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20幾歲一定要知道的10個日常行為心理常識(1)(1 / 3)

據一項網絡調查顯示:網民中30%的人經常隱身,60%的人時常隱身。在對“隱身的目的”回答中,“不願讓別人發現自己在線”占40%;“看看有誰在線”占17%;“習慣了”占20%。

8億QQ注冊用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普遍的“隱身”現象呢?

為什麼很多人上QQ卻喜歡隱身?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QQ隱身簡直成了慣例。點開好友列表,滿當當的一片灰白,亮起來的頭像也就那麼小貓兩三隻,而且有時還不知道是啥時候隨便加的陌生人。當突然想聯係誰了,一發“你好”、“在不?”,對方就蹦出個回複來……才知道原來對方也在隱身。

據一項網絡調查顯示:網民中30%的人經常隱身,60%的人時常隱身。在對“隱身的目的”回答中,“不願讓別人發現自己在線”占40%;“看看有誰在線”占17%;“習慣了”占20%。

8億QQ注冊用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普遍的“隱身”現象呢?

隱身一族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也許工作太忙,無暇應付QQ上隨時跳出來的閑侃;也許需要躲避某人,以避免尷尬;也許一旦上線,看見亮著頭像的朋友,總像完成必須的任務似的主動問候;也許隻是習慣性的看看群裏的留言和聊天話題;也許不喜歡說了兩句就沒話說的尷尬;當然也有可能是就喜歡這種“敵明我暗”的刺激感,自己躲在暗處看別人上線下線,突然襲擊給他(她)一個驚喜……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隱身是個人對於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的一種本能的把握。在人際交往中,人與人間需要有一定的空間距離。每個人的心理都有這樣的一把尺,去不斷衡量合適、舒服的交際尺度。這個尺度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會反映在身體的接觸距離上。這個空間距離具有一定的彈性,人們根據情感親密程度、情境、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情等因素的改變而在潛意識上調整著心中的尺度。每個人都需要在自我周圍劃定出一片可以自我掌控的空間,而當感到這個空間被觸犯後就會不舒服,失去安全感,甚至惱怒。

在網絡世界中,人們起初是在享受著身份的虛幻感帶給自己的新奇,可以創造一個新的身份去嚐試不同的生活。但是,今天的網絡世界已經越來越接近現實的生活,看看QQ的好友名單,很多是自己現實生活的朋友,我們沒有辦法像之前那樣“肆無忌憚”的暢所欲言。同時,在網絡的世界,因為時空的虛化,很難去感受到對方的空間距離,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觸犯到那個“自我空間”,從而令對方感到不舒服,產生誤解。人們在自我的空間裏會渴望感受到外界,但是同時又不願意開放自己。隱身也便顯出了它的優勢,可以讓我們免於不必要的打擾,同時又可以看到別人的一舉一動。對於這種為情感製造的“安全感”,也正是QQ可以帶給我們的便利。

隱身了,主動權就握在自己的手中。越來越多的“QQ隱身族”習慣於主動出擊,在自我空間中選擇想聊的人、想問的問題、想找的答案。他們長期的躲在灰白背後,隨時可能丟出一兩句,也可能數年不發一言。使用QQ隱身功能,就像賈平凹說的:人,穿了衣服就敢露著臉,不穿衣裳就一定捂著臉啦。這也是一藏一露的技巧。

QQ隱身是我們在虛擬的網絡交際世界晨越來越現實化的一種“折中式自我保護”。其實,QQ就如同我們現在的手機總保持在開機狀態一樣,僅是個方便的聯係工具。我們保留下需要的“數字”,在一些時間發送一些短信,在必要的時間打個電話……同時我們可以確定對方是否會有反饋,也不必擔心時間浪費在過量的寒暄和過分騷擾中了。

得不到的東西比擁有的更有吸引力——促銷的鞋子總是隻剩最後一雙

打折、特價、買一送一、送券……精明的商家總是在365天內變幻著魔術,將各種誘惑拋向消費者。促銷——就是商家百試不爽的法寶,即使是在經濟危機,我們每天在大喊省錢王道的今天。各種名目的促銷大法總是一次又一次將我們勾引到商場裏,不知不覺就荷包癟癟。

試想,剛好碰到一雙鞋子,穿在腳上又是那麼的天衣無縫,好像生來就是屬於自己的,而且……剛好又在打三折!雖然三折後的價錢還是讓自己心痛下半個月的夥食怎麼辦。這時,內心的拉鋸戰達到了白熱化,還是肚子要緊吧?可是現在的機會千載難求很難遇到呢。就在此時,店員發話了:“這鞋子就剩這最後一雙了。”立刻!天平歪了:開票,付錢。

為什麼這個“最後一雙”有這樣的魔力,讓世界上最愛舉棋不定的人也能變得當機立斷?其實這是商家玩的一個非常狡猾的心理遊戲,就是我們心理學中常說的“最後通牒心理”,即是說,對沒有明確指出要立刻完成的事情,人們會習慣性的將其順延,直到最後期限之前才集中完成。

事實上,“最後通牒心理”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學生的暑假作業,很多人都是要堆到最後一天才做完;漫畫家在截稿日前痛苦的熬夜趕稿;早上上班前無論如何也想多睡5分鍾,結果常常在最後一分鍾衝到打卡機前……我們需要“最後通牒”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在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著懶惰因子,有意無意的使我們不留心就開始變得拖遝起來。就拿購物來說,假如沒有“最後一雙”、“最後一天”、“最後一件”之類的東西做警告,我們會覺得貨源很充足,不必立刻買,可以仔細考慮考慮,或者和別的商家做個對比。在考慮很多情況後決心要買時才發現沒貨了。而在“最後通牒”的壓力之下,我們被迫迅速做決定,雖然這個決定不一定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