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長期壓抑負麵情緒會給身心帶來傷害,但是不當的宣泄會不會給那些承受我們壞情緒的人帶來更大傷害呢?更可怕的是,這種傷害很可能會產生你完全無法預期的連鎖反應,使一個人的壞心情變成一家人的壞心情,甚至可能繼續擴散到你完全無法想象的地步……事實上,壞情緒的轉移有兩種方式:一是當壞情緒來臨時,在與人交往時不分青紅皂白的一股腦宣泄出來,而忽略了這種發泄帶給周圍人的傷害以及對某些人的不公平待遇;另一種情況是在產生壞情緒的時候,主動去調節情緒。比如想些愉快的事情,或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來分散對壞心情的注意力,從而使情緒逐漸分散、淡化,直至消失。在這種情況下,負麵情緒不但真正得到轉移,而且在轉移過程中對自身及周圍有正麵的影響。
這兩種情況,前者可以概括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後者則可以理解為“化悲痛為力量”。比較而言,後者明顯更加積極。試想總統假如不把氣撒在無辜的夫人身上,而是去打個保齡球,或者網球,這樣既轉移了情緒又鍛煉了身體,不是更好?何況身體健康的總統總比打老婆的總統招人喜歡吧。畢竟,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使別人不開心也許是能讓自己有“解氣”的感覺,但絕對不會有“快樂”的感覺。而後者斬斷了負麵情緒傳遞的連鎖反應,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情緒調整行為,使人的負麵情緒產生“質”的轉變。
那麼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要如何來化解負麵情緒呢?
態度是良好開端。態度是個很玄妙的事情。雖然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選擇事情的發生,但是態度的改變會讓事情的發展產生很大的不同。
比如,最近感到工作壓力變大,如果將注意力集中在壓力大這件事上,會發現很多事越做越不順;如果問自己:最近是不是該為工作加點動力?將注意力專注在事情上,事後來看,好像很多事情比想象中順利很多,壓力似乎沒有之前預期的大。
宣泄,合適的才是適合的。切忌把不良情緒習慣性的咽在肚子裏。
下麵是一些宣泄的方式,可以用來參考:到野外或者不妨礙他人的地方盡情大喊、大笑;找朋友談心;用筆頭宣泄等。
要學會放下,集中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比如可以拿出紙筆,回憶開心的事情,讓自己沉浸在喜悅氛圍當中;選擇舒適的地方或者帶上耳機,播放可以讓自己愉悅的音樂,在輕鬆的旋律中讓神經放鬆下來;放下一直纏繞在腦中的事情,抱上籃球或者任何你喜歡的遊戲,投入一段時間;安排下作息時間,更加專注在工作或者學習當中。如果沒有完成的事情是導致你總不安、焦慮的原因,那就去積極完成它;躺在床上,深長的呼吸,讓自己慢慢進入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以令人神清氣爽。
下次,當心情變差時,試著給自己一個小小的改變,是否受益你自己就會知道了。
夢的解析:過度焦慮會夢到掉牙
在網上搜索“夢見掉牙”,會有一種解釋是“死老人”。當然這隻是迷信。夢見掉牙,還有很多種可能的推測。
從古至今,人們對夢的探索從未停止,厚厚一本《周公解夢》,夢中的山崩地裂到仙坐家中都一一賦予意義,列子解釋道:陰氣過剩則夢涉水而行,陽氣過剩則身經火焰之夢,心緒憂愁則在夢中飲酒,悲傷哭泣之後夢歌舞升平,夢是靈魂與形體相互感應而生之物;弗洛伊德寫《夢的解析》,試圖用潛意識理論來詮釋夢境;而研究睡眠的科學家則認為夢是睡眠中快速眼動運動中大腦將白天的各種信息進行歸檔整理時發生的回放。
其實,做夢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有人認為夢可以預見未來,有人認為夢是回憶過去,有人認為夢我們的身體對大腦發出信號,有人認為夢就是夢……我們隻要進入睡眠就會做夢。絕大部分夢在醒來之後就會忘記,但有部分夢會留下印象。
科學家將我們的睡眠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快速眼動睡眠,另一個是非快速眼動睡眠。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也被稱為深度睡眠。這一階段不但身體在休息,大腦也進入休息階段。所以這一時期做的夢不會留下記憶。快速眼動睡眠階段不同,夢可能在醒後仍然記得。
當我們進入睡眠,大腦並不會完全停止運動。白天的記憶與思考仍在進行。也就是說在快速眼動階段,如果我們的大腦正對白天進行回憶,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夢到白天的活動;如果大腦在對未來進行設想,則可能認為是在預示未來。但由於睡眠中,意識會以一種模糊形式出現,所以夢境並不會以完全寫實的形式反映我們的思想與生活。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對夢境進行解讀。
《莊子·齊物論》: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道家崇尚自然之境,莊子羨慕蝴蝶的自由自在,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能一世為蝶,一夢為蝶也算有所滿足吧。
正常的夢不會影響我們的健康,但是夢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噩夢)一般與精神因素有關。當感到虛弱、緊張、受到刺激等,人體內的五羥色胺分泌增加,晚上可能就會做相關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