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夢見掉牙來說,心理學家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來解釋:
1、回憶的夢。這類夢境隻是大腦在睡眠階段對白天記憶的歸檔。
可能你白天剛剛失去了一個項目的執行權,盡管一直以來你為此費勁了心力。掉牙象征你失去了決定權,隻好打落牙齒往肚裏吞。
2、反應內心的欲望或者恐懼的夢。也許病重的親人一天天的衰弱讓你很是焦慮。你害怕某天的失去。掉牙象征著骨肉可能分離。
3、反應身體狀況的夢。這類夢是身體向大腦發射的信號。一些生理變化由於發展較為緩慢,反應較為微弱,在白天的眾多信息刺激下不易為人察覺。但是在睡眠中大腦依然會有所反應。由於生理問題得不到改變,身體就會一直向大腦發射信號。所以這類夢境一般會反複出現。出現這樣的夢人們應該提起重視:掉牙可能意味著身體有潛在的牙病。
總體來講,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上的因素,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反映了我們內心的一種焦慮。焦慮讓夢魘纏繞。如果白天被它困擾、攪亂了正常的生活,試著去在現實中解決問題吧。問題解決了,它也就消失了。
《黑色的星期天》為什麼可以殺死人《黑色星期天》創作於1933年,當時被稱為“魔鬼的邀請書”。據官方調查,100人以上因聽了這首歌而自殺,因此它曾被禁13年。
為什麼這首歌有如此大的魔力?就好像神話中的潘多拉盒子——一打開,妖魔和災難便墜落人間。然而,潘多拉還有“希望”在,而《黑色星期天》卻使人邁向魔鬼的世界。在當時,這首悲傷離奇的曲子連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學家也無法作出圓滿的解釋。
後來,心理學家們試圖從作曲者的創作背景,結合自殺者的動機找出問題的所在——這首曲子創作於作曲者與親密女友感情破裂之後。藝術的創作是來源於生活經曆的,作品本身無形中融入了生活的 情感。在外界作用刺激下,一個人的內心通過媒介也能影響並感染別人,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產生相同或類似的情感反應,在心理學上就叫作情感共鳴。
譬如我們看電影、讀小說、看電視,都有過這樣的感覺,人雲亦雲,人哭我哭。常常想到一位畫畫的朋友,他的偶像是凡高,每當他讀《凡高傳》的時候,他就情緒低落,把自己關一起,能和他分享他感覺的就是那本他喜歡的書,書中的凡高。有時候我們置身於一種意境,也有著與我們融合,天地一物的感覺。
情感共鳴的作用既然如此強大,在心靈受挫時,又該如何處理呢?
自己的心靈敏感點,自己是最清楚的。如果對生活中自己的情緒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有些東西很容易觸動我們。也許會開心,也許哀傷。回憶並且留意會觸動心靈的這些事物的特征,特別是令自己受挫的事物。當再次遇到時,試著避開它。
養成正麵解決問題的習慣。問題不會自己消失。很多煩惱就是因為我們執著於問題本身。當我們將專注力放在解決本身上,就會發現問題在過程中已經不存在了。當造成我們受挫感的事情越來越少,而變成讓我們有成就感的事情時,心理的承受力同時也提升了。
多接觸美好的事物。聽一些令心靈放鬆愉悅的音樂,看幾場捧腹或溫馨的電影,去郊外享受自然的空氣……當負麵事物的因子在周圍變少時,美好的事物常會喚起美妙的感受,心靈則在愉悅中放鬆。身心醫學上講,心靈的愉悅會有助於促進健康生活。
找到支持的力量。這個力量可以是音樂、畫作,也可以是寵物,當然如果身邊有一個可以隨時給我們心靈打氣的人,這件事本身就是值得開心的事情。那份安慰比任何藥物都有效。
生活有起有落,從生到死的旅程有太多的風景去留戀。多貪戀一些樂事吧,讓心靈也多一份快樂!
情緒不及時宣泄你真的會崩潰
李姝在5·12地震中失去了雙親和丈夫,當她看著牆倒的那一刹那,天淪地陷,她被嚇呆了,清醒過來後下意識地跑到了屋外的空地上,被後來的救援人員發現後救出去了。當一切平息之後,李姝一直都是那樣的安靜,沒有哭過一聲,沒有悲哀過一次,像什麼都不曾發生過一樣。
別人都以為是她心理承受能力強,沒有被這樣的打擊打倒,但沒過多久,她就神經失常了,記不起任何人,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最後又被送進了醫院。心理醫生診斷說,是她當時未及時發泄出內心的悲傷,致使神經係統發生紊亂……“宣”為疏導,“泄”為放出,“宣泄”就是通過疏導把情感釋放出去。
不管是大的打擊,還是小的鬱悶,情感如若不能夠及時得到宣泄,心中就總感到堵悶。一時的克製可能會忽略它,但是長久下去,像李姝那樣就會引起心理大崩潰。
為什麼我們要經常把小情感也要通過合適的途徑宣泄出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