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底線八先學會低頭,才能日後抬頭(1 / 3)

導讀

在逆境中、在不如人意的時候,有的人性急得像猴似的,立即想分出高下,這是不成熟的{L-End}表現。所謂“打右臉給左臉”,是民間“低頭”二字最直白最深刻的說法。這低頭看似窩火,是不爭氣,但來日方長,是英雄是狗熊,是豪傑是懦夫,不在爭一時之得失,而在爭最後之得失。有很多人不懂此底線,結果因一時衝動而毀滅終身。

第一節 以“忍”字為上,而不以“攻”字為上

能忍得旁人所難以忍受的東西,才能使自己能屈能伸,不斷地積蓄力量,增強忍耐力和判斷力,這樣才能為將來事業的成功積累資本。宋代蘇洵曾經說過:“一忍可以製百辱,一靜可以製百動。”這就是說忍的作用能抵抗千軍萬馬,可以說是“忍小謀大”的策略。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忍住仇恨,並且是一忍再忍,終於以自己的忍讓製服了叛軍,保住了國家的安寧與和平。

孟獲是三國時蜀國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率眾起兵反叛,諸葛亮奉命率兵去平定。當諸葛亮聽說孟獲不但作戰勇敢,而且在南方各個地區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時,就想到如果把他爭取過來,就會使蜀國有一個安定的大後方。於是,下令對孟獲隻許活捉,不得傷害。當蜀軍和孟獲的部隊初次交鋒時,諸葛亮授意蜀軍故意退敗,引孟獲追趕。孟獲仗著人多勢眾,隻顧向前猛衝,結果中了蜀軍的埋伏,被打得大敗,自己也做了俘虜。當蜀軍押著五花大綁的孟獲回營時,孟獲心知此次必死無疑,便刁鑽使橫,破口大罵。誰知一進蜀軍大營,諸葛亮不但立即讓人給他鬆了綁繩,還陪他參觀蜀軍營寨,好言勸他歸降。孟獲野性難馴,不但不服氣,反而倨傲無禮,說諸葛亮使詐。

諸葛亮毫不氣惱,放他回去,二人相約再戰。孟獲跑回去之後,重整旗鼓,又一次氣勢洶洶地進攻蜀軍,結果又被活捉。諸葛亮勸降不成,又一次把孟獲送出大營。孟獲也是個強脾氣,回去又率人來攻並同時改變進攻策略,或堅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卻怎麼也擺脫不了諸葛亮的控製。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肯走了,他流著淚說:“丞相對我孟獲七擒七縱,可以說是仁至義盡,我打心眼裏佩服,從今以後,我絕不再提反叛之事。”孟獲回去之後,說服各個叛亂部落全部投降,南方地區重新歸屬蜀漢控製。自此,蜀國的大後方變得穩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常言說,事不過三。忍讓一次兩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可是諸葛亮卻為了自己後方的穩定而對孟獲捉了放,放了捉,耐著性子忍下去,並沒有因為孟獲的行為而放棄,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獲心悅誠服,下定決心不再叛亂。這就能夠使自己獲得一個穩固安定的大後方,使國內人民免於戰亂之苦,同時也能逐漸積蓄力量以對付魏、吳的覬覦和侵略。如果諸葛亮對孟獲的傲慢失禮和不識時務無法忍耐,抓住之後一刀殺掉,那也就隻能出一時之氣,反而會激起其他族人的敵愾,競起效尤,那麼他不但會對此疲於應付,而且會因無暇他顧而使曹魏和東吳有機可乘,丟了天下。所以忍與不忍的區別在於,不忍隻能發一下眼前怨氣,忍卻能得到長遠利益的回報。善忍者,可“以逸待勞”,輕鬆達到目的。

做人必須善忍,才能不把矛盾立即撕開,或者說,隻要你把握有道,不貿然攻擊,就可以由弱變強,由小變大。如果不知把握時機,非得棄弱逞強,到時非但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反而會輸個一塌糊塗。曆來成功的做人者都知道“忍”字是傳家寶,能忍者方能伺機待時,等到自己有足夠的力量與對手抗爭時方猛地反擊,定能一戰而勝。

第二節 要想跳得高,先得向後退

有些人胸中隱藏著高遠的誌向抱負,{L-End}表麵上卻顯得很“無能”,這正是他心高氣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講策略的{L-End}表現。這種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遠見卓識和深厚城府。

劉備一生有“三低”的行動,它們奠定了他事業的基礎。一低是桃園結義,與他在桃園結拜的人,一個是酒販屠戶張飛,另一個是在逃的殺人犯,因正在被通緝而流竄江湖的關羽。而劉備曾被皇上認作皇叔,卻肯與他們結為異姓兄弟,這樣一來,兩條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湧而來,一條是五虎上將張翼德,另一條是儒將武聖關雲長。劉備的事業,從這兩條河開始彙成汪洋大海。二低是三顧茅廬。

為一個未出茅廬的後生諸葛亮,劉備竟前後三次登門求見。不說身份名位,隻論年齡,劉備差不多可以稱得上長輩,這長輩喝了兩碗那晚輩精心調製的閉門羹,連關羽和張飛都在咬牙切齒。他卻毫無怨言,一點都不覺得丟了臉麵,這又一低,得到了一張宏偉的建國藍{L-End}圖,一個千古名相。三低是禮遇張鬆。益州別駕張鬆,本來是想賣主求榮,把西川獻給曹操,曹操自從破了馬超之後,誌得意滿,數日不見張鬆,見麵就要問罪,差點將其處死。而劉備派趙雲、關雲長迎候於境外,自己親迎於境內,宴飲三日,淚別長亭,甚至要為他牽馬相送。

張鬆深受感動,終於把原本打算送給曹操的西川地{L-End}圖獻給了劉備。這再一低,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西川。在這個故事中,劉備胸懷大誌,卻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業。與之相反,曹操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白白丟掉了富饒的天府之國,並且還因此耽誤了統一中國的大計。單從這一點上看,劉備是真英雄,雖然他沒有所謂的氣勢架子;而曹操則一副狂徒之態,他因此吃了大虧,其實一點都不冤。一個人,無論你已取得成功還是沒有出師下山,其實都應該謹慎平穩,不惹周圍人不快;尤其不能得意忘形狂態盡露。特別是年輕人初出茅廬,往往年輕氣盛,這方麵尤其應當注意。因此心氣決定著你的形態,形態影響著你的事業。

一位書法大師帶著徒弟去參觀書法展。他們站在一幅草書前,大師搖頭晃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往下讀,突然卡殼了,因為那個字寫得太草了,大師一時也認不出來,正左想右想之時,徒弟笑道:“那不就是‘頭腦’的‘頭’嗎!”大師一聽就變了臉色。他怒斥道:“輪得到你說話嗎?”這個徒弟顯然是有才的,但也顯然是不懂心高不可氣傲這一道理的。這次惹惱了師父,大師以後能不能喜歡他就很難說了。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格蘭特將軍和南軍李將軍率部交鋒,經過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戰後,南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李將軍還被送到愛浦麥特城去受審,簽訂降約。格蘭特將軍立了大功後,卻沒有驕奢放肆、目中無人。他很謙恭地說:“李將軍是一位值得我們敬佩的人物。

他雖然戰敗被擒,但態度仍舊鎮定異常。像我這種矮個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較起來,真有些相形見絀。他仍是穿著全新的、完整的軍服,腰間佩著政府獎賜他的名貴寶劍;而我卻隻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裝,隻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條代{L-End}表中將官銜的條紋罷了。”

這一番謙虛的話聽在人家耳裏,遠比數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惟有對自己的成就發生疑問的人,才愛在人家麵前吹牛,以掩飾那些令人懷疑的地方。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噓自我炫耀的,因為你的成績,你的成功,別人會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會記在心上。所以說,懂得得勝不驕,有功不傲的人是真正懂做人、會做事的人,他們會因此成為強者,成為前途平坦、笑到最後的人。

第三節 適當妥協是人生的大智慧

智慧地讓步,是一種謹慎的做人方法。對於小是小非,謙讓一下會帶來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有時,這種“退”即是“進”,“舍”就是“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麵與別人不同。人與人相處常常就會有大大小小的矛盾,當我們麵對這些矛盾時,不可以為“狹路相逢勇者勝”,因為勝的同時,一份友情也就消失了。林肯早年出言尖刻,甚至於搞到參加決鬥的地步。後來,他接受了教訓,在非原則的問題上總是避免和人家爭吵。

林肯身材瘦高腿長。有一位自命不凡的同事曾不無譏笑地問林肯:“一個人的兩條腿應該有多長?”

林肯沉穩地回答:“至少應該碰得到地麵。”

林肯得體的回避和讓步,顯示了他的克製、寬容的胸襟,至今仍為人們引為美談。留一步,讓三分,是一種謹慎的做人方法,適當的謙讓不僅不會招致危險,反而是尋求安寧的有效方式。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必須堅持,對於小事,對於個人利益,謙讓一下會帶來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

有時,這種“退”即是“進”“舍”就是“得”。智慧地讓步,避免一切無價值的糾纏,不是膽怯,不是懦弱,不是無能,而是大度、智慧和勇敢。你來設想一下,如果你肯定別人弄錯了某事,你出於好心直接告訴他,那結果是怎樣呢?別人是一個脾氣好的人,也許不會發作,隻有訕訕地幹笑幾聲算了,對你也沒有好印象。要是碰到暴躁的人,肯定馬上會指著你的鼻子,暴跳如雷,你能得到的是什麼呢?遇到爭論時,首先做出讓步,這是有禮貌的{L-End}表示,而不是傷麵子的行為。如果執意爭吵,隻會對雙方都造成傷害。因此,快速、真誠地讓步,承認自己的錯誤,你與對方的距離拉近了,在他覺得你真誠的情形下,他也會真誠地待你了。

當你對的時候,你就要試著溫和地、技巧地使對方同意我們的看法;而當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認錯。這種技巧不但能產生驚人的效果,而且會把辦不成的事辦成。為人處世,遇事都要有退讓一步的態度才算高明,讓一步就等於為日後的進一步打下基礎。給別人方便,實際上是日後給自己留下方便。兩個人在一架獨木橋中間相遇了,橋很窄隻能容一個人通過。兩人都想著讓對方給自己讓路。

一個說:“我有急事,你讓我先過。”

另一個人說:“我們誰也不願讓,那就同時側身過橋。”

兩人一想也對,就側過身子臉貼臉地過橋。這時一個人暗暗推了另一個人一把,另一個在掙紮中抓住了他,兩人同時掉進了水裏。

構建平和的心境,設身處地給予他人方便,這也是自己得到方便的根源。讓三分還在於,必要時,犧牲一些自己的利益。假如總是利益獨享,一毛不拔,如此一來,會引起朋友的疏遠和看不起。人情世態,用心琢磨一下便會明白,鋒芒不可太露,出頭的椽子往往先爛。退讓三分,必須在一個“忍”字上下功夫,學會忍耐別人的小缺點,小錯誤,甚至忍耐別人的不公和無禮。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的社會之中,沒有人可以脫離集體而單獨存在。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在你溫暖別人的同時,別人也會對你感恩,並向你敞開一扇方便之門。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更加和諧,世界也會因此而更加美好。

第四節 以靜製動,無聲勝有聲

在人生絕大部分領域內,說的越少,就顯得越神秘,就越能掩藏自己的真實意{L-End}圖,越能控製別人。當一個人能夠適時地閉上嘴巴時,他就會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有些時候,適時的沉默常常比雄辯更有說服力,也更有威懾力。

某名牌大學曾發生師生反目的事,有許多教授遭到成群學生的圍攻。一群學生衝進一位教授的研究室,並對他提出各種質問。但是,無論學生說什麼,這位教授始終不開口,學生無可奈何地走了。這位教授因此逃過了劫難。這位教授保持沉默,給學生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壓迫感,震懾了那幫學生。由此可見,沉默有時比爭辯更有力。有許多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常常喋喋不休,嘮叨不止,因此暴露了自己的弱點。處在這種尷尬的情況下,與其聒噪不停,甚至說錯話,倒不如保持沉默。

另外,當一個人在發泄他的憤怒和不滿情緒時,也要注意保持沉默,千萬不要插嘴,等他發泄完了心中的怒火,心中舒坦了,就會對你產生感激之情。渡邊君是一家家電空調公司的客服人員。一天,公司收到客戶一封措辭十分嚴厲的對空調公司服務不滿意的信,公司便派他到這家客戶家中調查調解此事。那位客戶一聽是家電空調公司的人,臉色立刻鐵青下來。

當時,渡邊君心想:“我的第一任務是讓這個家夥火一樣的怒氣平熄下去。”所以,他一言不發,隻是靜靜地聽對方大發牢騷,等客戶終於把那些埋怨空調公司的話說完之後,渡邊君也知道了問題的症結所在,便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調解方案。

聽完渡邊君的建議之後,那位客戶拍著他的肩膀說:“小夥子,你這話倒還中聽,不過,我埋怨的是那混蛋的家電空調公司。”

渡邊君接著說:“我很感謝您中肯的意見,但是,如果您不說您的問題已得到滿意的解決,我是不能回去的。”

“好的,”這位客戶說,“就看在你的麵子上,我以後再也不寫信到你們家電空調公司去了。”

果然,他很守信,以後再也沒有寫信到家電空調公司去。當對方正在氣頭上時,惟一能使他平靜的辦法是:靜靜地聽他把話說完。此時的沉默會給對方留下寬厚、大度和尊重別人的印象,這樣,你很快就能與他建立起感情,問題也就好解決了。洛克菲勒曾有一件很有趣的軼事: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闖入他的辦公室,直奔他的寫字台,並以拳頭猛擊台麵,大發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絕對的理由恨你!”接著那暴客恣意謾罵他達10分鍾之久。辦公室所有職員都感到無比氣憤,以為洛克菲勒一定會拾起墨水瓶向他擲去,或是吩咐保安員將他趕出去。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並沒有這樣做。他停下手中的活,用和善的目光注視著這位攻擊者,那人越暴躁,他便顯得越和善!那無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他漸漸地平息下來。因為一個人發怒時,遭不到反擊,他是堅持不了多久的。於是,他咽了一口氣。他是做好了來此與洛克菲勒做鬥爭的準備,並想好了洛克菲勒將要怎樣回擊他,他再用想好的話語去反駁。

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開口,所以他不知如何是好了。末了,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幾下,仍然得不到回應,隻得索然無味地離去。洛克菲勒呢?他就像根本沒發生過任何事一樣,重新拿起筆,繼續他的工作。

不理睬他人對自己的無禮攻擊,便是給他最嚴厲的迎頭痛擊!成功者每戰必勝的原因,就是當對手急不可耐時,他們依然故我,顯得相當冷靜與沉著。適時保持沉默,是一種智慧的{L-End}表現。在實際生活之中,如果能夠靈活運用,將對我們的事業起到不小的幫助。

第五節 放下身段,路越走越寬

你有遠大誌向,才可能成為傑出人物。但要成為傑出人物,光是誌向高遠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從最低級的事情學習起。在你還默默無聞不被人重視的時候,不妨試著做好一個普通人的普通事,這樣你的視野將更廣闊,或許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一位大學生,在校時成績很好,他在畢業後很久,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就決心自己創業。又由於一時籌集不到什麼資金,所以他決心先從一個一本萬利的事情幹起——在街頭擺攤擦皮鞋。他的大學生身份曾招來很多不以為然的眼光,卻也為他招來了不少生意。他自己倒從未對自己學非所用及高學低用產生過懷疑。現在呢,他還在擦皮鞋,並且已在全國開了十幾家分店,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要放下身段”,這是那位大學生的口頭禪和座右銘。那位同學如果不去擦皮鞋或許也會很有成就,但無論如何,他能放下大學生的身段,還是很令人佩服的。你不必學他非得去做類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時候,確實也應有他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