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底線八先學會低頭,才能日後抬頭(2 / 3)

人的“身段”是一種“自我認同”,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但這種“自我認同”也是一種“自我限製”,也就是說“因為我是這種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種事”。而自我認同越強的人,自我限製便越厲害,博士不願意當基層業務員,高級主管不願意主動去找下級職員,知識分子不願意去做“不用知識”的工作……他們認為,如果那樣做,就有失他們的身份。其實這種“身段”隻會讓人路越走越窄,並不是說有“身段”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我相信,在非常時刻,如果還放不下身段,那麼會讓自己無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願意當業務員,那隻有挨餓了;如果能放下身段,那麼路將會越走越寬。

有一位留美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後在美國找工作,結果好多家公司都不錄用他,思來想去,他決定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個普通身份再去求職。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錄用為程序輸入人員。這對他來說簡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幹得一絲不苟。不久,老板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絕不是一般的程序員。這時他亮出學士證,老板就給他換了個更高級的職位。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時常能提出一些獨到的有價值的建議,遠比一般的大學生要高明,這時,他又亮出了碩士證,老板看了後又提升了他。再過了一段時間,老板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就對他“質詢”,他終於拿出了博士證。此時,老板對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麵的認識,毫不猶豫地重用他。我們有時候缺乏的正是這種“以退為進”的精神,總是不顧一切地向前衝,不碰得頭破血流就誓不罷休。雖然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極其可貴的,但不講方法,一味蠻幹隻會付出不必要的犧牲。後退不代{L-End}表放棄而是在為新一輪的競爭養精蓄銳,這也是一種智慧。

你如果想在社會上走出一條路來,那麼就要放下身段,也就是:放下你的學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讓自己回歸到“普通人”中。同時,也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和批評,做你認為值得做的事,走你認為值得走的路。“放下身段”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在競爭上多了幾個優勢:能放下身段的人,他的思考有高度的彈性,不會有刻板的觀念,這將是他的本錢。能放下身段的人能比別人早一步抓到好機會,也能比別人抓到更多的機會,因為他沒有身段的顧慮。人不怕被別人看低,而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看低了,你可以尋找機會全麵展示自己的才華,讓別人一次又一次地對你“刮目相看”;而看高了,你就很難再有周旋的餘地,甚至還會讓別人一次又一次地對你感到失望。

第六節 暫時的讓步是為了更好的選擇

恰當地以退為進,作出適當的讓步,能夠掌握競爭的主動權,從而最後取得全局性的勝利。

在朱元璋羽翼未豐之時,其中勢力最強的起義軍陳友諒自集舟師,從江州直指朱元璋的屬地應天,船舷千裏,旌旗蔽空,氣焰十分囂張。朱元璋聞之變色,而手下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轉移逃奔鍾山,隻有劉基怒目而視,一言不發。

朱元璋見此,便將其召入屋內問道:“猛虎已出,如今奈何?”

劉基氣憤地說:“凡主張投降和轉移的當斬!陳友諒果如一隻猛虎,若在山中,你哪能與之相鬥?今既下山,正應乘機猛打,豈能不戰而降,不戰而潰?”

朱元璋問:“話雖這樣說,但到底如何應敵,你快快說來。”

“驕兵必敗。陳友諒如此蔑視我們,一定以為我們非降即逃,他的後援必不充分。所以我們應先放棄幾個地方,移走兵餉,裝成逃跑的模樣,再派人詐降,引誘陳友諒全速奔襲,我們中途設下伏兵,再派兵斷其後路,叫其首尾難顧。哪有戰而不勝的道理?”

劉基不慌不忙,細說方略:“取勝後我們再乘勝追擊,還可以占領他的屬地,陳友諒遭此重創,進一步製服他就易如反掌了。帝王之業,在此一舉,天賜良機,豈可錯過?”

朱元璋聞之頓感精神一振,立即命令胡大海出兵牽製陳友諒的後路;命陳友諒老友康茂派人詐降,誘敵深入;命徐達等將領各處設伏,準備截擊。果然,陳友諒中計戰敗,丟棄戰艦數千艘,逃回西北。朱元璋收複了失地,重創陳友諒,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陳友諒則因此大傷元氣,從此一蹶不振。

朱元璋順利地拔掉了通往皇權路上的一枚“釘子”。在戰場上,恰當地以退為進,作出適當的讓步,能夠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從而最後取得全局性的勝利。

公元616年,李淵被詔封為太原留守,北邊的突厥用數萬兵馬多次衝擊太原城池。更可惡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護下,郭子儀等紛紛起兵鬧事,李淵防不勝防,隨時都有被隋煬帝借口失職而殺頭的危險。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李淵當時是內外交困,必然會奮起反擊,與突厥決一死戰。不料李淵竟派遣謀士劉文靜為特使,向突厥屈節稱臣,並願把金銀珠寶統統送給始畢可汗!李淵為什麼這麼做呢?原來李淵根據天下大勢,已決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氣候,太原雖是一個軍事重鎮,但不是理想的發家基地,必須西入關中,方能號令天下。

西入關中,太原又是李唐大軍萬萬不可丟失的根據地。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保住太原,順利西進呢?當時李淵手下兵將不過三四萬人馬,即使全部留駐太原,應付突厥的隨時出沒,同時又要追剿有突厥撐腰的四周盜寇,已是捉襟見肘。而現在要進伐關中,顯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惟一的辦法是采取和親政策,讓突厥“坐受寶貨”。所以李淵不惜俯首稱臣。李淵的退步策略獲得了大豐收。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後來,李淵派李世民出馬,不費多大力氣便收複了太原。而且,由於李淵甘於讓步,還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資助。始畢可汗一路上送給李淵不少馬匹及士兵,李淵又乘機購來許多馬匹,這不僅為李淵擁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奠定了基礎,而且因為漢人素懼突厥兵英勇善戰,李淵軍中有突厥騎兵,自然憑空增加了聲勢。李淵讓步的行為,雖然有很大犧牲,不管是從名譽還是物質,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軍既平安地保住後方根據地,又順利地西行打進了關中。

如果再把眼光放遠一點看,突厥在後來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稱臣,突厥可汗還在李淵的使喚下順從地翩翩起舞哩!這當初的讓步可謂是九牛一毛了。由此看來,明謀善略者暫時的讓步,往往是贏取對手的資助,最後不斷走向強盛,伸展勢力再反過來使對手屈服的一條有用的妙計。

第七節 沉得住氣,才能成大事

“小不忍則亂大謀”、“無忍無以處世”。想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及成就大事都一定要諳熟“忍”字的精髓。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也就是說,不如意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騎車上班,被人刮倒了,找他論理,他還蠻不講理,甚至要動手打人;寫好報告送上去,當頭的不認真看,強不知以為知,倒過來還瞎批評一頓;論條件,這次評職稱,自己是沒有問題的,沒想到卻沒有評上,而不如自己的卻上去了;遇到讓人氣憤的事,怎麼辦?有人任性而為,大發脾氣,大吵大鬧,伸拳動腿,投河上吊,不出盡胸中的惡氣不甘休。

有的人則不然。他們認為這種任性而為實在是不明智的行為。出於氣憤和人動武,把人打傷或被人打傷,都不好;出於氣憤和領導頂撞,隻能增加領導對你的惡感;評職稱、分房子沒有輪上,已成事實,無法更改,大吵大鬧隻能傷害自己身體和形象,還有何用?“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字的舊解是放在心上的一把尖刀。如果我們來個新解,把“忍”字看做是心中有一把尖刀,忍是為事業奮鬥的利劍,不是更恰如其分嗎?認為“忍是懦弱者的哲學”,這隻不過是從{L-End}表麵上看問題,恰恰相反,忍是強者的哲學。隻有誌存高遠、目光銳利、意誌堅強的人,才不會為小小不平之事而盲動。

秦初有兩個名士,一叫張耳,一叫陳餘,都是魏國人。秦國滅掉魏國後,懸賞重金捉拿他們二人。二人改名換姓逃到陳地,在鄉裏看門度日。一次,鄉裏小吏因為陳餘的一點兒小過失要打他,陳餘怒氣衝天,眼看就要發作起來,張耳暗中踩了踩陳餘的腳,叫他忍下這口氣不要反抗。

小吏走後,張耳把陳餘帶到桑樹下麵,責備他說:“當初我和你是怎麼商定的?今天碰到一點兒小侮辱,就準備死在一個小吏的手裏嗎?”陳餘氣盛浮躁,堅忍遠不及張耳,後來亦是一個成功,一個失敗。

古人說“一忍百事成”。在生活中要學會忍,忍也是一種寬容。容忍別人的缺點,容忍別人的過失不斤斤計較,以和為貴,不失為一種做人之道。宋朝郭進任山西巡檢時,有個軍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見了那個告狀的人,審訊了一番,結果發現他在誣告郭進,就把他押送回山西,並交給郭進處置。有不少人勸郭進殺了那個人,郭進沒有這樣做。

當時,正值他國入侵,郭進就對誣告他的人說:“你居然敢到皇帝麵前去誣告我,也說明你確實有點膽量。現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過,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滅敵人,我將向朝廷保舉你。如果你打敗了,就自己去投河,別弄髒了我的劍。”那個誣告他的人深受感動,果然在戰鬥中奮不顧身,英勇殺敵,後來打了勝仗,郭進不記前仇,向朝廷舉薦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忍一時之氣、忍一時之辱,不僅使自己能修身養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還能使自己避禍躲災,不引起他人的注視、猜疑,韜光養晦,以後成就大業。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退守在會稽山上,越國要求跟吳國講和,吳國的條件是要勾踐夫婦到吳國給夫差當仆役,勾踐答應了。勾踐當仆役很忠誠。夫差每次外出,勾踐就親自為他牽馬。有人指罵他,他也不在乎,低眉順眼,始終{L-End}表現一副馴服的麵孔,很討夫差的歡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裏讓範蠡預測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會好,他就親自去見夫差,探問病情,並親自嚐了嚐夫差的糞便,向夫差道賀,說他的病很快就會好的。夫差問他怎麼知道。勾踐胡編說:“我曾經跟名醫學過醫道,隻要嚐一嚐病人的糞便,就能知道病的輕重。剛才我嚐了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微有點苦,用醫生的話說,是得了‘時氣之症’,所以這病不久會好的,大王不必擔心。”果然不幾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順,深受感動,就把勾踐放回國去。勾踐回國之後,臥薪嚐膽,20年後,終於報仇雪恥,滅掉了吳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推崇大丈夫能伸能屈,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夫子亦認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並不是真正的勇士。所有這些說白了,實際上都是把能否持忍不發作為一條重要的衡量標準。縱觀古今中外亂世中崛起之名士,幾乎無一不通韜晦之術。

第八節 在低姿態中獲益

一時的低頭是為了長久的抬頭,正如暫時的退讓是為了更好地前進。暫時的低頭並不意味著卑屈和不顧人格,更不{L-End}表明失去原則和自尊,而是一種藝術的處世方法和智者的{L-End}表現。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有一尊被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它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豎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側,兩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狀。

秦兵馬俑坑至今已經出土清理大量各種陶俑,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人工修複。而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仔細觀察,就連衣紋、發絲都還清晰可見。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導遊說,這得益於它的低姿態。首先,跪射俑身高隻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馬俑的身高都在1.8至1.97米之間,兵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當頂棚塌陷、土木俱下時,高大的立姿俑首當其衝,低姿態的跪姿俑受的損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姿俑作蹲跪姿,重心在下,增強了穩定性。

人生漫長,變幻莫測,在前行的道路上碰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碰不回頭,痛不思變。在厚重堅固的“門框”麵前,暫時的低頭並不意味著卑屈和不顧人格,更不{L-End}表明失去原則和自尊,而是一種藝術的處世方法和智者的{L-End}表現。

一次,富蘭克林到一位前輩家拜訪,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了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摸頭,一邊看著比正常標準低矮的門。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著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拜訪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不要忘了。”富蘭克林牢記住了前輩的教導,並用之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涉世之初的青年人,心懷遠大抱負,都想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然而,紛紜複雜的現實世界並不像他們想像的那麼美好。坎坷、荊棘和生活道路上橫生的障礙讓現實者吸取教訓,學會思索,采用迂回和緩的方法去戰勝和超越;理想者則傲氣不斂,鋒芒畢露,小覷或無視生活有意無意設置的低矮“門框”,其結果,隻能被碰得頭破血流,成為一個失敗者。如果你想把事情做成,就得以一種低姿態出現在對方麵前,{L-End}表現得謙虛、平和、樸實、憨厚,甚至愚笨、畢恭畢敬,使對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比別人聰明,那麼在談事時他就會放鬆警惕,覺得自己用不著花費太大精力去對付一個“傻瓜”了。

當事情明顯有利於你的時候,對方也會不自覺地以一種高姿態來對待你,好像要讓著你似的,也就不會與你一爭長短了。其實,你以低姿態出現隻是一種{L-End}表麵現象,是為了讓對方從心理上感到一種滿足,使他願意合作。實際上越是{L-End}表麵謙虛的人,越是非常聰明的人,越是工作認真的人。當你{L-End}表現出大智若愚來,使對方陶醉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氣氛時,你就已經受益匪淺,並已經完成了工作中很重要的那一半了。

你謙虛時顯得他高大;你樸實和氣,他就願意與你相處,認為你親切、可靠;你恭敬順從,他的指揮欲得到滿足,認為與你很合得來;你愚笨,他就願意幫助你,這種心理狀態對你非常有利。相反,你若以高姿態出現,處處高於對方,咄咄逼人,對方心裏會感到緊張,做事就沒數了,而且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因此,為了把事情辦成,不妨常以低姿態出現在別人麵前。學會在適當的時候,保持適當的低姿態,絕不是懦弱的畏縮,而是一種聰明的處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第九節 多聽忠告,別一條道走到黑

古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說,善於聽的人可以通過聽別人的議論,獲取經驗,增長見識,豐富閱曆,這是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徑。古往今來大凡成就大業之人,無不是胸懷寬廣、從善如流者。他們不但心中有大誌,而且能夠禮賢下士,傾聽逆耳忠言;相反,有一些同樣有抱負的人,雖然在開始時得風水寶地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們卻因此而驕傲自大,不可一世,漸漸地也就眾叛親離,一路下坡,最終導致了失敗。

宋代著名大文學家蘇東坡在評論楚漢之爭時就曾說: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勝,楚霸王項羽之所以失敗,關鍵在於他們對待敵對意見的態度上。項羽不能忍受批評,白白失去了百戰百勝的勇猛;劉邦所以成大業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下麵幾件事足以說明劉邦與項羽的不同。楚漢戰爭之前,有個叫酈食其的讀書人來投奔他。

劉邦平日不喜歡讀書人,派人回絕說:“現在是戰爭時期,不見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