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底線九兩手策略:既有軟招,也有硬法(3 / 3)

隻是我在這裏伏罪,家裏人口太多,缺少食物活不下去了,我這裏有幾件衣服,請你幫我抵押一萬文錢,交給我家裏換點糧食,好使家裏大小暫且糊口。”說到傷心之處越發淚流不止。使者回宮中如實向太宗做了彙報。太宗拿過包袱打開一看,裏麵原來是一幅畫,畫名為《下江南{L-End}圖》,畫的是當年曹翰奉宋太祖旨意,任先鋒攻打南唐的情景。太宗看到此{L-End}圖想起曹翰當年的功勳,心裏很難過,憐憫之情油然而生,決定把曹翰召回京城。曹翰的眼淚戰法最終取得了成功。

有人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為了把事情辦成和辦好,偶爾彈上一回又有何妨呢?別吝嗇你的眼淚,因為它也是一種武器,如能使用得當,這種武器照樣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九節 敢於拉出魚死網破的架式

你拉出一副魚死網破的架式時,他就不得不考慮一下後果。危機時刻,如能真能豁出去,有些時候反而比懦弱更安全。魯迅先生講過一個事例,頗有代{L-End}表性:你租借了別人的一間房屋,且是一間陰暗潮濕的老式房子。房東眼中隻見房租,私毫不為你的健康和舒適考慮。你哀求房東:“開一扇窗戶吧!”房東不肯。你說:“工錢我來付。”房東還是不肯。這時,你就應該提一把鐵钁頭,上到房頂。然後,你說:“我要在房頂上開一片天窗。”這時,房東會怎樣呢?房東會急忙喊道:“千萬別刨房頂,咱們還是開一扇窗戶吧。”

俗話說:惡人自有惡人治。你擺出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態度,他不能不有所提防,尤其當你拉出一副魚死網破的架式時,他就不得不考慮一下後果。所以,在遇到惡人的時候,你不妨試著拉出“魚死網破”的架式對付他。

戰國時候,燕王要殺一個叫張醜的人,並懸賞一百兩。張醜得了消息,立即尋機逃走,尚未逃出邊境,又被燕國一官吏抓住。

張醜見硬拚不行,便對官吏說:“你知道燕王為什麼要殺我嗎?”

“不知道!”

“因為有人向燕王告了密,說我有許多財寶,但我並沒有什麼金銀財寶,燕王偏偏不信我。”

張醜說到這裏,見官吏糊裏糊塗,接著又說:“我被你捉到了,你會有什麼好處呢?”

“燕王懸賞一百兩捉你,這就是我的好處。”

“你肯定拿不到銀子!如果你把我交給燕王,我肯定會對燕王說,是你獨吞了我所有的財寶。燕王聽到後一定會暴跳如雷,到時候你就等著陪我死吧!”張醜邊說邊笑。

官吏聽到這裏,越發心慌,越想越害怕,最後隻好把張醜放了。“一不做二不休”,“扳倒了葫蘆灑了油”,說的是人在關鍵時刻豁出去了的意思。不過到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危機時刻,如能真能豁出去,有些時候反而比懦弱更安全。張醜得以死裏逃生,全靠了他強行把對方也牽了進去。他成功的原因在於抓住了官吏的心理弱點,然後一擊而中。春秋時期一位名叫沮衛的使者,也曾使用相同的技巧,救了自己的命。

有一年,楚國攻打吳國,吳國勢單力弱,吳王派沮衛給楚軍送一份厚禮,順便了解一點軍情。誰知沮衛被楚兵抓住了,把他綁得緊緊的,說要殺了他,拿來釁鼓(殺牲口,用血塗在新鼓的縫隙上)。麵對死神,沮衛不慌不忙,麵無懼色。

楚將驚奇地問他:“你出發前占卜過嗎?”

“占卜過的。”

楚將望著被五花大綁的沮衛,洋洋得意地問道:“吉凶如何?”

“大吉。”沮衛回答。

楚將高聲大笑:“如今就要殺掉你了,還有什麼大吉啊!”

沮衛回答:“吳王派我來,目的就是要試探你們的態度。如果你們對我以禮相待,那麼,吳國就會放鬆戒備;如果你們殺了我,還拿我的血釁鼓,吳國一定會百倍警惕。這對吳國不正是件天大的好事嗎?”

“然而你自己都完蛋啦,這怎麼能說是大吉呢?”楚將追問道。

沮衛回答:“我占卜是問國家前途,並非為我個人。如果殺了我就能保全整個國家,對你們有何好處?要是人死了仍有靈魂,那麼,我肯定要附在你們的鼓上,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顯靈,讓你們的戰鼓發不出響聲,使你們一敗塗地!”

沮衛的話入情入理,鏗鏘有力,說話時毫無懼色,穩如泰山。楚將聽了,思考再三,總感到殺沮衛釁鼓有害無利,隻得長歎一聲說:“算了。不如把他放了吧。”

沮衛對答如流,最終迫使對方不得不放棄原來的觀點,以語言的力量保護了自身。是他善於聽取對方的話,能及時判明意{L-End}圖,切中要害,從而給對方造成了有力的威懾的結果。

第十節 “求人話”的絕妙運用

說求人的話不能心急,要循序漸進,一點一點地引別人接受,一點一點地誘別人上鉤,這既是說話辦事的小辦法,也是嫁接成功的大原則。

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弗利特曼和弗利哲兩位教授,曾同學校附近一位家庭主婦巴特太太做了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打了個電話給她:“這兒是加州消費者聯誼會,為具體了解消費者之實況,我們想請教幾個關於家庭用品的問題。”“好吧,請問吧!”於是他們提出了一兩個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種肥皂等簡單問題。當然,這個電話,不僅僅隻是打給了巴特太太。過了幾天,他們又打電話了:“對不起,又打擾你了,現在,為了擴大調查,這兩天將有五六位調查員到府上當麵請教,希望你多多支持這件事。”

這實在是件不好辦的事,但也被同意了,什麼原因呢?隻因為有了第一個電話的鋪路。相反地,他們在沒有打過第一個電話,而直接有第二個電話要求時,卻遭到了拒絕。他們最後以百分比作為結論。前一種答應他們的占52.8%,後一種隻有22.2%。據此可知,向人有所請托,應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由淺及深,由輕加重才是,如果一開始就提出大的要求,一定會遭到別人的斷然拒絕。本傑明·富蘭克林,曾參加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他講述過一個如何先請人幫小忙,後使對方願意幫大忙的故事。一開始,他不喜歡那個人,特別是那人的驕傲態度。那人是一個富有的上流人士,對眾議院有著巨大的影響。而富蘭克林又不願卑躬屈膝地去乞求他的幫助。過了些時候,富蘭克林采取了另外一種方法。

富蘭克林聽說對方珍藏著一本罕見而新奇的書。於是,他給那人寫了一封信,{L-End}表示渴望讀到這本書,懇請那人借給他,幾天以後富蘭克林將還給他。那人立即將書送給富蘭克林。大約一個星期之後,富蘭克林將書歸還,書裏又夾著一張字條,{L-End}表示衷心地感激對方。當他們再在眾議院會麵時,那人與富蘭克林主動交談,對他禮貌有加。此後那人常{L-End}表示隻要富蘭克林有需要就願意為他盡力。

從此,他們成了莫逆之交,友誼長存。富蘭克林這一求人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一個小的要求,促使人們感到自己對他人“有益”,以此逐漸擴大他們支援和幫助你的範圍,使他在“好人做到底”的心理驅使下心甘情願,以同意更大的要求。所以說循序漸進是求人成事一個很好的方法。求人成事往往不會一帆風順、一求即成。有時,由於我們所提的要求比較高,對方一下子很難接受,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有效的方法是引誘對方先同意一個很小的要求,一旦同意了這個小要求,就有可能進一步同意更大的要求。

這種類似的求人術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被用到。在勸募宣傳中,勸募者可能會向路人說:“先生,您能為那位可憐的殘疾人捐一塊錢,也是您的一分心意。”當路人從口袋裏真正掏錢時就絕不會隻是一塊錢。一位精明的推銷員,當他向一位不耐煩的女士推銷化妝品而遭到拒絕時,他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很快提出了一個讓人容易接受的條件,說:“小姐,隻給我五分鍾時間就好。”事實上,那位女士不隻讓出了五分鍾,而是十分鍾或二十分鍾,更重要的是那位女士最後不得不掏出口袋裏麵的錢。這正是這種求人術的絕妙之處!

第十一節 先揚後抑達到目的

讚美應既要看到對方的優點和長處,同時要看到他的弱點和不足。常言道,“瑕不掩瑜”,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並提出一定的希望,不僅不會損害你讚美的力度,相反,會使你的讚美顯得真誠、實在,易於為人接受。尤其是領導稱讚下屬時,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把握住分寸,要有所保留。可以多用“比較級”,千萬慎用“最高級”。領導可以在{L-End}表揚時,把批評和希望提出來。否則,被{L-End}表揚者尾巴翹得老高,不利於進步,也不利於其他下屬接受。這種有所保留的讚美也可用於下級向領導“進諫”時,先稱讚其成績,再委婉指出其不足,既照顧了領導的麵子,也使領導易於接受。

李處長是一位剛剛提拔上來的新手。一次民主生活會上,他要求大家提提意見,大家礙於麵子,沒有人敢伸這個頭。最後,處裏的“元老”小良說了:“李處長到處裏後,可謂大刀闊斧進行了改革,處理的工作現在已有了頭緒。人比以往更團結,成績也是有目共睹。隻是最近大家手頭有點兒緊張,希望李處長能替大夥解決解決。”李處長聽到後,意識到該給大家搞些生活福利了,便采取了一些措施。

小良可以說是提意見的高手,他先肯定李處長上任後的成績,使領導心裏美滋滋的,然後再輕描淡寫地提出大夥的意見,反映出他對下屬關心不夠,體貼不夠。這種方式,容易使領導意識到自己成績是主要的,是值得大家交口稱讚的,而不足隻是次要的。既不得罪他,又激起了他改進不足的積極性。在{L-End}表達否決之前,先對對方見解的優點或可行性進行肯定,然後再適時地陳述自己的見解。這樣既不損傷他人的自尊心,又使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接受。美國一家貿易公司的經理設計了一個商標,開會征求各部門的意見。經理報告說:“這個商標的主題是旭日,象征希望和光明,同時,這個旭日很像日本的國旗,日本人看了一定會購買我們的產品。”

然後他征求各部門主任的意見,營業主任和廣告主任都極力恭維經理構思的高明。最後輪到代理出口部主任的青年職員發{L-End}表意見,他說:“我不同意這個商標,”

全室的人都瞪大了眼睛看著他。

“怎麼?你不喜歡這個設計?”經理吃驚地問他。

“我是不喜歡這個商標,”青年人直率地回答。

其實從藝術的觀點來說,這位青年人的確是有點討厭那個紅圈圈,他明白,和經理辯論審美觀是得不到什麼效果的,所以他隻是說:“我恐怕它太好了。”

經理笑了起來,說:“這倒使我不懂了,你解釋一下看看。”

“這個設計鮮明而生動自然是毫無疑問的,因為與日本的國旗相似,無論哪個日本人都會喜歡的。”

“是啊,我的意思正是如此,這我剛才已經說過了。”經理有些不耐煩地說。

“然而,我們在遠東還有一個重要市場,那就是華人社會,包括中國、香港以及東南亞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看到這個商標,也會想到日本的國旗。盡管日本人喜歡這個商標,但是由於曆史的原因,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就不一定喜歡,甚至可能產生反感。這就是說,他們不願意買我們的產品,這不是因小失大了嗎?照本公司的營業計劃,是要擴大對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及地區貿易的,如果用這樣一個商標,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天哪!我怎麼沒有想到這一點,你的意見對極了!”經理幾乎叫了起來。

這位青年如果也是和其他人一樣地對經理唯命是從,讓旭日做成商標,將來產品銷到遠東之後,生意清淡,存貨退回,那時即使意識到其原因是由於商標問題,也無可挽回了,況且那位代理出口部出席那次會議的青年能推卸責任嗎,要向一位有權威的人{L-End}表示反對意見或拒絕,你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更要說得使他完全信服。

因此,技巧的運用不能不講究。你看上述例子中,那位青年一句“我恐怕它太好了”這樣的恭維話,先滿足了經理的自尊心,同時也不會使他產生不悅。然後,你再陳述充分的理由,經理也就不會因此而覺得難堪了。

第十二節 在爭中忍,在忍中爭

如果說爭而不忍是小人,那麼,忍而不爭就是弱者。一個人如果萬事皆忍,逆來順受,就會變得軟弱可欺、任人宰割。

在爭中忍,在忍中爭,二者融會貫通了,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在忍與爭的關係上,我國古代文化曆來比較強調“忍”的作用和意義。忍,一直被當作一種美德為人所推崇。許多事實也證明了忍的重要性。如果爭而不忍,不僅可能會亂“大謀”,而且可能誤了卿卿性命。的確,在許多情況下,遇事是忍還是爭,反映著一個人的胸懷與風度。心高氣宏者,大多不會在意義不大的小事上去爭,他們往往會忍而讓之,不予計較。

日本礦山大王古河市兵衛小時候做過豆腐店工人,後又受雇於高利貸者,當收款員。有一天晚上,他到客戶那兒催討錢款,對方毫不理睬,並且幹脆熄燈就寢,一點兒都不把古河放在眼裏。古河沒有辦法,忍饑受餓,一直等候到天亮。早晨,古河並沒有顯出一點憤怒,臉上仍然堆滿笑容。對方被古河的耐性所感動,立即態度大變,恭恭敬敬地把錢付給他。他的這種認真隨和又富有耐性的工作精神,誠懇的待人態度,讓老板大加欣賞,沒有多久,老板就介紹他去財主古河家做養子。之後,他工作{L-End}表現優異,幾年後就被提升為經理。

有人問古河成功的秘訣,他說:“我認為發財的秘方在於忍耐二字。能忍耐的人,能夠得到他所要的東西。能夠忍耐,就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擋你前進。忍耐即是成功之路,忍耐才能轉敗為勝。”相反,一個人如果心眼狹小,胸無大誌,就會錙銖必較,凡事都不能忍讓,非得爭個你死我活。有誌向、有抱負的人是不會因“小不忍”而亂“大謀”的。

在競選美國總統職務的所有人中,林肯招致的誹謗、侮辱和憎恨比任何人招致的都要強烈,但他贏得了1860年的大選。當時的報紙公開以各種可以想像得出的名字稱呼他。這些稱呼當中包括“粗魯卑賤的家夥”、“大猩猩”、“小醜”等等。作為總統,林肯逐漸意識到,無論他做什麼,總會有人感到不樂意。但是,林肯以超乎常人的耐心、寬容和決心原諒了他們。他說道:“人性是不會改變的,在未來任何重大的國民審判中,與這些人相比,我們將會發現他們當中有弱有強,有愚笨有聰明,有好有壞。”在他當總統的四年時間裏,林肯忍受了別人采取所有方式對他進行的粗暴頂撞和強烈的批評。事實上,他不但忍受了這些詆毀與誹謗,而且戰勝了這一切,最終取得了內戰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這是最值得人們驚歎的成就。在這個過程中,他還重新整偏了美國軍隊,擴大了總統權力的範圍,廢除了奴隸製度,恢複了美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然而,講“忍”的同時,更要講“忍”的原則,並非事事都是忍的好。在日常生活中,無關大局的生活瑣事小事,我們可能用“忍”去寬容對待;但在工作上、事業中,尤其是涉及大是大非的問題,我們就不能一忍了之,而應該當仁不讓,據理力爭。

比如,晏子使楚時曾多次遭到楚國人的侮辱與奚落,如果他忍氣吞聲,不去巧妙地與對方進行“智鬥”,齊國就不可能改變弱者的形象,晏子無疑就會成為沒有錚錚骨氣的“窩囊廢”。因此,忍要忍得有意義,爭要爭得有價值。如果說爭而不忍是小人,那麼,忍而不爭就是弱者。在人類社會,爭,可以說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方式,如“競爭”“鬥爭”“爭論”等都是為了“爭”得一定的位置,一定的利益。

一個人如果沒有一點“爭”的意識,不講原則,不分是非,萬事皆忍,逆來順受,就會導致軟弱可欺、任人宰割的“奴隸主義”,是沒有任何作為和出息的。忍的目的是為了爭,爭的方式可以是忍。該忍時就不要爭,該爭時就不要忍。在爭中忍,在忍中爭,二者融會貫通了,才能在為人處世中{L-End}表現出非凡的氣度、風度和力度,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