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20幾歲一定要知道的10個思維認知心理效應(2)(3 / 3)

好多人總是嗟歎“生命苦短”,在看到這個定律之後,是不是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問題呢?如果生活豐富多彩,每天都有新的刺激和挑戰,生命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延長,肯定不會給你這種悲涼的氣息。如果你整天顧影自憐,把自己關在一個密閉的熟悉的小空間裏,不肯出去走一走,不想迎入新空氣,壽命即使超過一百歲,對你來說可能也隻相當於60年的價值。

陌生時長定律告訴我們,隻有增加生命的質量,才能擴展生命的長度和寬度。就像一句經典的廣告語說的:生命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生命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不斷地向陌生地進發,才是20幾歲的年輕人應該做的事情!

與失眠者對話:你是真的失眠嗎?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加,現在失眠的人越來越多。不過,據醫生介紹,在眾多因為失眠而就診的人裏麵,尤其年輕人,有些是真正的患有失眠症,而另一些人,則屬於睡眠正常範圍的變動或者假失眠。

不是自己認為失眠,就是真的失眠。醫學界的相關學者認為,許多人把疲乏無力當成失眠,將壓力過大而產生的睡眠減少現象也當成了失眠。實際上,這是他們犯了自我感覺方麵的錯誤。

一位26歲的男士,匆匆忙忙地跑到醫生這裏,自訴失眠已有好幾年,夜間總是醒著,很少有睡著的時候,並且有記憶力減退、頭昏乏力等症狀。他的思想負擔很重,竟然以為自己快要死了。

但是,經過睡眠腦電圖的檢查,他與正常人沒有什麼明顯差別,夜間其實睡得很好。這是典型的假失眠症狀。醫生耐心地告訴了他檢查結果,打消了他的思想顧慮,沒有用藥治療,這位男士就恢複了正常。

現在許多人都把自己的睡眠作為關注的焦點,稍有風吹草動,就認定自己患了失眠症,有的還會發生失眠妄想。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不過是假失眠。心理學家說,如果一個正常人在社會壓力的潛移默化下,長期認定自己患有失眠,那麼經過一段時間,他極有可能發展成為真的失眠患者!

假失眠症的主要表現:

第一,缺乏常識,把每天睡眠時間低於6-7小時即認為是失眠;第二,判斷錯誤,將自己的睡眠質量在正常範圍內的波動,當作了失眠;第三,自我心理障礙,他們在睡眠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較多。盡管實際上睡得挺好,可自己總是感覺較為清醒地躺在床上。

仔細看一下這三個主要表現,然後再回頭檢查自己的睡眠,我們有時是不是過於大驚小怪了呢?還有一個現象是,一個睡眠時間較短 的人和一個睡眠時間較長的人結為了夫妻,那麼時間較短的一方,就有可能會認定自己患上了失眠。但其實他們都是正常的。

心理狀態有時會決定人的身體狀態,對於失眠來說正是如此。生活節奏加快以後,人的精神高度緊張,在早晨八點到晚上五點之間的這段時間,幾乎沒有任何放鬆身心的機會,漸漸就導致了心理疲憊。

最後,直接影響到身體的感知。如果晚上睡覺之前缺乏有效的調節,睡眠質量就會急劇下降。

試想一下,假如正在被“失眠”困擾的焦慮的你,馬上丟掉手機,放棄電腦,離開空調和咖啡,隻帶上一本講述綠色大自然的書,住進一間僻靜的小木屋。我想,你的睡意很快就會到來!這是治療失眠最直接、最便宜和最有效的方式!由此也說明,失眠在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心理現象。因為承受著過去的負擔,今天的重壓,明天的希望,而且無法緩解壓力,身體忍無可忍,就會對你製造苦惱與煩憂,抗議你的“暴政”。

有一個人,從35歲開始失眠,一直到55歲,幾乎每天晚上都睡不好,吃藥也不奏效。後來他就去看心理專家,用一種絕望的聲調問:

“醫生,我還有救嗎?”心理專家讓他介紹一下自己這20年來的生活。

這個人唉聲歎氣地說,自從35歲那年他第一次升職開始,失眠的現象就發生了,後來職務越高,失眠的情況就越嚴重。躺在床上,死活睡不著,吃什麼藥都不管用,有時恨不得一頭撞死。

心理專家笑著說:

“那你什麼藥都不用吃,退休以後就好了。”半年後,就在退休回家的當天晚上,這個人的睡眠神奇地恢複了正常。

從這個故事我們就能得到一個最重要的啟示: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隻有輕裝前進,才能創造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