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吳起的後台沒有了,那些仇恨積壓已久的舊貴族們再也按捺不住複仇之心,立即對吳起群起而攻之。吳起的變法觸犯了整個楚國上層統治集團的利益,隻要這個集團還存在,他的悲劇命運便是不可避免的。從處理官場的人際關係來說,吳起的遭遇也有一個可以吸取的重要的經驗教訓。吳起以為,有了楚悼王這樣的最高掌權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無恐,放手大膽地去幹他所想幹的一切,而對其他政治勢力的態度可以不聞不問。殊不知,在政治舞台上,在官場上,沒有永遠不倒的靠山,像楚悼王這樣地位的人,你將他作為一個孤注,將一切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個人身上,有朝一日,他兩眼一閉,嗚呼哀哉了,你該怎麼辦呢?
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之初,頒布了他的變法命令一年多後,反對者數以千計,連太子也不以為然,一再犯法。商鞅說:“變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貫徹執行,是由於上層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開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國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結果便拿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當替罪羊,一個被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當時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寵信,權勢極盛,太子拿他也無可奈何。商鞅的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過十幾年的時間,秦國的國力得到極大的充實,武力得到極大的增強,由一個西部的邊鄙小國一躍而成為七雄之首,秦國最後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便是商鞅奠定的基礎。
然而,正當商鞅的權勢如日中天之時,秦孝公死了,太子繼位,是為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師、那個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虔便出麵告發,說商鞅想要謀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離鹹陽,當他來到潼關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絕收留他,說道:“根據商君的法令,留宿沒有證件的客人是要進監獄的!”商鞅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斃,他走投無路,被收捕,車裂(即五馬分屍)於鹹陽街頭,家人也被滅族。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商鞅其人,作為一個改革家,在政治上是極具遠見的,他的變法政策,為秦孝公以後幾代秦國的國君所信守,秦國因之而強大。但他長於謀國,拙於做人,他卻沒有想到,寵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輩子,未來的天下畢竟還是太子的,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得罪呢?
熟諳為官之道的人都明白,你不隻要迎合今日的權勢者,還要留意明日的權勢者,就像一個老於棋道的棋手一樣,當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後,還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走一看二眼觀三,這樣你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政治環境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而商鞅卻一步把棋走絕,沒有給自己留下抽身退步之地。在政治舞台上他是一個英雄,在如何做人上,他卻是個失敗者。做人的藝術,其實是一個平衡的藝術,既要左顧右盼,照顧到方方麵麵的利益,又要瞻前顧後,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不能隻在一棵樹上吊死,也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第九節 兩難之境,把球踢回去
麵對別人的刁難,麵對兩難問題,不必去苦思冥想,隻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用似是而非的語言去解脫,讓對手去承受自己設計的圈套。
王元澤是宋朝著名文學家王安石的兒子。在他剛幾歲時,有一個客人把一頭獐和一頭鹿放在一個籠子裏,問王元澤哪一頭是獐,哪一頭是鹿。王元澤回答說:“獐旁邊的那頭是鹿,鹿旁邊的那頭是獐。”王元澤的回答是含糊其辭的,因為他沒有確切地指明哪頭是獐,哪頭是鹿。然而妙也就妙在這“含糊其辭”上,王元澤如果老老實實地回答“不知道”,那就顯示不出他的聰穎和機智,也不可能引起客人對他的才華的讚賞了。說話本應準確、清楚,但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許多話是具有模糊性的。因為有些話不必要、也不便於說得太實太死。在我國曆史上的秦末戰爭中,楚王項羽與劉邦兩路兵馬同時進發關中。結果劉邦先打進關中,當了關中王,項羽依仗自己兵多勢大,對劉邦很不滿意,並且要加害於他。
這時範增就給項羽獻計,說:“等到劉邦上朝時,大王就問他:‘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願意去嗎?’如果他說願意去,你就說:‘我早就知道你願意去。那裏是養兵練將的好地方,又可聚草屯糧,你養足了精兵強將好跟我爭天下,對不對?這證明你有反我之心,綁出去殺了!’如果劉邦說不願意去,你就說:‘我早就知道你不願去的,你入關當了關中王,叫你去南鄭,你怎麼會願意去呢?你這是有意反我,綁出去殺了!’我想他劉邦是怎麼也逃不出滅頂之災的。”範增的這個主意夠惡毒的了,看來劉邦是必死無疑了。有一天,劉邦參見項羽。項羽就按範增所授的一套問劉邦,劉邦沉思片刻,對項羽提出的問題卻沒有回答“去”還是“不去”。
他裝著很虔誠的樣子回答說:“大王啊!臣食俸祿,命懸於君手,臣如大王之坐騎,鞭之則行,收轡則止。臣惟命是聽。”
項羽一聽,殺掉劉邦的借口看來不是那麼“名正言順”,無可奈何,隻好對劉邦說:“你要是聽我的,南鄭你就不要去了。”
劉邦回答:“是,臣遵旨。”
劉邦巧妙地運用了模糊的話“惟命是聽”,避免陷入項羽的圈套,從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其實我們在回答別人問話的時候,不必陷入非此即彼的誤區,把球往回踢,也是一種避禍之術。
第十節 曲線進攻,讓對方順著你的意{L-End}圖來
對於一些不能得罪的人提出的難題,不要急於做正麵的反擊。可以采用迂回的策略,盡力避開對手的優勢,趁勢抓住對方的漏洞,不動聲色地予以反擊,進攻其薄弱的環節,從而克敵製勝。
清末著名才子紀曉嵐很善於駕馭言語。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有一回,乾隆皇帝想開個玩笑以考驗紀曉嵐的辯才,便問紀曉嵐:“紀愛卿,‘忠孝’二字當作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立刻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
“臣領旨!”
“你打算怎麼個死法?”
“跳河。”
“好吧!”
乾隆當然知道紀曉嵐不可能去死,於是靜觀其變。
不一會兒,紀曉嵐回到乾隆皇帝跟前,乾隆笑道:“紀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
紀曉嵐回答。“此話怎講?”
“我去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裏向我走來,他說:‘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麼要死呢?你應該回去先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他跟當年的楚王一樣是個昏君,你再死也不遲啊!’”
乾隆聽後,放聲大笑,連連稱讚道:“好一個如簧之舌,真不愧為當今的雄辯之才。”
正是因為紀曉嵐巧用“迂回出擊”的技巧,在毫不損害乾隆麵子的情況下,點出他的無理之處,不僅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充分的不死理由,還博得了皇帝的歡心。對於一些不能得罪的人提出的難題,不要急於做正麵的反擊。可以采用迂回的策略,盡力避開對手的優勢,趁勢抓住對方的漏洞,不動聲色地予以反擊,進攻其薄弱的環節,從而克敵製勝。有時與人,比如老板或上司等人說話時,需要懂得一點轉彎的藝術。要是隻會直來直去,結果很可能是既得不到賞識,有時候還吃不了兜著走。“曲線進攻”是對付這種情形的最好招數。
晉文公一次用餐時,廚官讓人獻上烤肉,肉上卻纏著頭發。
文公叫來廚官,大聲責罵他說:“你存心想讓我噎死嗎?為什麼用頭發纏著烤肉?”
廚官叩著響頭,拜了兩拜,裝著認罪,說:“小臣有死罪三條:我找來細磨刀石磨刀,刀磨得像寶刀那樣鋒利,切肉肉就斷了,可是粘在肉上的頭發卻沒切斷,這是小臣的一條罪狀;拿木棍穿上肉塊卻沒有發現頭發,這是小臣的第二條罪狀;捧著熾熱的爐子,炭火都燒得通紅,烤肉烘熟了,可是頭發竟沒燒焦,這是小臣的第三條罪狀。君王的廳堂裏莫非有懷恨小臣的侍臣麼?”
文公說:“你講的有道理。”
就叫來廳堂外的侍臣責問,果然有人想誣陷廚官,文公就將此人殺了。這明顯是個冤案,如果正麵辯解,有可能使晉文公火上澆油,怒氣更盛而獲死罪。因此,廚官采取正意反說的方式為自己辯解。切肉的刀如此鋒利,肉切碎了而頭發居然還繞在上麵;肉放在火上烤,肉烤焦了而毛發猶存。這明顯不合乎事理。至此,廚官已證明自己無罪,同時提醒晉文公,是否有人陷害自己?廚官的辯解順其意,卻能揭其誣,可謂靈活機巧。這種做法也是非常必要和適當的。
第十一節 善意的謊言是做人的智慧
善意的謊言不是以利己為目的,這種在適當的時候說出的謊言,飽含著真誠,散發出溫暖的光輝。隻要你掌握一定的原則,你所製造的謊言會比你的真誠更能贏得別人的心。也許大家都認為,說謊是一種最要不得的行為,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偶爾還是需要些善意的謊言。
A在一家商貿公司上班,一天下班後,他和同事B走在一起。B這些天心裏很鬱悶,和老板的關係十分緊張。二人邊走邊聊,B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指出老板對待他的種種不公平,還把老板的無知、淺薄及一些醜事統統信口說了出來,最後,怒猶未盡,忍不住又大罵了一通。過了些日子,老板在A麵前也談起了B,言語之間非常不客氣,怒斥B的不顧大局、平庸無能、不思進取、不善開拓等諸多缺點,末了,老板問A,可曾聽見B在他麵前說過自己什麼壞話?
A是一個誠實的人,此時,他該怎麼辦呢?無疑,A對老板說實話是火上加油,隻能促使老板與B的緊張關係更加緊張,而如果不說實話,撒一點小小的謊,假設A這樣對老板說:“B的人挺好的,他從沒有在我們麵前說過什麼閑話!相反,他倒是挺佩服老板的魄力的,至於最近有點不開心,他說可能是在某些事情上鬧了點小誤會,他說你會很好的處理的。你放心,B是不會說什麼的。”
這樣一來,不僅老板的怒氣會馬上消下來,他也會立刻反躬自省,認真地考慮對待下屬的問題。一場本來可能導致兩人大動肝火,甚至讓老板難堪、同事失業的爭端就此化幹戈為玉帛了。而且,即使有一天老板發現A講的不是實話,他也不會怪罪A,他會認為A為人厚道、心地善良,會處理事情,根本想不到什麼說謊了。
上麵的這件事,使用謊言,能使兩方麵都能得到好處,而講實話,卻讓每個人都受到損害。可見謊言在人際關係中也有其特殊的作用。在某個時候說點謊話,能使本來很有距離的雙方達到某種“共識”,從而使進一步的交流成為可能。
一天我和朋友去拜訪一位教授,那個教授為人嚴肅,平時不苟言笑。坐了半天,除了開頭說了幾句應酬話,剩下的隻是讓人尷尬的沉默。忽然,朋友看到他家養的熱帶魚,其中幾條色彩斑斕,遊起來讓人眼花繚亂。我知道這魚叫“地{L-End}圖”,自己也養了幾條,還很得意地為這位朋友介紹過。見他目不轉睛地看,心裏納悶,他又不是沒見過,怎麼這樣?
教授見朋友神情專注,就笑著問:“還可以吧?才買的,見過嗎?”
我剛想開口:“見過,我家也養著幾條呢!”
朋友卻搶先說:“還真沒見過。叫什麼名字?明兒我也打算養幾條呢!”
我不解地看看他,心想裝什麼糊塗,不是上星期才到我家看過嗎?教授一聽,來了興致,神采飛揚,大談了一通養魚經,朋友聽得頻頻點頭。那位教授像是遇到了知音,說說笑笑,如數家珍地給他講每條魚的來曆、名稱、特征,又拉著他到書房看他收集的各類名貴熱帶魚的照片,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我們本來打算坐坐就走,不料教授一再挽留,直到晚飯後才放我們走,臨走時硬塞給朋友幾尾小魚,一直把我們從七樓送到樓下。
一句謊話使教授前後判若兩人,本來幾乎陷入僵局的交談又順利地進行下去了,這都歸功於朋友的一句謊話。若據實相告,那很可能就會繼續“尷尬”下去的。恰當合適的謊言就是人際關係中的維他命,雖然需量不多,但它的作用卻是巨大的。缺了它你的人際關係就會營養不良萎縮損壞。我們生活中還有一句俗話,叫做“會做媳婦的兩頭瞞,不會做媳婦的兩頭傳”,說的也是同一道理。
居家過日子,有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是不能以真實的態度去對待,說一些假話,應付應付,什麼都會過去的。真誠是人人必備的美德,但它不排除善意的謊言,隻要你掌握一定的原則,你所製造的謊言會比你的真誠更能贏得別人的心。從某種意義上講,說謊成了人們交往與溝通的一種生活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