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自信之後,就要給自己一些自主的機會。開始可能隻是決定些小事:自己點菜,自己挑選衣服……然後漸漸地大事也自己拿主意。
這樣那個隻會一味依賴環境的“膽小鬼”就會和你漸行漸遠。
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必然需要遵從社會準則。但這不代表我們要時時刻刻看他人的臉色行事,一味順從會迷失自我。讓我們把握順從的尺度,尊重他人的意見,同時也要給自己留下個性的空間。
禁止對方做一件事的最好辦法是讓他一直做,直到煩而自動放棄14歲的悠悠很喜歡看韓國電視劇。家人怕影響到學習,禁止她看電視,一看電視就對她嘮叨不停。可是,沉迷於此的悠悠總是可以找到各種理由看電視。家人看無法禁止,就幹脆把悠悠帶到電視機旁,讓她一直看下去,一連看了好幾個月,除此之外禁止她做其他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悠悠自己說,我看膩了,沒意思……為什麼會出現越禁止越瘋狂的現象呢?
心理學家發現,當外界刺激過多、過強、作用時間過長時,就會引起心理不耐煩或者反抗現象。這就是物極必反定律。在另一層麵上,此定律還給了我們新的提示:當想要禁止別人做什麼時,最好就是讓他一直做,直到煩而自動放棄。正如悠悠那樣,她心理得到滿足到因為接受韓劇時間過長而主動放棄了再看。
生活當中我們也可以找到物極必反定律的影子:比如那名片上的頭銜,一個是主事,兩個是幹事,三個是說事,數不清的是蒙人的;再看看那治病的藥,專治一種的是良藥,多病都治的是止疼藥,包治百病的是假藥;想想那琴弦,兩隻手指撥出個百鳥朝鳳,千萬隻手指撥弄就跑調了。
老子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則依”。其實這與心理學家所說的物極必反定律有異曲同工之妙。愛美之心人人有之,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美的限度”過了就會釀禍。拿開車來說, 怕衣服弄皺而不係安全帶、因為長發擋住視線看不到旁邊的車、穿高跟鞋開車……據統計,因穿高跟鞋不能將刹車踏板踩到底而造成追尾的現象非常普遍。也許這隻是幾秒的事情,但這幾秒鍾足夠撞上前麵的車了。
曾經有個大一的新生,突然生了怪病——見人就忍不住上前大吐一口口水。心理學家經過分析後,決定利用物極必反的方式對其進行“過度矯正法”,就是說,讓他想吐的時候找個合適的地方使勁吐,直到疲勞為止。在反複幾周的治療過後,這位新生症狀有了明顯改善,最終痊愈。這種怪病其實被稱為心理強迫症。物極必反的原理,就在於讓其反複去做,直到做得不想做了放棄,最終達到禁止的目的。
這在體育競技場上也可見一斑。當大家以為巴拉克是德國人的最後炮彈時,勒夫將施魏因斯泰勒拋了出來。解禁複出的“小豬”像被開了塞的香檳,激情噴湧,一個人就完成了對葡萄牙隊的毀滅性打擊。
按照心理學的觀點,正是主教練讓這位80後年輕人長久的坐冷板凳,積壓了過多的能量,最後終於找到了釋放的空間,才使得他有著如此驚人的表現。
既然很多事會越禁越瘋狂,而“物極必反”又有這麼大的威力,那麼我們該怎樣合理利用這一定律呢?
在管理方麵,不讓上網掛Q,不讓將私人電話,不讓嚼舌根……反而員工私下小動作增多。雖然規章製度雖然白紙黑字的印著,但該發生的還是不斷。這時不如就索性廣征明鑒,把問題的根源找到,多一些人性的彈性空間,反而會有不錯的效果。
在投資理財的時候,不要因為是牛市就樂觀過頭,想著狠撈幾把,牛市與熊市往往就在一夜之間驟變,不被貪婪蒙上雙眼,為自己設立止損止盈點,防止一腳踩空萬劫不複。
教育孩子時也不要總是死搬硬套,大量填鴨式的記憶,隻會讓學生產生心理抵觸,同時頭腦變得木訥,不善於思考。不如在有張有弛的知識節奏下,給孩子盡可能多的自由發揮空間。
物極必反妙處多多,以上隻是生活中可以利用的一小部分。相信隻要你善於發現、思考,在禁止別人做什麼事這方麵,物極必反肯定會幫你找到更多開啟魔力的鑰匙。
為何說曹操曹操就到?
“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是誰?”
“當然是曹操啦,因為‘說曹操,曹操到’嘛!”
這個腦筋急轉彎估計大家都聽過,雖然我們常把這種現象稱為“巧合”,但是細想下,我們會驚異的發現這些巧合發生的實在太頻繁,以至於讓人不得不相信冥冥中有種神奇的力量在促成我們“心想事成”。
這種力量的確存在,即是“吸引力法則”。物理學上是指同頻物體接觸會產生共振,性質相同物體則會相互吸引進而靠攏。當然這個相同性質指的不是磁力上的“同性相斥”,這裏的同性是說物體都帶導磁或者有類似的密度等,然而這種“吸引力”並不僅僅局限於物體學科,在心理學等社會科學中“吸引力法則”也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