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底線八先學會低頭,才能日後抬頭(3 / 3)

酈食其生氣了,他對管事的人說:“你給我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

管事的人趕快進去報告,於是劉邦就把酈食其請進去了。當時劉邦正在洗腳,沒有站起來迎接。

酈食其向劉邦作了一個揖,劈頭就問:“你究竟要不要推翻秦朝,奪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

劉邦聽了,趕快趿上鞋,站起來給酈食其陪禮讓坐。酈食其看到劉邦挺能接受意見,就貢獻了一條重要的計策,建議劉邦去進攻陳留。劉邦采納了這個意見,帶兵打下了陳留。結果得到了許多糧食,解決了軍糧不足的問題。

經過連番征戰,劉邦於公元207年八月攻入武關,向鹹陽逼近。秦王子嬰即位後,誅滅趙高,並派兵在嶢關抵擋劉邦。

張良向劉邦獻計說:“秦軍還很強大,不可輕視。我聽說嶢關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這種市儈之人,很容易用錢財打動他。希望沛公暫且留守軍營,派人先行一步,給五萬人預備糧食,並在各個山頭上多增掛旗幟,作為疑兵,同時派酈食其帶著貴重的寶物利誘秦軍的將領。”

秦軍的將領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劉邦聯合一起向西襲擊鹹陽,劉邦想聽從秦將的計劃。

張良說:“這隻是嶢關的守將想反叛罷了,恐怕部下的士兵們不聽從。士兵不從必定帶來危害,不如趁著他們懈怠時攻打他們。”劉邦於是率兵攻打秦軍,大敗敵兵,進抵鹹陽。秦王子嬰被迫捧著玉璽向劉邦投降,秦王朝滅亡。

十月,劉邦進入鹹陽。將士們紛紛爭著搶著去找皇宮的倉庫,往自己的腰包裏揣金銀財寶,劉邦自己也被阿房宮的富麗堂皇和美貌如仙的宮女弄得眼花繚亂,他以“關中王”自居,準備就住在宮中,好好享受一番。但在樊噲“沛公要打天下還是要當富翁”的提醒下,立時醒悟,忍住了貪{L-End}圖享樂的念頭,吩咐將士封了倉庫和宮殿,帶著將士仍舊回到灞上的軍營裏。與劉邦容忍的態度相反,項羽則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一個有識之士建議項羽在關中建都以成霸業,項羽不聽。那人出來發牢騷:“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結果項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將那人殺掉了。楚軍進攻鹹陽時到了新安,隻因投降的秦軍有些議論,項羽就起殺心,一夜之間把20多萬秦兵全部活埋,從此他的殘暴名聞天下。

他怨恨田榮,因此不封他,致使田榮反叛。他甚至連身邊最忠實的範增也懷疑不用,結果錯過了鴻門宴殺劉邦的機會,最後氣走範增,成了孤家寡人。在這場楚漢之爭中,劉、項就因心態氣度的不同,一個轉劣勢為優勢,最終取勝,而另一個則截然相反。可見放平心氣、接納批評意見對於在激烈競爭中取勝是多麼重要。古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說,善於聽的人可以通過聽別人的議論,獲取經驗,增長見識,豐富閱曆,這是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徑。忠告有助於和他人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其作用不可輕視。不能給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誠的人;不接受他人忠告的人,則是一個失敗的人。

第十節 為了不“折”,寧可彎腰

泰山壓頂,先忍一下又何妨?折斷了就永遠斷了,而彎一下腰還有挺起的機會。所以,當你碰到對你不利的環境時,千萬別逞血氣之勇,要學會忍耐、婉轉和退讓,這樣可以獲得無窮的益處。假如你和對手產生了衝突,論力量,你是雞蛋,而對方是石頭,你怎麼辦?是像頭腦簡單的拚命三郎那樣以卵擊石,白白地送命呢,還是避其鋒芒,等自己也變成石頭,變成比對方更大的石頭再有所{L-End}圖謀呢?試想,為爭一時之氣而拚個你死我活,於己於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壓頂,先忍一下又何妨?折斷了就永遠斷了,而彎一下腰還有挺起的機會。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有一位吏部科給事中,名叫王樸,曾因直諫,犯了龍顏而被罷官。不久,又被起用做禦史,他馬上評議當時的時政。在朝廷之上,多次與皇帝爭辯是非,不肯屈服。一日,為一事與明太祖爭辯得很厲害。太祖一時非常惱怒,命令殺了他。等臨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來,問:“你改變自己的主意了嗎?”王樸回答說:“陛下不認為我是無用之人,提拔我擔任禦史,奈何摧殘汙辱到這個地步?假如我沒有罪,怎麼能殺我?有罪何必又讓我活下去?我今天隻求速死!”朱元璋大怒,趕緊催促左右立即執行死刑。不是說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樸實在是太不開竅了,心中那種傲氣強勁一產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來越旺,連皇帝給他機會都不要。這與他心高氣傲、不懂處世策略有很大關係。

他不懂得彎與折的辯證法——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麵前,以致毫無價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而下麵這個發生在現實中的故事也許能更形象地說明這個道理。趙君大學畢業後,決心為家鄉闖出一條致富之路。他毅然回到家鄉承包了40畝荒地,開始建造他的示範農場。可是,萬萬沒有想到,不到兩個月,他就和幹部們發生了衝突。一次,因為幹部吃吃喝喝,趙君當麵提了意見,他坦誠地說:“論輩分,你們都是我的叔叔大爺。群眾生活這麼苦,幹部不應該這樣多吃多占。”

幹部們一愣,多少年了,還沒有人敢當麵說他們的不是呢。他們手捏酒盅,小聲議論說:“這後生,讀了幾年書,就翹尾巴!”又一次,因為鄉裏幹部們按親疏遠近劃分宅基地,趙君去找幹部評理,又一次得罪了鄉裏幹部。趙君動用自己的全部積蓄,在山上蓋起了石屋,開始了農場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連串的麻煩:實施計劃需要的炸藥,要鄉裏幹部開證明才能購買,他受到了無端的刁難;農場需要資金,他又遭到鄉裏幹部的冷眼……

有人勸趙君,為了你的事業,去找幹部服軟認錯,以換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或是給有實權的部門送點禮,換取貸款,否則你將一事無成。趙君卻口氣強硬:“做人要有人格,我絕不向落後的行為卑躬屈膝!”另一位大學生李君畢業後主動要求到基層工作。剛出校門一個月,他也有過類似趙君的遭遇。那是在建造家鄉選礦廠時,李君發現,用來建廠的大部分鋼材被領導拿去送人了。

他氣憤地去找領導質問:“你怎麼能拿公有的東西隨便送人呢?”領導拍了拍李君的肩膀,開導說:“你呀,剛出校門,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設計不能死摳實際需求量,還必須把一些人為的損耗加進去,這是大學裏學不到的知識。”李君恍然大悟,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樣,他安然度過了自己步入社會的第一個險灘。在領導的眼裏,李君能幹而又聽話。幾個月後,他被任命為副鄉長。通過幾年的奔波建廠,李君悟通不少“人情世故”。很自然地,李君麵前的紅燈少,綠燈多。由於他突出的“政績”,3年以後,他被提拔為鄉長。又過了2年,他被提升為副縣長。所以,當你碰到對你不利的環境時,千萬別逞血氣之勇,也千萬別認為“可殺不可辱”,寧可吃吃眼前虧。學會忍耐、婉轉和退讓,可以獲得無窮的益處。“低頭做人”被一切真正成功的人士奉為聖經。

第十一節 不吃虧反而更吃虧

愛占便宜是人的天性。聰明的人就會利用別人的這個弱點,適當地吃點虧,給別人些小便宜,從而自己實際獲利。有個老板,沒有多少文化,也沒有任何家庭背景,但生意卻出奇地好,而且越做越大。其實,他的秘訣也沒什麼,就是與每個合作者分利的時候,他都隻拿小頭,把大頭讓給對方。這樣一來,凡是與他合作過一次的人,因為嚐到了甜頭,都願意與他繼續合作,而且還會介紹一些自己的朋友,再擴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合作者。人人都說他好,因為他隻拿小頭,但許多的小頭聚集起來,就成了最大的大頭,他才是最大的獲利者。吃虧是福,因為人都有占便宜的弱點,你吃點虧,讓別人得點利,就能最大限度調動別人的積極性,使你的事業興旺發達,這就是吃小虧而占大便宜。

曾經有人說過這麼一段極富哲理的發人深省的話:“福禍二字半邊一樣,半邊不一樣,就是說,二字相互牽連著。所以你們得明白,凡遇好事的時光甭張狂,張狂過了頭後邊就有禍事;凡遇到禍事的時光也甭亂套;哪怕咬著牙也得忍著受著,忍過了,受過了,好事跟著就來了。”要做到不計較吃虧,甚至主動吃虧,就需要忍讓,需要裝糊塗。春秋末年,晉國有一個當權的貴族叫智伯。他名叫智伯,其實一點都不聰明,相反,卻是個蠻橫不講道理、貪得無厭的人。他自己本來有很大一塊封地,還嫌不夠,有一回,他平白無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

魏宣子也是晉國一個貴族,他很討厭智伯的這種行為,不肯給他土地。他的一個臣子叫任章,很有心計。任章對宣子說:“您最好給智伯土地。”宣子不理解,問:“我憑什麼要白白地送給他土地呢?”任章說:“他無理求地,一定會引起鄰國的恐懼,鄰國都會討厭他;他如此利欲熏心,一定會不知滿足,到處伸手,這樣便會引起整個天下的憂慮。您給了他土地,他就會更加驕橫起來,以為別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輕視他的對手,而更肆無忌憚地騷擾別人。那麼他的鄰國就會因為害怕他、討厭他而聯合起來對付他,那他便不能這樣長久下去了。”任章說到這裏,頓了一下,見宣子點頭稱是,似有所悟,便又接著說:“您不如給他一點土地,讓他更驕橫起來。再說,您現在不給他土地,他就會把您當作他的靶子,向您發動進攻。您還不如讓天下人都與他為敵,使他成為眾矢之的。”

宣子非常高興,馬上改變了主意,割讓了一大塊土地給智伯。智伯嚐到了不戰而獲的甜頭,接下來,便伸手向趙國要土地。趙國不答應,他便派兵圍困晉陽,把趙國包圍了。這時,韓、魏聯合,趁機從外麵打進去,趙在裏麵接應,裏應外合,內外夾攻,智伯便滅亡了,果然如任章所料。

貪欲不忍,給自己帶來的後果是很可怕的。成功的人都是很聰明的人,最明白“吃虧是福”的道理。直不疑與郎同居一室,有一位同住的人回家,誤拿了郎的金子,而郎則懷疑是直不疑拿走了,直不疑趕忙向他謝罪,並買了金子還他。後來,回家的人回來後,將金子還給郎,並說明了原委,郎十分慚愧。從此,這兩人都將直不疑視為厚道誠摯的朋友。

吃虧,不是什麼好事,但吃虧之後的後果,卻不一定是壞事。直不疑的舉措,讓他獲得了忠貞的友情。並且從另一角度想,直不疑的做法也值得,假若拿金的人不還,郎確認為是直拿的,而且還了他金子,郎會忘了這事,兩人還是朋友。最怕的事是直和郎因拿金子的事吵了起來,須知在金子未還回之前,越辯越糟,也許兩人會反目成仇,友情告終。所以說“吃虧是福”。為人處世之道,隻有不怕吃虧,遇事時都要讓人幾步,才算是高明之舉。我們應以寬厚的態度待人,因為給人家以方便,同時也就是日後為自己之方便打下了基礎。否則,如果人們看到利益就進一步,看到禍患就先躲開它,也許還沒有得到幸福,災禍就已經先到了。

第十二節 以退為進,迂回前進

對於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不能直接{L-End}表達我們的一些不滿,因為你越是強行壓製,對方反擊的力量也就越大,不如以避讓求進,反而會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總會有意無意地遇到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又不能不去{L-End}表達我們的一些不滿;但怎樣{L-End}表達這種不滿卻有一定的學問,特別是對於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一定要做到既能{L-End}表達出對對方的不滿,又不至於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的確是不太容易的事。話裏藏話、旁敲側擊則不失為一個理想的武器。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次事故中,主管生產的副廠長老馬左手指受了傷被送往醫院治療,廠長老丁來病房看望時,談到車間小吳和小齊兩個年輕人技術水平較強,但組織紀律觀念較差,想讓他們下崗一事。

老馬當時沒有{L-End}表態,隻是突然捧著手“哎喲哎喲”大叫。

丁廠長忙問:“疼了吧。”

老馬說:“可不是,實在太疼了,幹脆把手鋸掉算了。”

老丁一聽忙說:“老馬,你是不是疼糊塗了,怎麼手指受了傷就想把手給鋸掉呢。”

老馬說:“你說得很有道理,有時候,我們看問題,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麵而忽視了另一方麵。老丁,我這手受了傷需要治療,那小吳和小齊……”

老丁一下子聽出老馬的“弦外之音”,忙說:“老馬,謝謝你開導我,小吳和小齊的事我知道該怎麼處理了。”

老馬把手有病需要治療類比人有缺點需要改正,進而巧妙地把用人和治病結合起來,既沒因為直接反對老丁傷了和氣,而且又維護了團結,成功地解決了問題。

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西方記者突然對周總理提出一個問題:“中國有沒有妓女?”

這是個嚴肅的問題,關係到我們國家的聲譽,甚至還可以聯係到社會主義製度與資本主義製度的問題,回答當然應該是“沒有,絕對沒有”。

周總理卻先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圈套,微笑著對那位記者說:“有”,全場馬上發生一些騷動,許多記者把脖子仰起,期待下麵更具體的答案。

西方記者順勢追問:“在哪裏?”

周總理話頭一轉,說:“在中國的台灣省。”

回答得多麼巧妙,一箭雙雕!周總理回答“有”,是順著西方記者的詰難,裝作退卻,待西方記者逼問在哪裏時,周總理反戈一擊,說在中國的“台灣省”,不但阻止了西方記者的刁難,更點明了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可見,退不是忍讓、怯懦的{L-End}表現,退是為了進,是為了說服更有力度而蓄積力量。同樣,你越是強行壓製,對方反擊的力量也就越大,如果把自己放在弱勢的地位,用自謙的話體現你的君子之風,反而會贏得別人的同情和尊重。

在西漢末年平帝當政時,王莽已掌握大權,並有篡位之{L-End}圖。當時漢平帝隻有十幾歲,還沒有立皇後。王莽便想把自己的女兒配給平帝,當上皇後,以穩固自己的權勢。一天,他向太後建議說:“皇帝即位已經三年了,還沒有立皇後,現在是操辦這件大事的時候了。”太後哪有不允之理。

一時間,許多達官顯貴爭著把自己的女兒報到朝廷,王莽當然也不例外。然而王莽想到,報上來的女孩,有許多人比自己的女兒強,不耍花招,女兒未必能入選。於是他又去見太後,故作謙遜地說:“我無功無德,我的女兒也才貌平常,不敢與其他女子同時並舉。請下令不要讓我的女兒入選吧。”太後沒有看出王莽的用心,反而相信了他的“至誠”,馬上下詔:“安漢公之女乃是我娘家女兒,不用入選了。”王莽如果真是有意避讓,把自己的女兒撤回來就行了,但經他鼓動太後一下令,反而突出了他的女兒,引起了朝野的同情。

每天都有上千人要求選王莽之女為皇後。朝中大臣也給說情,他們說:“安漢公德高望重,如今選立皇後,為什麼單把安漢公的女兒排除在外?這難道是順從天意嗎?我們希望把安漢公之女立為皇後!”於是王莽又派人前去勸阻,結果是越勸阻說情的人越多。太後沒有辦法,隻好同意王莽的女兒入選。王莽抓住這個時機又假惺惺地說:“應該從所有被征招來的女子中,挑選最適合的人立為皇後。”朝中大臣們力爭說:“立安漢公之女為皇後,是人心所向。請不要再選別的女子幹擾立後這件大事。”王莽看到自己的女兒被立為皇後已成定局,才沒有{L-End}表示推辭。不久,王莽的女兒就當上了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