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20幾歲一定要知道的10個情緒感知心理常識(1)(1 / 3)

研究證明,貓大約具有1歲嬰兒的智力,與貓的接觸就如同和一個正在逐漸成熟的孩子交流一樣。絕大多數養貓的人會把貓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正因為如此,養貓甚至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處理人際關係,孤獨感自然就消除了。

坐擁擠的車為什麼會感覺心煩?

現在這社會,缺什麼也不缺人。街上滿滿當當的人,上個班都發愁。要是開車去,高峰期堵車能把人氣死。為緩解交通壓力,去做公交吧,卻一進去就擠的跟沙丁魚罐頭一樣,還是那種塞的滿滿的罐頭,而且還隨時在往裏填新的沙丁魚。

對著這樣滿眼的人頭攢動,恐怕想不煩都難。在擁擠的地方心煩已經成了社會問題。這種情況已經引起心理學家的注意,他們將那些因為過度的擁擠而產生種種煩躁、焦慮、疲勞的情緒,甚至導致生理病變的情況稱為“擁擠綜合征”。

心理學家認為,擁擠導致的焦慮不但對心理有影響,而且對人體健康非常不利。在心理學上針對擁擠的研究中,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證表明擁擠的危害——老鼠擁擠試驗。

實驗中,心理學家在數個相同大小的空間內投放不同數目的老鼠,並保證充足的食物供應。雖然食物很充足,但在老鼠密度較大的測試環境中,老鼠表現得非常暴躁,甚至出現自我毀滅的傾向。雄性老鼠之間會經常打鬥,伴有對雌性老鼠和幼鼠的攻擊,而雌性老鼠也不再照顧幼鼠,經常出現幼鼠被咬死、吃掉的現象。基本上幼鼠在成年前都被殺死,成年老鼠交配時也出現很多怪異現象,多數老鼠出現內分泌失調等疾病。

經過反複試驗證明:人類擁有很強的擁擠承受能力,因為人類有道德和禮貌的約束,彼此間會盡量保持距離,避免過多的身體接觸。

但當擁擠的程度進一步增加,使人難以避免和他人發生接觸的時候,人們的煩躁情緒也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事實上,動物無法應付擁擠,可以理解為對勢力範圍的強烈保護欲。如果不給動物足夠大的領地,即使有充足的食物供給,它們也無法安心。人類其實也有“領地”的概念。隻不過經過進化後,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將野生動物的廣闊領地縮小到身邊的一小塊。

但是當特殊情況出現,讓人們連身邊這一小塊“領地”都無法保有的時候,人類的生理本能就會代替禮貌和道德等社會本能發生作用。

人們會變得跟勢力範圍受到侵犯的動物一樣易怒、煩躁。但是理智使然,讓人們不會用攻擊等形式使周圍的人為自己騰出空間,所以這更增加了心理壓抑。而且在擁擠環境中,由於人們不時發生碰觸和摩擦,為盡可能少的發生接觸,身體會下意識做出很多反應,比如屏息、縮身等等,這些行為可能對人的呼吸係統、循環係統和肌肉、關節等造成很大的壓力,這也是醫生建議老年人不要在擁擠時段乘公交車的原因之一。

既然“擁擠綜合征”會帶來這麼多的問題,那我們要如何避免它的發生呢?

首先要注意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提高心理素質。做到壓力隨時產生,隨時紓解。避免讓一時擁擠引起的心理壓力造成長期影響,並反複積累、擴大,導致更嚴重的問題。還要注意加強運動。在擁擠環境中生活,人們會自然的縮小活動範圍,這不單是說在公交車上保持“豎直”狀態直到下車,在辦公室也基本上是保持同一個動作呆一天,這對身體的影響可想而知。如果現在不注意,以後很可能發展出頸椎病、關節炎之類的問題。

假如有條件,不妨去踏踏青、旅旅遊,擁擠帶來的壓力在開闊的環境中會自然消散。不過旅遊也要小心紮堆哦,小心慕名而去卻“隻見人頭不見樹”,反倒比平時上班更煩躁了。

總之,擁擠雖然會使人產生不良的情緒,但選擇權卻是自己。既然我們不可能學陶淵明避世,至少每天給自己的心做一個梳理,讓它在擁擠的城市中保有一絲清涼。

如果總統不把氣發在太太身上,就會把它發在國家上如果總統生氣了,第一夫人受點氣總比全國人民痛苦強啊。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不過事情可不隻這麼簡單哦!

試想,夫人平白無故挨一頓罵,心裏能好受?趕巧今天兒子考試沒考好,真是火上澆油啊!人家“太子”自己沒考好心裏已經夠難受了,媽媽不但不體諒還罵那麼凶,回房間裏鬱悶去吧,結果小貓咪很不長眼的跑來要和小主人玩“親親”,小主人正鬱悶哪有那個閑心?一腳把小貓踢到一邊……到這就結束了?不一定哦,說不定小貓咪很生氣,於是一口咬在總統大人的腿上。這下可好,總統又有氣了……上麵的假設看似很具有戲劇性,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情常常發生。總統一家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可以用“情緒轉移定律”來解釋。

情緒轉移定律簡單來說就是:壞情緒如果沒有得到適當宣泄,就會轉移到其他人或事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遷怒”。最常見的就是總經理責備經理,經理遷怒副經理,副經理怒斥下屬。誠然,這種“遷怒”是人之常情,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情緒轉移”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