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時間和財力,就去旅遊吧,背上包,買上票,把自己放到青山綠水之中。沒有惱人的工作,沒有利益的糾葛,沒有複雜的人際,這裏隻有天、人、水。
總之,還有很多方式可以選擇來排遣和化解不良情緒,總有一款適合你!如果還是喜歡和朋友間的傾訴,那麼不妨拉上同樣憂愁的朋友一起聽個音樂、看場電影,讓壞情緒都見鬼去吧!
“酸葡萄”和“甜檸檬”心理
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饞嘴的狐狸來到葡萄樹下,看著滿樹的“紫寶石”直流口水。它跳啊跳啊,盡管一次比一次跳的高,但是怎奈葡萄樹太高了,無論它怎麼跳就是夠不到葡萄……最後,氣喘籲籲的狐狸看著散發香氣的葡萄,說:
“這葡萄一定是酸的!”看到這裏,你一定想起什麼了吧?
沒錯,心理學家們在研究時,發現很多時候人在生活中也會表現出和狐狸兄一樣的心理——因為得不到就貶低它。我們稱之為“酸葡萄心理”。就好像這隻狐狸:走開了,去尋找更好的食物。它的話暗示了自己,即使夠得到,那葡萄也是不能吃,所以它可以心安理得的走開。
事實上,“酸葡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痛苦時,常會表現出的一種防衛行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為了避免這些痛苦,我們的內心會自動調節來保持內心穩定,就如同被燙到會自然縮手來保護自己一樣,心理也有類似的調控機能。心理防衛機製是我們保持情緒的平穩和安寧,避免進一步受到外界傷害的“法寶”。這也是心理學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現之一。
但有時這種防衛機製也被稱為“自騙性防衛機製”,其中帶有自欺欺人的成分,含有一定的消極因素。與之相似的另一種典型表現就是“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身邊隻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
為了維護內心平衡,減輕失望和痛苦,就淡化原來目標,說服自己滿足現有狀況。這類表現同樣有一定的消極因素。在職場上常會看到這 樣的表現。如晉升失敗,常會這樣自我安慰:職位越高,責任越大,現在反而輕鬆等等說辭。
這方麵的代表其實不隻是那隻狐狸,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阿Q。
他用“精神勝利法”創造了世界上最“酸”的葡萄,和最“甜”的檸檬。最終這些葡萄和檸檬將他變的越來越不思進取、憤世妒俗,死前依然是個“孫子才畫的很圓呢”的“酸葡萄”。那麼“酸葡萄”與“甜檸檬”是不是就隻能給人帶來這種消極影響呢?
當然不是的。酸和甜的心理機製,盡管會帶有消極的因素在裏麵,但是它們畢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們內心世界的平衡。酸的心理可以讓我們在認識到外在環境的同時,懂得選擇適度的放棄;甜的心理可以讓我們在失望之後依然可以找到一點點的信心。
在我們睜眼看世界時,要靜下來觀觀內心世界。很多時候,我們失望、失敗、迷茫,是因為“隻緣身在此山中”。冷靜下來,拋開自欺欺人的外衣,問問自己:現在我還可以做些什麼。就算偶有幻想也無妨,畢竟我們不是聖人,每天都在忙碌和時間賽跑。犯錯、成功、失落、夢想……總會有些喘不過氣的時候,停下來,讓自己做個滿意的白日夢,可以給自己增加不少內心的力量。
吃不到的葡萄總是存在的,要是眼睛隻看著葡萄,吃不到嘴決不罷休,恐怕狐狸最後的下場就是餓死在葡萄樹下了。隻要運用得當,“合理化”機製也是有積極引導意義的,可以使人們在遭受挫折減輕壓力,迅速恢複信心。無論如何,人類正是因為有追求、有目標,才從猴子進化到如今的樣子。珍惜已有,勇敢追求,千萬不要讓自己栽種的“酸葡萄”和“甜檸檬”堵住前進的道路!
為什麼孤獨的人喜歡養貓?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艾伯特·史懷哲說,“逃離生命迷思的方法有兩種:音樂和貓。”貓不再是童話或電影中女巫身邊的陪襯品,不少年輕人都喜歡養隻貓來消遣寂寞。現在流行的“丁寵”家庭——把寵物當兒女的二人家庭,更是有不少人都把貓咪納入家庭新成員當中。貓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能讓這麼多人情有獨鍾、讓人寄托如此多的情感呢?
眾多的心理學家與醫生通過各種實驗證明:貓確實有吸引孤獨者的能力。事實上,不僅僅是貓,狗、鳥、馬,甚至金魚等動物真的會使與其親近的人在生理、心理上產生一係列變化。貓與孤獨者的關係,也大抵是貓能勾起我們的保護欲。貓對人類來說是處在弱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