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以後,對江南名醫十分器重,給了他許多名利上的好處。而他也深緘其口,從未把這個秘密透露給他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不管這些秘密是美麗的,還是醜陋的,人們都把它深深地隱藏起來。如果你知道別人的秘密,最恰當的處理方式是即刻把它全部忘記。因為貿然揭開他人的隱私,很可能會觸痛他人的心靈,甚至會招來殺身之禍。與人相處時,必須對別人的隱私予以尊重,不去碰觸別人的傷疤,也不去揭別人的麵具。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得到對方的好感和信任。
第五節 批評也要講究方式
有時,人難免因一時糊塗做一些不適當、甚至“錯誤”的事。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把握住指責別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對方的錯誤,又要保留對方的麵子。
在廣州一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賓吃完最後一道茶點,順手把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裝內衣口袋裏。服務小姐不露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擎著一隻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子說:“我發現先生在用餐時,對我國景泰藍食筷頗有愛不釋手之意。非常感謝您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L-End}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經餐廳主管批準,我代{L-End}表本店,將這雙{L-End}圖案最為精美並且經嚴格消毒處理的景泰藍食筷送給您,並按照大酒家的‘優惠價格’記在您的賬簿上,您看好嗎?”
那位外賓當然會明白這些話的弦外之音,在{L-End}表示了謝意之後,說自己多喝了兩杯“白蘭地”,頭腦有點發暈,誤將食筷插入內衣袋裏。並且聰明地借此“台階”說:“既然這種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舊換新’吧!哈哈哈。”說著取出內衣裏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過服務小姐給他的小匣,不失風度地向付賬處走去。其實,大家都有感受:批評,是一件令人十分難為情的事情,無論是批評者還是被批評者,在那種特定的氛圍中一定都多少有些尷尬。
其實,批評的真正目的並不在於批得對方體無完膚,徹底地打倒對方,而是糾正對方的錯誤。因此,藝術的批評不應傷害對方,而是激勵他,使對方{L-End}表現出更好的業績。如果不顧方式地對對方的缺點、過失進行批評,以期對方改正,這種說話方式往往事與願違,即使對方感到自己有錯誤,也會強詞奪理,甚至拂袖而去,弄得雙方不歡而散。例如,當著妻子的麵對別人說:“她呀,真差勁,連個家也照看不好。”或者,作為一位母親,在大家麵前批評自己的孩子:“小明呀,你真是笨蛋,看看人家小勤,多聰明,你連人家的千分之一都沒有,快向他學學!”等等,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每個人都會顧及自己的臉麵,自己的錯誤被指出並被批評,這本身就已很難受了,但若再當著別人的麵,就更無法接受了。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有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不去體會別人的內心感覺,而在眾人麵前口氣嚴厲地訓斥他人,甚至發出威脅,完全不顧及對方的自尊心。這是一種十分錯誤的做法。許多領導或上司認為,當下屬犯了錯誤時,就立即指出,這種批評是很有必要的。
因為隻有這樣方可把他們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讓他回到自己的團隊中。盡管直接批評會使他們在情緒上有所抵觸,或者覺得丟了麵子,但自己確實是為整個團隊著想,更何況知錯即改,犯了錯誤就不該隱瞞,這是金科玉律。他們的這種想法或許有一定道理,但由此引發的上下級之間溝通的惡化也同時存在。所以,高明的領導或上司從不直接去批評別人,而是采用“人性化”的批評藝術,在既不傷害下屬感情的同時,又收到實際效果。
當下屬做錯了什麼事時,他們決不會當眾把對方大罵一通,而是以含蓄、委婉的批評方式使下屬明白自己的過錯,給他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奧克拉是德國一家工程公司的負責人。閑餘時間,他喜歡到工地看一看,以監督在工地上的員工是否戴安全帽。他曾經碰到某些沒戴安全帽的人,就大聲地斥責,要求他們遵守公司的規定。這些員工雖然接受了他的糾正,卻滿肚子的不高興,常常在他離開之後,又把安全帽摘下來。經過一番思考後,他決定采取另一種方式。有一次,他發現有人不戴安全帽,就把這個人叫到一邊,問他是不是安全帽戴起來不舒服,或者有什麼不適合的地方。
然後,他用充滿溫情的聲調提醒他們,戴安全帽的目的是保護他們不受傷害,建議他們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新的方法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戴安全帽的人愈來愈多,而且從未再引起憤恨或情緒上的不滿。人與人之間導致誤會和產生傷害的最初原因也多是因為有一部分人不懂得批評的藝術,結果使相互之間產生隔膜、矛盾。所以,不管批評的對象是誰,都要注意方式。
第六節 容人之過,為自己留條後路
不會“愛”別人,就可能被人所累,乃至於讓你跌倒而無路可走。因此你應當學會在人際關係中既走又看,學會愛別人。當然,學會“愛”你的敵人,這是件很難做到的事,因為絕大部分人看到“敵人”都會有滅之而後快的衝動,或環境不允許或沒有能力消滅對方,至少也會保持一種冷淡的態度,或說說讓對方不舒服的嘲諷話,可見要“愛”敵人是多麼難。就因為難,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下之分,有大小之別,也就是說,能當眾擁抱敵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愛”敵人的大。
在王莽政權傾覆之後,各路豪傑為爭奪皇位,又打得不可開交,劉秀便是其中的一位。劉秀率領大軍去攻打邯鄲,不久就攻入邯鄲,殺了王郎。劉秀住進了王郎在邯鄲修建的宮殿,命令他的手下去檢點王郎朝中的公文,這些公文大部分是各郡縣的官吏豪紳與王郎之間的往來文書,內容大部分是奉承王郎,說盡了劉秀的壞話,甚至出謀劃策幫助王郎怎樣除掉劉秀。這樣的公文,劉秀看也不看,全都堆在宮前的廣場上,並召集全體官吏和將士,當著他們的麵,把這些文書全部燒掉了。有人提醒劉秀說:“你怎麼就這樣燒掉了呢?反對咱們的人都在這裏麵呐。
現在連他們的名字我們都查不清了。”劉秀對他們說:“我燒掉這些,就是要向所有的人說明,我不計較這些已經過去的恩恩怨怨,好讓大家都安心。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來投奔我們,我們才能發展壯大。”大臣們這才明白過來,劉秀不追究那些曾反對過自己的人,那些人就會心安理得地服從劉秀,而不會因為害怕劉秀報複,投入反對劉秀的營壘。大夥都佩服劉秀的深謀遠慮和寬廣胸懷,一些過去反對劉秀的人,見了劉秀這種大仁大義的舉動,反而不再反對他,而願意為他效力了。劉秀贏得了人心,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最後終於成為東漢的開國皇帝。
由此可見,你如果能寬容地對待敵人,也將使對方失去再對你攻擊的立場,若他不理你的擁抱而依舊攻擊你,那麼他必招致他人的譴責。漢文帝時,袁盎曾作過吳王劉濞的丞相,他的一個從使與他的一個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後,並沒有泄露出去,也沒有責怪那個從使。有人卻說了一些話嚇唬那個從使,說袁盎要治那個人的死罪等等,結果把那個從使嚇跑了,袁盎知道後,又親自去把那個從使追回來,對他說:“男子漢做事要頂天立地,既然你這麼喜歡她,我可以成全你們。”便將那個侍妾賜給了從使,待他也仍像從前一樣。到了漢景帝時,袁盎到朝廷中擔任太常要職,後又奉漢景帝之命任職吳國,當時,吳王劉濞正在謀劃反叛朝廷,決定先將朝廷命官袁盎給殺掉。就暗中派了五百人包圍了袁盎的住所,袁盎本人卻毫無覺察,情況十分危險。
在這五百人的包圍隊伍中,恰好有一位就是當年袁盎門下的從使,此人現已任校尉司馬一職。他知道袁盎情勢十分危險,隨時都會有性命之憂,心想,這正是報答袁盎的好機會。兵臨城下,如何營救恩人?那個從使靈機一動,就派人去買來二百壇好酒,請五百個兵卒開懷暢飲,並說道:“大夥好好喝個痛快,那袁盎老頭現在已是甕中之鱉,跑不掉了!”士兵們一聽,一個個酒癮發作,喝得酩酊大醉,東倒西歪,頓時成了五百個醉鬼。當天夜晚,那個從使悄悄來到袁盎臥室,將他喚醒,對他說:“你趕快走吧,大人,天一亮吳王就要將你斬首了。”袁盎揉了揉昏花的老眼,忙問他:“壯士,你為什麼要救我?”原來當年的從使現在已穿上了校尉司馬服,加之又過去了多少年,在昏暗的燈光下,袁盎倉促之間,根本認不出當年的他了。
校尉司馬對袁盎說:“大人,我就是以前那個偷了你的侍妾的從使呀!”袁盎大悟,在那位校尉司馬的掩護下,連夜逃離了吳國,擺脫了險境。曆史上這些寬以待人,懂得饒人之人,不是成就了大業,就是在關鍵時刻得以避禍全身。可見臉麵尊嚴在為人處世、成就前途中的重要性。“允許人犯錯誤,允許人改正錯誤”,說的正是這種道理。對犯錯誤不應總是凶狠責罰,換一種態度和麵孔,得饒人處且饒人,收到的效果會更好。
第七節 不妨為上司背背黑鍋
記住,領導的麵子永遠比你的麵子更重要,作為領導人,當最需要人支持的時候支持了他,你們的關係就可以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愛麵子,尤其是官場上的某些領導者們,更把麵子看得尤為重要。他們很注重下屬對自己的態度,往往以此作為檢驗下屬對他尊重不尊重、會不會來事的一個重要“標準”。會來事的下屬並不隻是消極地給領導保留麵子,而是在一些關鍵時候、“露臉”的時刻給領導爭麵子,從而取得領導的賞識。
東北王張作霖在一次給日本“友人”題詞時由於筆誤,把“張作霖手墨”的“墨”字寫成了黑,有人說:“大帥,缺個土。”正當張作霖一臉窘相時,另一個人卻為他開脫說:“你懂什麼!這叫‘寸土不讓’!大帥能輕而易舉地將‘土’恭手送給別人嗎?”一句話即保住了張作霖的麵子,又恰到好處地在上司麵前露了一手,結果,這個人後來成了張作霖離不了的得力助手。
領導者既然是人不是神,決策就必然有失誤之時。即使一貫正確,群眾中也可能出現對立麵。這時,也許有些人會站在群眾一邊,同領導對著幹,這可就糟透了。這樣做無疑是掉進了晉升道路中難以自拔的陷阱。聰明的做法是,當領導與群眾發生矛盾時,你應該大膽地站出來為領導做解釋與協調工作。作為領導人,當最需要人支持的時候你支持了他,也就自然會視你為知己。實際上,上級與下屬的關係是十分微妙的,它既可以是領導與部下的關係,也可以是朋友關係。
一旦你與上級的關係發展到知己這個層次,較之於同僚,你就獲得了很大的心理優勢。你也可能因此而得到上級的特別關懷與支持。某公司部門經理T由於辦事不力,受到公司總經理的指責,並扣發了他們部門所有職員的獎金。這樣一來,大家很有怨氣,認為T經理辦事失當,造成的責任卻由大家來承擔,所以一時間怨氣衝天,T經理處境非常困難。這時秘書O站出來對大家說:“其實T經理在受到批評的時候還為大家據理力爭,要求總經理隻處分他自己而不要扣大家的獎金。”聽到這些,大家對T經理的氣消了一半兒,O接著說,T經理從總經理那裏回來時很難過,{L-End}表示下月一定想辦法補回獎金,把大家的損失通過別的方法彌補回來。O又對大家講,其實這次失誤除T經理的責任外,我們大家也有責任。請大家體諒T經理的處境,齊心協力,把公司業務搞好。O的調解工作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按說這並不是秘書職權之內的事,但O的做法卻使T經理如釋重負,心情豁然開朗。接著T經理又推出了自己的方案,進一步激發了大家的熱情,很快糾紛得到了圓滿的解決。O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小的,O經理當然對其另眼相看。可見,善於為別人排憂解難,對於更好地工作的確是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交往中,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種事情明明是上一級領導耽誤了或處理不當,可在追究責任時,上麵卻指責自己沒有及時彙報,或彙報不準確。
例如,在某機關中就出現這樣一件事。部裏下達了一個關於質量檢查的通知後,要求各省、地區的有關部門屆時提供必要的材料,準備彙報,並安排必要的下廠檢查。某局收到這份通知後,照例是先經過局辦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關局長處理。這位局辦公室H主任看到此事比較急,當日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長辦公室。
當時,這位局長正在接電話,看見H主任進來後,隻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讓他放在桌上即可。於是,主任照辦了。然而,就在檢查小組即將到來的前一天,部裏來電話告知到達日期,請安排住宿時,這位主管局長才記起此事。他氣衝衝地把辦公室主任叫來,一頓嗬斥,批評他耽誤了事。在這種情況下,這位H主任深知自己並沒有耽誤事,真正耽誤事情的正是這位主管局長自己,可他並沒有反駁,而是老老實實地接受批評。事過之後,他又立即到局長辦公室裏找出那份通知,連夜加班加點、打電話、催數字,很快地把所需要的材料準備齊整。這樣,局長也愈發看重這位忍辱負重的好主任了。
為什麼H明明知道這件事不是他的責任,而又悶著頭承擔這個罪名,背這個“黑鍋”呢?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這位主任知道,必要的時候必須為上司背黑鍋。這樣,盡管眼下自己會受到一點損失,挨幾句批評,但到頭來,自己仍然會有相當大的好處,事實上證明他的做法和想法是正確的。
第八節 以敵為友可以贏得人心
麵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如果互不忍讓,必將使矛盾激化,加重雙方的對抗心理。而高明的方法應該是克己忍讓,讓事實來“{L-End}表白”自己。這樣做,你不僅不會失去名望,而且還能獲得真誠的擁護。在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敵人可以寬大關懷,而不必耿耿於懷。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冤家宜解不宣結”,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難免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互不忍讓,必將使矛盾激化,衝突升級,加重雙方的對抗心理。即使一方憑借權力或武力去壓倒對方,那也隻能造成壓而不服,或麵服心不服的狀況。而高明的方法應該是克己忍讓,禮讓三分。一旦你這樣做,你的高風亮節必然會激起對方的羞愧之心,令他打心底裏由衷地佩服你的度量。這樣做,常常能夠化幹戈為玉帛,化敵為友,你不僅不會失去名望,而且還能獲得真誠的擁護。
戰國時魏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魏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麵子,有一天乘夜無月色,偷跑過去把魏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魏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宋就說:“這樣做顯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你們這樣做的時候,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魏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