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麵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來,“最後通牒心理”能幫助我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但是它常常會帶來一些負麵的結果,比如因為趕工導致的敷衍了事、粗製濫造,就好比我們那些衝昏頭買回來卻在家中積灰的“促銷品”。
為避免讓“最後通牒”心理總使我們犯錯誤,就需要先分析我們為什麼會拖遝。心理學家認為,是恐懼導致人們在生活與工作中產生拖遝行為。恐懼的原因是多樣的,比如害怕結果無法盡如人意,所以遲遲不敢行動,或者是害怕做出使自己後悔的決定……這些恐懼有時候會被掩飾起來,就如同很多人認為在最後關頭的精神壓力下,反而會激發出人類潛能一樣,實際上這種想法可以說是自欺欺人。在這樣的壓力下,人們甚至難以達到平常水準。
為了化解拖遝的心理,我們一方麵要將恐懼的糖衣外殼剝離掉;另一方麵,從一開始就要做好規劃,為自己製定合理的時間表,分階段完成任務,將一張最後通牒,化為多張最後通牒,這樣壓力就會被平均分配,不至於讓自己在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我們再次置身在“最後一雙”的緊迫下時,想想家中堆積的衝昏了頭的促銷品。深吸口氣,問自己,這“鞋子”我真的需要嗎?千萬別被“最後”兩字迷惑了。雖然買不到可能會後悔,但是買了可能會更後悔啊!
為什麼沒有做賊也感覺心虛?
荊軻刺秦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荊軻的助手秦舞陽卻很少被人提起。雖然他也是“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的豪傑,但是卻被秦王的威儀嚇住,在下麵瑟瑟發抖,最終他在曆史上留下了一個膽小鬼的名聲。秦舞陽僅僅因為秦國朝堂巍峨就嚇得發抖恐怕不太可能,主要是他心中有“鬼”,畢竟刺殺一國之君而麵不改色實在很難做到,他的舉動最通俗的解釋就是——“做賊心虛”。
俗話說“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秦舞陽心虛是因為揣著刺殺秦王的念頭。可有人明明什麼壞事都沒做,也沒打算去做,竟然也“心虛”起來。怎麼會有這種“怪人”呢?
不過其實不做賊也心虛的“怪人”不在少數,比如:單位裏丟了什麼重要的東西,大家三個一夥五個一派的湊在一起議論紛紛的時候,某個平時就不怎麼起眼的人孤零零縮在一邊,不發言不說,臉上還帶著可疑的神色。很快,這奇怪的現象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難道是他偷的?平時裝的挺老實,居然幹這種事!得!這下成嫌疑犯了。
難道他真的偷了東西?九成九都不是,他隻是太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了。當出現東西丟失一類的事件,人們都會不自覺的懷疑周圍的人,大部分人不會受此影響,但有一些人,他們的內心非常敏感,平時就會不由自主的揣測他人的心思,所以他們立刻就能感覺到周圍環境的變化,他們不但會感覺到這樣的變化還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他們甚至會變得懷疑自己,即使明知自己沒偷東西,也會開始亂想:是不是我不小心動了東西,然後放在哪裏忘掉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這些人過度依賴順從周圍環境。
對他們來說,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認識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不重要的,他們把一切決定權都交給他人。他們在點菜的時候會在朋友點過之後要同樣的一份,在舉手表決的時候總要先看看大家的舉手情況再遲疑的抬起手,在別人批評一些不良現象的時候總覺得是在影射自己……他們時刻提心吊膽,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惹周圍的人不高興,而這樣疑神疑鬼的個性卻進一步讓自己無法融入身邊的圈子。對環境的過度順從對人們造成很大的影響,讓人難以正常工作與生活。
如果某一天我們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變成那個沒做賊也心虛的人,該怎麼辦呢?要改變這種性格,就要先認清造成這樣性格的原因。依賴環境就代表無法自主。而自主意識是和自信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改變盲目依賴環境的狀況就必須先建立自信心。
一般來說,沒有自信、缺乏自我等現象都與童年心理傷害有或多或少的關係。兒時犯錯時遭到咒罵,甚至毆打,很容易在內心留下印記。假如放著不管,自卑的情況是永遠無法改善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正麵麵對這些心理陰影,並一一駁斥它。試著用行動告訴周圍的人,也告訴自己,“我很細心,這讓我的工作做的更好”、“我很聰明”、“我 的閱讀麵很廣”、“我很會修理東西”……你會發現,自己以前從沒發現有這麼多的優點,而這些優點會讓自信的花開的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