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做人高手的奧妙正在於:以柔克剛。有些人一味地以硬碰硬,企{L-End}圖通過重拳猛腳把對手打得體無完膚,跪下求饒,此為不知做人真諦之人。真正的高手,是時時打出太極拳,你攻他閃,你進他退,你追他跑,直到把你累得上氣不接下氣,然後再拿出殺手鐧,治住你的要穴,讓你動彈不得。此等功夫,即軟硬結合之妙。
第一節 以柔克剛,四兩也可撥千斤
為人處世不能簡單粗暴,而應學會從大處著眼,以柔克剛。這好比:一塊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則會被棉花輕鬆地包在裏麵。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則馬到成功。有句俗語叫“四兩撥千斤”,講的正是以柔克剛的道理。俗話說:“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內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則性格剛烈,各有特點,又各有利弊。然而縱觀曆史,我們不難發現,往往剛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為人處世更需善於以柔克剛。
光武帝劉秀帶兵打仗時,有的將領在昆陽城上望見王莽的軍隊人馬眾多,全都心驚膽戰,憂慮後方的妻子兒女,想分別返回原來駐守的城池。劉秀這時不但沒有殺一兵一卒,反倒非常冷靜地對將領們說:“現在士兵和軍糧都很少,而外敵強大,合力抵抗他們,還有打勝的希望,要是分散,勢必全都難以保全性命。而且現在主力不能前來救援,昆陽一旦被攻破,各部也將被消滅,現在怎能不同心同德,共建功名,反而隻想看守自己的妻子兒女和財物呢?”將領們被劉秀說服了,就定下心來繼續跟著劉秀作戰。大凡剛烈之人,其情緒頗好激動,情緒激動則很容易喪失理智,僅憑一股衝動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這便是剛烈人的優點,恰恰也是其致命的弱點。
俗語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處。”應以己之長,克其之短,對待剛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勢必會使雙方共同失去理智,頭腦發熱,做事不計後果,最終,各有損傷,事情也必然鬧砸。反倒是過猶不及,悔之晚矣。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麵對剛烈火爆之人,則會是另一番局麵,恰似細雨之於烈火,烈火熊熊,細雨濛濛,雖說不能當即將火撲滅,卻有效地控製住了火勢,並一點點地將火滅去。但若暴雨一陣,火滅去,又添洪水泛濫之災,一浪剛平又起一浪,得不償失。
孫子兵法有一招叫“以柔克剛”,講的是要想製服一個大發脾氣的人,再沒有比“低聲下氣”更好的了。對方愈是發怒,你愈應鎮定溫和;愈是緊張的場合,愈應保持冷靜頭腦。如果做到這點,你一定能發覺對方因興奮過度而顯示出的種種弱點,從而能一一加以擊破。馬辛利任美國總統時,一項人事調動遭到許多政客的反對,在接受代{L-End}表詢問時,一位國會議員脾氣暴躁,粗聲惡氣,開口就給總統一頓難堪的譏罵。但馬辛利卻視若無睹,不吭一聲,任憑他罵得聲嘶力竭,然後才用極委婉的口氣說:“你現在怒氣應該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這樣責問我的,但現在我仍願意詳細解釋給你聽……”這幾句話把那位議員說得羞愧萬分,其實不等馬辛利總統解釋,那位議員已被他折服了。
也許你以為馬辛利總統是個“沒有脾氣的人”,恰恰相反,他是個脾氣極大的人,隻是他有一股比脾氣更大的自製力,能將脾氣暫時壓住。“以柔克剛”還{L-End}表現在特定人物和特定場合的迂回,而不是以硬碰硬,以剛克剛。好比走路,時常會遇到各種障礙,如果麵前橫了一塊大石頭,你究竟是搬開它,還是繞開石頭再往前走?搬開“石頭”要用多大力氣,自己是否對付得了?繞開它,路程又遠了多少,有沒有足夠的時間?這一係列問題都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權衡,才能得出結論。
多設想一下在你行進的路上可能會出現多少“石頭”,而自己怎麼做個“彎彎繞”,胸有成竹地一一繞過它們快速前進。做人辦事不能簡單粗暴,而應學會從大處著眼,以柔克剛。這好比:一塊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則會被棉花輕鬆地包在裏麵。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則馬到成功。
第二節 敢於以“惡”碰惡
有些時候,有些人硬拿不是當理說,目的就是“宰人”。所以,麵對對方的野蠻粗俗和無理的衝撞,必須以“惡”碰惡,據理力爭,絕不能遷就軟弱。你要是此時還一副老實相,那就會付出比一般人更大的代價。小周出差去北京,剛下車便有人叫站,說他們的旅店在什麼位置,什麼級別,有什麼設施,說得天花亂墜。小周信以為真便先付了押金,誰知他跟隨叫站人到了那一看,全不是那麼回事。什麼星級,什麼現代設施,隻不過是間陰暗潮濕的地下室,不開燈連點光線都沒有。
小周很懊悔,也很氣憤,他問叫站人:“怎麼這麼差的條件,這不是騙人嗎?”
老板不高興了,看了看小周,“誰騙你了,不是你自己來的嗎!”
小周不服:“那是聽了你們叫站的虛假之言,再說了,我自己來的,我自己照樣還可以自己走呀,給我錢!”
“怎麼地?”
老板樣子很凶:“給你錢?你以為你是誰呀?這裏不是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地方。”
小周見這勢頭真有點害怕,想退縮以息事寧人,但心裏不服,於是狠了狠心,決定拚出去了。
他學著老板的腔調吼:“你凶什麼凶,你想怎地?這北京城,我不說來過十次,至少也有七八次了,我一點也不生。你別瞎叫;我想退房,要退房,堅決退房,不退我就給警察局打電話了!”
聽小周要給警察局打電話,老板撥弄了一下算盤說:“退房可以,但要交五十元錢的手續費。”
小周一聽可退房自然高興,但平白無故地要扣五十元所謂的手續費又不甘心,便說:“那不行,如不是你那接客員把我騙來,怎麼會這樣?要怪隻能怪你的接客員騙錯人了。還有,我受你們的騙這筆賬還沒算呢!”
老板咬定了那五十元錢怎麼也不肯鬆口,如此一來又僵住了。時光在慢慢地流逝,小周有點焦躁不安,想就此罷休。正在這時,外麵又來了幾位不知情的受騙者,小周及時送給老板一根軟糖嚼,說:“老板,我看還是全返了吧,想你也是明白人,如果我一嚷,那幾位還沒登記的旅客必會自行告退,孰輕孰重,聰明的你不會不明白吧!”
最後老板在無可奈何中把錢全部退還給了小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不宜惹是生非,應盡量保持沉穩一些為好。但有些時候、有些地方、有些人正是摸準了人們這一心理,才硬拿不是當理說,目的就是“宰人”。所以,麵對對方的野蠻粗俗和無理的衝撞,必須以“惡”碰惡,據理力爭,絕不能遷就軟弱。你要是此時還一副老實相,那就會付出比一般人更大的代價。
馮玉祥任職陝西督軍時,得知有兩個外國人私自到終南山打獵,打死了兩頭珍貴的野牛。馮玉祥把他們召到西安,責問道:“你們到終南山行獵,和誰打過招呼?領到許可證沒有?”
對方回答:“我們打的是無主野牛,用不著通報任何人。”
馮玉祥將軍聽了,帶著怒氣說:“終南山是陝西的轄地,野牛是中國領土內的東西,怎麼會是無主呢?你們不經批準私自行獵,就是違法。”
兩個外國人狡辯說:“這次到陝西,在貴國發給的護照上,不是準許帶槍嗎?可見我們打獵已經獲得貴國政府的許可,怎麼是私自打獵呢?”
馮玉祥將軍反駁說:“準許你們攜帶獵槍,就是準許你們打獵嗎?若準許你們攜帶手槍,難道就{L-End}表示你們可以在中國境內隨意殺人嗎?”
其中一個外國人不服氣,繼續說:“我在中國15年,所到的地方沒有不準打獵的。再說,中國的法律也沒有規定外國人不準在境內打獵。”
馮將軍冷笑著說:“的確是沒有規定外國人不準打獵的條文。但是,難道就有準許外國人打獵的條文嗎?你15年沒遇到官府的禁止,那是他們昏庸。現在我身為陝西的地方官,我沒有昏庸,我負有國家人民交托的保家衛國之責,就非禁止不可。”
聽著馮玉祥將軍理直氣壯、咄咄逼人的話語,看著他的凜然正氣,兩個外國人隻好承認了錯誤。
由此可見,出於處世須立於不敗之地的需要,即便本來並不惡的人也得故意裝出惡人的形象來保護自己。如果一臉老實相,看上去毫無保護自己的力量,恐怕就會惹人欺負,但是你一“惡”起來,效果也許就不一樣了。俗話說:“鬼怕惡人磨”,你僅憑一副“惡”相就會使那些欲行不軌者退避三分了。
第三節 遇強示弱,遇弱示強
人不太容易改變自己條件的強或弱,但卻可以以示強或示弱的方式來為自己爭取有利的位置。有一個法則是值得人們參考的,那就是——遇強示弱,遇弱示強。“遇強則示弱”的意思是:如果你碰到的是個有實力的強者,而且他的實力明顯地高於你,那麼你不必為了麵子或意氣而與他爭強,因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摧折對方,但毀了自己的可能性卻很高,因此不妨示弱,好化解對方的戒心。在事業和競爭中為了取勝,當然不可以弱示人。但在特定情況下故意示弱,卻是做人者必須修習的功夫。
有一位管理學院的係領導就很懂得“示弱”之法,他初任係主任的時候,有一位很有才能的同事經常找茬,出他的洋相,但他沒有針鋒相對,而是采取了釜底抽薪的辦法。他親自登門找這位同事交談,承認自己的弱點和不足,最後說:“我本人不管是在教學上,還是管理上,都缺乏經驗,主持係裏的工作,是趕鴨子上架,還望你盡力幫助。”他高抬別人,貶低自己,故意示弱,收到了將爐火熄滅的效果,那位教授後來不僅不再為難他,反而成了他的左右手。對妒恨自己的人,不但不能以牙還牙,相反要以德報怨,這是化解嫉妒的一步妙棋。
要使示弱產生積極效果,必須善於選擇示弱的內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麵前,不妨展示自己學曆不高,經驗有限,有過種種曲折難堪的經曆等,{L-End}表明自己實在是個平凡的人;成功者應多在別人麵前說自己失敗的記錄,現實的煩惱,給人以“成功者並非萬事大吉”的感覺;對眼下經濟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適當訴訴自己的苦衷:諸如健康欠佳,子女學業不好以及工作中諸多的困難,讓對方感到“他也有一本難念的經”;某些專業上有一技之長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對其他領域一竅不通,袒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鬧過笑話,受過窘等;至於那些完全因客觀條件或偶然機遇僥幸獲得名利的人,更應該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是“瞎貓碰到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個別接觸時推心置腹的交談,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大庭廣眾下,有意以己之短,襯人之長。如:不少謝頂者利用自己的“禿”來{L-End}表示幽默。美國著名演說家羅伯特是個禿子,卻喜歡光著頭說話。有人勸他戴上帽子,羅伯特回答:“你們不知道光著頭的好處。我是第一個知道下雨的人!”我國著名演員葛優也謝了頂,但他從不加以掩飾,因為他有自己的“格言”:熱鬧的馬路不長草,聰明的腦袋不長毛。示弱是強者在感情上體貼暫時在某些方麵處於劣勢的弱者的一種有效手段,它能使你身邊的弱者有所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減少或抵消你前進路上可能產生的消極團素。事業上的強者都懂得示弱。“遇弱則示強”的意思是:如果你碰到的是實力較你弱的對手,那麼就要顯露你比他“強”的一麵,因為你若在弱者麵前也示弱,正好引來對方的殺機,徒增不必要的麻煩與損失。
示強則可使弱者望而生畏,知難而退。所以,這裏的示強是防衛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示弱有時是一種高明的生活智慧,但若遇到居心叵測的人,一味地示弱卻可能會弄巧成拙。麵對客觀情況,示強也是理智的生存哲學。有時,隻有向對方展示自己強大的能力,才能避免對方錯誤地估計自己。
中國宋代名將王德用被任命為定州總管,率兵抗擊契丹人入侵。為打敗契丹,他日夜訓練士卒,希望他們成為可用之才。過了一段時間,軍容整齊,兵強馬壯。恰好有個契丹探子來偷偷偵察,有人請求立馬把他殺了。王德用說:“不用,讓他看一下我們強大的軍隊,回去據實報告吧。”接著繼續訓練士兵儀式,故意讓那個探子看。第二天,王德用又故意舉行盛大閱兵,戰士們都生龍活虎,精神振奮。王德用假裝公開下令:“準備好幹糧,聽我的旗鼓行動,去征伐契丹。”那名探子聽後,趕回去報告,說漢兵將大舉進攻,嚇得契丹王趕忙派人前來議和。
人性叢林裏沒有絕對的強與弱,隻有相對的強與弱,也沒有永遠的強與弱,隻有一時的強與弱,因此強者與弱者,最好維持一種平衡、均勢。“遇強示弱,遇弱示強”隻是其中一個方法罷了。
第四節 以“迂回誘導”敲開對方心扉
一個人最關心的往往是與自己有關的一些利益。所以,當你想要勸說某人時,應當告訴他這樣做對他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則會帶來什麼樣的不利後果,相信他定會為之所動。習慣於頑固拒絕他人說服的人,經常都處於“不”的心理組織狀態之中。對付這種人,如果一開始就提出問題,絕不能打破他“不”的心理。所以,你得努力尋找與對方一致的地方,先讓對方讚同你遠離主題的意見,從而使之對你的話感興趣,而後再想法將你的主意引入話題,而最終求得對方的同意。
一天,一位青年來到格林威治儲蓄銀行,要開一個戶頭。銀行的職員艾伯森照例給他一些{L-End}表格讓他填,有些問題他回答了,但有些他則拒絕回答。艾伯森之所以引起對方產生共鳴,並取得了信任,首先是因為他假設主顧去世後,一定會將存款依法轉移給有權繼承的親友。這樣的假設肯定是主顧希望的,所以主顧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對艾伯森的話{L-End}表示完全認同。這使得主顧與艾伯森之間在感情上趨於一致;其次,艾伯森又因勢利導,若主顧去世了,銀行必須將其存款轉移到有詳細情況的親友那裏,對此顧客同樣做出了“是”的回答。在艾伯森說明情況後,青年改變了原來的不合作態度,還把有些要拒絕回答的問題告訴了他,並且在銀行開了一個信托戶頭,指定他的母親為受益人,還把有關他母親的資料詳細地告訴了艾伯森,因而使格林威治銀行贏得了一名忠實的主顧。
那些善於操縱說服技巧的人不是與對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關鍵,一語中的。進行有效說服的一個較好的策略是采取迂回戰術,不從正麵入手。直接說服容易讓對方產生抵抗心理。所以,不妨從側麵打開缺口。西安事變發生後,周恩來率中共代{L-End}表團到達了西安。當時,東北軍內“殺蔣”的呼聲甚高,有的還揚言要鬧事。一天上午,當周恩來應邀單身一人到王曲軍官學校時,隻見學校裏擠滿了全副武裝的軍官,一個個橫眉豎目,怒氣衝衝,擺出一副吵架尋事的架勢。
有人問周恩來:“蔣介石喪權辱國,罪大惡極,為什麼不殺他?”“不殺蔣介石,為什麼又要捉他?”“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蔣介石,後患無窮”直到大家把話幾乎說盡時,周恩來才大聲說:“要殺,這有什麼困難?一句話就行了。”出乎意料的回答,一下子就把全場的人都怔住了。然後,周恩來給他們簡要分析了西安事變以後國內外的政治、軍事形勢,接著就談為什麼不主張殺蔣的問題,周恩來說:“諸位,在這種形勢下,是殺好呢,還是不殺好呢?這要看殺他劃算不劃算,用你們東北的話說叫做夠摟不夠摟。夠摟我們當然要殺,假如不夠摟的話我們殺他幹啥呢?比如我們今天殺蔣介石,明天就會冒出一個何介石、李介石,內戰就會繼續,中國就會滅亡。但若不殺呢,蔣介石在我們手裏,我們就可以逼他抗日。前一回何應欽不是派飛機轟炸西安麼?我們逼蔣介石寫了個條子,這幾天不是很安寧嗎?看來蔣介石多少還有點用處,所以殺他不如不殺的夠摟啊!”
“嘩”地一下全場響起一片掌聲。
但還有少數人沒有解開心中的疑團,那位邀請周恩來的青年軍官問道:“你們共產黨一向是主張反蔣抗日的現在為什麼又變了?”
“你的意思是說我們和蔣介石打了十年仗,勢不兩立,現在為什麼不趁機報仇殺了他是嗎?”周恩來溫和地說。
“對,是這個意思。”那位軍官回答。
周恩來用深沉的語調說:“我們紅軍有位將軍叫徐海東。他全家360多人,除了他,350多人都被蔣介石殺害了,很慘啊!這個仇夠大吧,可這次他還是主張不殺蔣介石,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共產黨員,對共產黨人來說,民族和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這時全場的軍人都感動了,隨後爆發出一陣熱烈的經久不息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