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學會退讓,是明白人的做人之底線。以守代攻,以躲為閃,給別人留出一條縫,給自己讓出一條道。很多事情,隻要避讓得當,同樣可以取得攻擊的效果。凡能成大事者皆善於避讓,在與人交往時,不是憑借自己的聲勢去壓人,而是守住避讓之功,讓自己少受摩擦。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避免“兩敗俱傷”,在心平氣和中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第一節 給別人留麵子,就是給自己麵子
爭強好勝,使對方下不來台,常常不會有好結果。對於明智的人來說,即使自己會做得很好,也絕不逞一時之強,幹使他人麵子難堪的蠢事。這一點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非常重要。也就是說,給人麵子是聯絡感情的最好方法。而傷人麵子,受害的最終是自己。
從前有一顯宦,公餘之暇,喜歡下棋,自負是國手,某甲在其門下做一名食客。有一天某甲與該顯宦對弈,一出手便{L-End}表現出咄咄逼人之勢,該顯宦知是勁敵。比賽到後來,竟逼得該顯宦心神大亂,汗涔涔而下。某甲見對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興,故意留一個破綻,給該顯宦發現了,立即進攻,滿以為可以轉敗為勝,誰知某甲突然使出殺手鐧,一子落盤,很得意地說道:“你還想不死麼?”該顯宦遭此打擊,心中大為惱火,立起身來就走。據說該顯宦向來著意於修養,胸襟比普通人寬大,但也受不了這種刺激,因此對於某甲,始終耿耿於懷。
而某甲呢,還是莫名其妙,他始終不懂得為什麼該顯宦不再與他下棋。該顯宦本能使某甲飛黃騰達,為了這一點不快,老是不肯提拔他,某甲隻好鬱鬱不得誌,以食客終其身。也許他要自歎命薄,誰知是忽略了對方的自尊心,抑製不住自己的好勝心,傷了對方麵子,小過失鑄成了終身的大錯。這個故事旨在教訓我們,在無關得失的比賽競技中,總要讓對方一步,這當然不是為了博得對方的歡心,作升官發財的階梯,而在於獲得多方麵的好感,給自己多留一些餘地,使自己不會因傷人麵子而受到不必要的損害。爭強好勝,使對方下不來台,常常不會有好結果。對於明智的人來說,即使自己會做得很好,也絕不逞一時之強,幹使他人麵子難堪的蠢事。
有一個關於英國溫莎公爵的小故事,相信讀後會對你有所啟示:有一次,英國王室為了招待印度當地居民的首領,在倫敦舉行晚宴。其時還是“皇太子”的溫莎公爵主持這次宴會。宴會上,達官貴人們觥籌交錯,相與甚歡,氣氛融洽。可就在宴會結束時,出了這麼一件事。侍者為每一位客人端來了洗手盤,印度客人們看到那精巧的銀製器皿盛著亮晶晶的水,以為是喝的水呢,就端起來一飲而盡。作陪的英國貴族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大家紛紛把目光投向主持人。
溫莎公爵神色自若,一邊與客人談笑風生,一邊也端起自己麵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樣“自然而得體”地一飲而盡。接著,大家也紛紛效仿,本來要出現的難堪與尷尬頃刻釋然,宴會取得了預期的成功。溫莎公爵的做法可謂高明之至,他以不傷人為原則,隨機應變,把一場即將出現的麻煩化解於無形。反之,如果溫莎公爵說明這水是用來洗手的,那印度客人必然為丟了這樣大大的一個醜而無地自容,立刻會陷入尷尬的境地,搞不好還會遷怒於人,影響兩國的友好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遇見一些無法讓步來照顧對方自尊心的事,又該怎麼做呢?那也要給別人留一點餘地,就像下圍棋一樣,“贏一目是贏,贏一百目也是贏”,隻要能贏就行了,何必讓人家滿盤皆輸?比如與人爭辯,以嚴密的辯論將對方駁倒固然很好,但也沒必要將對方批駁得體無完膚。這樣做不但對自己毫無好處,甚至會自食其果,遭到對方的反擊。可見,我們做事情千萬不能太過分,不能由此而傷別人的心,要給對方留有餘地。這一點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非常重要。
第二節 戳人臉麵惹大禍
看似不經意的言行而讓人顏麵盡失,有時後果會非常嚴重。遇到心胸開闊一點的,他隻是內心不快而已,或許不會有什麼極端的行動;而如果遇到的是心胸狹窄之人,他心中就會產生怨恨,而這種怨恨極有可能轉化為報複行動。
在戰國時代,有一個叫中山的小國。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當時正巧羊肉湯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都喝上。沒有喝到羊肉湯的司馬子期感到很沒麵子,便懷恨在心。後來司馬子期就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中山很快被攻破,國王逃到了國外。當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拿著戈跟在他的後麵,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得到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我們的父親臨死前囑咐,不管中山以後發生什麼事,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中山國君聽後,感歎道:“仇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肉湯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義士。”這段話道出了人際關係的微妙。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少許金錢,尚不至於惱羞成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損害,就無法預測他的行為了。金錢上的損失猶可補償,而心靈受到傷害,卻非輕易就可彌補的。有時候,本身並無存心傷人之意,可是卻會因為某句無意的話傷害到別人,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甚至可能因此為自己樹立一個敵人。中山國王因“一杯羹”而失國的故事,對我們應該有深刻的啟示。
《韓非子·內儲說》載有一個故事,有一次,齊國的中大夫夷射在王宮裏參加酒宴,喝得酩酊大醉,靠在回廊門上。有一個仆人刖跪請求說,把您喝剩下的酒賜我一點可好?夷射對他叱罵:“滾一邊去,下賤的仆人也敢向貴人要酒喝!”刖跪急忙跑開了。等夷射走後,刖跪就在回廊門處灑了點水,好像有人撒了尿一樣。第二天,齊王出廊門看到了,問:“是誰在這裏撒尿?”刖跪回答說:“我沒看到,不過昨天中大夫夷射在這兒站了一會兒。”當時,在宮內這種不規矩的行為是要受懲罰的。齊王因此把夷射處以死刑。在這裏,刖跪因為夷射羞辱了他而懷恨在心,因此設計陷害。而酒醉中的夷射恐怕一直到死也沒搞清楚自己的殺身之禍是因為得罪了一個自認為無關緊要的“下賤的仆人”。
而正是這個“下賤的仆人”認為他自己的“麵子問題”是件大事,丟了麵子就要強烈報複,因而使夷射身首異處。春秋時期,鄭國的大臣子公在上朝的時候,食指突然動了起來。他便開玩笑似地對其他大臣說:我的食指一動,就能嚐到非同一般的美味。這話讓國君鄭靈公聽見了。正巧楚國獻給了靈公一個特別大的鱉,靈公準備用它來大宴群臣。結果聽到子公的話,在鱉宴上就故意不給他分鱉肉。子公羞憤交加,就徑直走到烹鱉的大鼎前,把手伸到湯裏撈肉。
這就讓靈公十分不好看,結果雙方都感到丟了麵子,隻好翻臉,靈公欲殺子公,而子公搶先發動政變,殺死了靈公,並以“靈”給他作諡號。“靈”的意思十分不佳,這足以讓靈公永遠沒有麵子。這種君臣之間為麵子而起的爭鬥近乎可笑,但不能不看到,“麵子問題”正是這種傾國覆權的重大事件的“導演”,並且在事件結束之後還以近乎殘忍的喜劇式調侃拉上帷幕。可見,麵子問題有時甚至能壓倒一切,引發殺身之禍,亡國之災。
第三節 維護別人的麵子,為自己贏得尊重
我們應該認識到,在許多時候,逼別人認錯是種不會做人的做法,因為這樣做無疑會傷了別人的麵子,對於自己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直接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
因為這等於說:“我會使你改變看法,我比你更聰明。”這等於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榮耀和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還要進行反擊。這時,你即使搬出所有的權威理論和所有的鐵定事實也無濟於事。為什麼要給自己增加困難呢?因此,在指出別人錯了的時候,也應該做得高明一些,例如,你可以用若無其事的方式或者也許是你自己錯了的方式提醒別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記了的,或者提醒他錯了的好像是他沒說清楚的。這將會收到神奇的效果,無論什麼場合,試問,誰會反對你說“我也許不對”呢?
有個叫約瑟芬的食品店店員,在一次運貨時因馬虎而使食品店損失了兩箱果醬。為此,老板對他進行了如下一番批評:“約瑟芬,你犯了個錯。但上帝知道,我犯的許多錯誤比你還糟。你不可能天生就萬事精通,隻有在實際的經驗中才能不斷進步。而且,你比我在這方麵強多了,我還曾做過那麼多愚蠢的事,所以我不願批評任何人,但你難道不認為,如果你換一種做法的話,事情能夠更好一點嗎?”約瑟芬愉快地接受了老板的批評,從此做事認真多了。食品店老板對下屬的批評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把下屬犯的錯誤和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結合到一起,一邊批評一邊做自我批評,讓下屬感到老板嚴厲中透著理解,責怪中透著信任,既不刺傷下屬的自尊心,又很容易引發其認同感,讓下屬在坦誠的氣氛中接受了老板的批評。既然樂意認錯的人如此之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少和別人爭辯,因為爭辯的目的常常是想顯出別人是錯的。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手法,是把一種麵臨爭辯的事情暫且擱下。你可不要小看這拖延的措施,它可以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功效,那是讓別人有機會去反省自己的錯誤。大多數人在感覺事情未能解決時,總要自己花點時間來想一想,如果錯誤確屬自己,那麼下一次就要有所糾正,即使他口頭沒有承認錯誤。但這是不需要的,因為我們不一定聽見別人念念有詞地說:“我錯了,我錯了。”有一位英國商人,他現在是某大公司經理,這家公司下麵有很多代理商,常常寫信向他投訴種種有關代理商與代理商之間的待遇不公平的事,要求公司方麵解釋,他的應付方法是把信塞進一個寫著“待辦”字樣的文件櫃去。他說:“應該立刻予以答複,但我想起,如果答複就等於和他爭辯,爭辯的結果不外乎是對人說‘你錯了’,這樣不如索性暫時不理。”事情的最後歸結如何?他笑答:“我每隔一段時間把這些‘待辦’的信拿出來看看,又放回文件櫃去,其中大部分的信在我第二次拿來看時,信裏所談的問題都已成為過去或已無須答辯了。”
有一位社交專家說:應酬的最高效果,是你絕不使用任何強製手段而使對方照著你的意思去做。對方完全出於自願,比你要別人怎麼怎麼的效果好得多了。查爾斯·史考勃有一次經過他的鋼鐵廠。當時是中午休息時間,他看到幾個人正在抽煙,而在他們的頭上,正好有一塊大招牌,下麵清清楚楚地寫著“嚴禁吸煙”。如果史考勃指著那塊牌子對他們說:“難道你們都是文盲嗎?”這樣顯然隻會招致工人對他的逆反和憎惡。史考勃沒有那麼做,相反,他朝那些人走去,友好地遞給他們幾根雪茄,說:“諸位,如果你們能到外麵抽掉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盡了。”
吸煙的人這時立刻知道自己違犯了一項規定,於是,便一個個把煙頭掐滅;同時對史考勃產生了好感和尊敬之情。因為史考勃沒有簡單地斥責他們,而是使用了充滿人情味的方式,使別人樂於接受這樣的批評。這樣的人,誰不樂於和他共事呢?你逼迫別人認了錯,可能會得到一時之快,殊不知,這種違背他內心意願的做法不僅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使事情的錯誤得不到及時的解決,還會在他心中積下怨恨。如果這種事發生多了,你應該明白“怨恨”會轉化成什麼。
第四節 尊重他人的隱私是保全自己的良策
與人相處時,必須對他人的隱私予以尊重,不去碰觸別人的傷疤,也不去揭別人的麵具。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得到對方的好感和信任。人不可能不犯錯,也不可能一直祥光罩身。所以幾乎每個人都有不太光彩的過去,或者有身體或性格上的缺陷,而這些就構成了一個人的短處。
就連古代的皇帝也不例外: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做了皇帝後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窮親戚朋友到京城找他。這些人滿以為朱元璋會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給他們封個一官半職,誰知朱元璋最忌諱別人揭他的老底,以為那樣會有損自己的威信,因此對來訪者大都拒而不見。有位朱元璋兒時一塊光屁股長大的好友,千裏迢迢從老家鳳陽趕到南京,幾經周折總算進了皇宮。一見麵,他便當著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來:“哎呀,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倆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你幹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都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
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兒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怎麼,不記得啦!”這位老兄還在那喋喋不休嘮叨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揭我的短處,讓我這個當皇帝的臉往那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他殺了。這位窮朋友犯了“揭短”的致命錯誤,尤其揭短的對象是已貴為天子又極要麵子的朱元璋,他的人頭落地也就不奇怪了。其實,無論對象是誰,口無遮攔都是要不得的。即便當時沒危險,但是你給對方心裏結下疙瘩,終究沒什麼好處。傳說光緒六年,慈禧太後染上奇症,兩江總督推薦了一位江南名醫進京醫診。
這位名醫自忖:“京華名醫如雲,慈禧所患之病恐非常之病,否則,斷不會下詔征醫,此去要小心應付。”進京後,這位名醫先拜托一位在京經商的同鄉,從宮中服侍太後的太監那兒偷偷了解到慈禧患病的真實起因。經過細細分析後,發現慈禧太後之病是小產的後遺症。這一分析,使他大吃一驚,要知道,慈禧已寡居多年,何能小產?後來他想了一個計策,便安心睡覺去了。第二天,這位名醫在太監的帶領下,走進了金碧輝煌、戒備森嚴的皇宮。看見裏麵已經有四五個各地的名醫,在為太後跪診切脈。診畢,他們又各自開方立案。
輪到了他,因為他對太後的病心中已經有數,診切之後,他在立案上隻字未敢提及產婦的病因,隻作心脾兩虛診治,而在藥方上聲東擊西,用了不少調經活血之藥。西太後本來就對醫藥有所了解,見了這位名醫的方案,甚合心意。因為醫生開的藥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須既能治好病,又可塞口遮私醜。這位江南名醫的藥方完全符合了這些要求,而另幾位名醫雖然切中了病因,在醫術上無可挑剔,但不合老佛爺的心意。後來,慈禧服用了這位江南名醫開出的藥,奇病漸愈,慢慢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