是君臣二人都認真寫完了一幅字。寫畢,齊高帝蕭道成傲然問王僧虔:“你說,誰為第一,誰為第二?”

若一般的臣子,當然立即回答說:“陛下第一”或“臣不如也。”但王僧虔也不願貶低自己,明明自己的書法高於皇帝,為什麼要作違心的回答呢?但他不敢得罪皇帝,怎麼辦?王僧虔眼珠子一轉,竟說出一句流傳千古的絕妙答詞:“臣書,臣中第一;陛下書,帝中第一。”

他巧妙地把臣子與帝的書法比賽分為兩組,即“臣組”和“帝組”,並對之加以評比,既給皇帝戴了一頂高帽子,說他的書法是“皇帝中的第一”,滿足了皇帝的冠軍欲,又維護了他自己的榮譽和品格,使皇帝更敬重他的風骨,覺得他不是那種專門拍馬屁的家夥。果真,齊高帝蕭道成聽了,哈哈大笑,也不再追問兩人到底誰為第一了。做大事的人,過分外露自己的才能,隻會招致別人的嫉妒,導致自己的失敗,更有甚者,還累及身家性命。有才華要含而不露,對他人不可過於耿直地指責和批評。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說話“繞彎兒”,這樣才不至於衝撞別人,才會討得別人的喜歡。

第四節 巧中有巧才能更巧

做事都應當求“巧”字,這樣可以避免走入死胡同。巧又從何求?當然源於你對周圍人事的判斷和定奪。另外,如果能做到“巧中有巧”,則更非一般。

1798年5月,拿破侖出征埃及。他擔心在地中海會遭到英國艦隊的截擊,便使用各種手段到處散布假情報,說法國地中海艦隊將進入大西洋,在愛爾蘭登陸。因為兩年前確實有一支法國軍隊企{L-End}圖開赴愛爾蘭,曾使英國受到一次虛驚。英國海軍指揮官納爾遜害怕拿破侖這一次是真的進攻英國本土,於是便將艦隊調集在直布羅陀海峽,準備截擊從這裏通過的法軍。

拿破侖看到英國已上了假情報的當,便乘機從土倫軍港出發,開赴埃及,並順利地在埃及登陸。拿破侖“聲東擊西”的計謀得逞。1805年,在法軍與俄奧聯軍之間進行的奧斯特利茨戰役中,當法軍經過一係列的謀劃形成決戰態勢之後,拿破侖一麵在與俄奧聯軍指揮官進行談判時,故意將法軍已製訂的作戰計劃全部暴露給對方,一麵派出人員在陣地上大聲宣讀進攻聯軍的命令。在兩軍對陣的戰場上,誰能相信那高聲宣讀的命令是真的呢?拿破侖這種大膽地泄漏“大機”的辦法,卻有效地掩蓋了“大機”,使聯軍錯誤地判斷了法軍的進攻部署和企{L-End}圖。

俄奧聯軍指揮官當時認為,拿破侖是在搞聲東擊西,把他們當成小孩子,讓他們上當,要不,怎麼能把作戰計劃全盤端出,讓對方知道呢?於是,命令聯軍從已占據的高地撤出,以防中拿破侖的計。然而結果恰恰相反,拿破侖有意暴露作戰意{L-End}圖,是要使對方形成他“聲東擊西”的錯覺,視真為假,以達到欺騙對方的目的。拿破侖按照暴露給對方的作戰計劃,使俄奧聯軍遭到了伏擊。在戰爭中,為了取得勝利,最重要的是要知己知彼。依靠“聲東擊西”和“聲東擊東”迷惑了對方,你勝算的把握就大了。

再來看一個用巧之例:18世紀初,俄國和瑞典為爭奪波羅的海製海權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瑞典在第一次進攻失利以後,經過認真的準備,糾集強大的海軍和陸軍,又向俄國發動第二次進攻。瑞典的這次進攻來勢凶猛,軍隊很快就在俄國沿海登陸。當時俄國沿海地區兵力薄弱,俄軍被瑞典人逼得一再後退。俄國軍民人心浮動,國內一片混亂。俄國統治集團內部意見分歧嚴重,有人建議俄軍放棄沿海要地和正在修建的防禦工程,退到俄國腹地後再作進一步的打算。

在俄國麵臨危急之際,彼得大帝異常冷靜。他知道瑞典國王查理十二和瑞典軍隊的將領們,一向做事小心謹慎,優柔寡斷,缺乏勇敢的精神和堅定的意誌。如果利用瑞典人的這一弱點,俄國就會轉危為安。於是,彼得大帝派遣一大批緊急信使攜帶著他的親筆命令奔赴各地。他的這些命令要求各地的指揮官立刻派援軍支援沿海地區。當然,彼得大帝所提到的這些援軍根本不存在,有的遠水解決不了近渴。負責傳送命令的信使故意糊裏糊塗地亂走,粗心大意地暴露身份,結果被瑞典人俘獲,身上的密信也被瑞典人搜出。瑞典將領對彼得大帝的絕密命令十分在意,認為俄國人隱瞞了軍事實力,俄國軍隊之所以不加以頑強的抵抗退出沿海地區,是因為他們有著更深遠的陰謀。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瑞典軍隊放棄已占領的俄國沿海地區,迅速後撤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