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芬惠爾是著名的工程師,也是一個深知人際關係的聰明人。一次,他想換裝一個新式的指數表。但這個想法必須得到某部門負責人的認可,才能真正實行。為了說服這名負責人,他是這樣做的:
一天,他手裏拿著一些文件,在腋下挾著一個新式的指數表,去找負責人。在他向這名負責人談論文件中的相關事宜的時候,總會時不時地動一下自己的腋下。負責人隨後似乎注意到了他的舉動,但開始的時候並沒說什麼。他們繼續討論著關於這些文件中的事情,這時他又將腋窩下的指數表從左腋窩換到了右腋窩,並移動了好幾次。負責人終於忍不住了,便開口問道:“你拿著的是什麼?”“哦!隻是一個指數表。”萊芬惠爾漫不經心地說。
“讓我看一看吧!”負責人好奇地對他說。萊芬惠爾不緊不慢地接著說:“哦,不是多麼重要的東西,不用看了。”隨後,又補充道:“這是給別的部門用的。”“但是,我很想看一看。”對方答道。最後,對方不僅看了,而且還用了這個指數表。就這樣,萊芬惠爾成功地讓這個主要負責人在本部門換裝了這種新式的指數表。
從萊芬惠爾成功地駕馭他人這件事情上,我們不難發現,他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不是直接提出要求,而是懂得為自己的最終目的加一層“保護色”去誘導對方。而對方呢,又會在好奇心理的簇擁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主動要來看萊芬惠爾手上的指數表。
究竟萊芬惠爾施用了什麼樣的魔法,自己都沒提出要求,對方就乖乖地換指數表了呢?在此,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學中的“釣魚效應”,因為萊芬惠爾正是利用了“釣魚效應。”
那麼,什麼是釣魚效應呢?釣魚效應實際上屬於行為心理學範疇,主要強調的是:人們把一個人的特定的內心強烈需求所產生的相應行為,稱之為“釣魚效應”。對於它的來源,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解釋:漁夫在釣魚的時候,為了讓魚兒能夠上鉤,就在魚鉤上放上餌料。由於餌料是魚兒喜歡吃的,所以魚兒自然會自己上鉤,漁夫也便會釣到魚。
漁夫釣魚的解釋,隻是一個形象的說明。事實上,對於這種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時不時地用上點“加層保護色”的方法,在人際關係中也經常被人們運用。例如,在奧斯卡電影節上,以及一些演出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奧斯卡電影節上,我們經常會發現,那些大獎往往都是放到最後一個去揭曉;在演出中,那些大腕以及當紅的明星們往往都是放到後麵壓軸出場。
為什麼會這樣?那些舉辦方無疑是聰明的,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給整場演出加層“保護色”,讓大家在等待中,激起強烈的好奇心。要知道,他們都知道這些大腕們來了,也會演出,但就是不讓觀眾快速地看到,以便更好地激發大家的興趣,進而促使其看完整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