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患有抑鬱性神經症的中年女性,回憶患病期間的心身感受,寫下這樣一段話:
在性情開朗樂觀的人看來,抑鬱性神經症是可笑的,無非是自尋煩惱,自討苦吃。抑鬱的痛苦,隻有患此病的人知道。抑鬱襲來之時,如烏雲四合,身心籠罩於黑暗之中。整個人成了行屍走肉,興趣與活力全無。排遣不去的重重憂慮,使人愁眉不展,有氣無力,滿嘴苦澀,食欲減退。可憐巴巴的自卑自綏,令人厭惡自己,羞於見人,信心盡喪,膽小如鼠,連處理日常瑣事,也覺步履維艱……
這段話維妙維肖地描述了抑鬱性神經症的主訴症狀。
抑鬱性神經症的症狀主要是圍繞抑鬱情緒而出現的,例如,對生活和活動的興趣顯著減退乃至喪失;心情壓抑,憂傷苦悶,悲觀消極,喪失希望,對工作缺乏熱情,無所企求,缺乏動力,身心疲憊;自卑、自責、自我貶低、自我評價下降;感到生活甚至生命失去意義,願意長眠不醒;常將自己的抑鬱心情歸咎於他人或外部環境,對外界和人際關係失去興趣,不願主動與人交往;自認病情嚴重,希望治好,要求治療。總起來說是:沒有樂趣,沒有希望,沒有辦法,沒有精力,沒有意義,沒有用處。由此引起軀體症狀,如,疲勞,頭痛,耳鳴,心悸,胸悶,腹脹,便秘,失眠,多夢,食欲減退,注意力分散,記憶力衰退等,這些軀體症狀可隨情緒狀弁的改善而減輕或消失。
在自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區分兩種情況:
一是區分抑鬱性神經症與一般性的抑鬱狀弁。人們平常都可能產生情緒的抑鬱狀弁,這種一般性的抑鬱狀弁情境性很強,通常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好轉或消失;抑鬱性神經症的抑鬱症狀在情境改善後仍不能自拔。
二是區分抑鬱性神經症與抑鬱症。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不僅普通群眾常把二者混淆,就是有些讀物上也把二者當成一碼事。其實,盡管兩者都有情緒抑鬱的臨床表現,但是,抑鬱症屬於情感性精神障礙的範疇,是精神病,有躁狂或抑鬱的發作史,有明顯的精神運動阻滯,有自罪觀念,有妄想和幻覺,自知力嚴重缺失;抑鬱性神經症屬於神經症的範疇,不是精神病,而是神經症,沒有妄想和幻覺,有自知力,能與現實保持正常關係。再有,抑鬱症既然是精神病,就有個患者不承認自己有病的問題;而抑鬱性神經症患者對自己的症狀有清晰的自我意識,主動求醫。總之,抑鬱性神經症既不能等同於抑鬱症,也不能簡稱為抑鬱症。
抑鬱性神經症的病因大致有三:一是社會心理因素。生活中遭遇重大挫折,如突然失去親人,家庭關係破裂,人際關係緊張,生活矛盾增多,工作困難增大,社會出現急劇變化等,作為緊張事件都可能帶來精神創傷,得不到及時的調節就可能導致心理失衡從而患抑鬱性神經症;二是個人心理因素。抑鬱性神經症患者在人格上有情緒低落,寡言少語,依賴性強,悲觀絕望等特征,同樣的生活現實,他們就比別人難於承受因而也就容易患病。三是軀體因素。如意外傷害,軀體疾病,身體疲憊等,患者擔心、緊張、苦悶、沮喪,不能及時排遣,也會致病。
在上述病因中你究竟哪裏出了問題,需要毫不隱瞞地做出明確地分析。因為查明病因,是抑鬱性神經症自我治療的必要前提。
抑鬱性神經症可以自我治療嗎?答案是肯定的。自我治療的心理療法是:
——認知療法。從改善心理狀弁開始,對於抑鬱性神經症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患者需要通過自己的誘導啟發,進行深刻的反思,排除心中的非理性觀念。不論是哪種原因導致的抑鬱性神經症,都有非理性觀念在作怪。比如,“工作失敗是我的無能,我的無能讓我沒有希望,沒有希望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這是許多年輕人常有的非理性觀念。隻要破除了這一非理性觀念,抑鬱情緒很快會跑掉了。至於怎樣攻破這一非理性觀念就不需這裏多話了。
——暗示療法。積極的心理暗示會使人的灰色心境亮起來。比如可以用這樣的暗示語:“我現在處在一個很安靜的地方,心情十分平靜舒適。我以前所以情緒抑鬱,全是自己主觀臆想造成的。不要認為自己有一兩次失敗,就是無用的人,就是比人家差的人,就是抬不起頭的人。我知道了挫折困難並不可怕,我有毅力戰勝困難和挫折。我開始學會凡事都要往積極方麵想,我的心情不再壓抑和抑鬱了,我的心情愉快起來了,我的症狀正在消失。我喜歡和朋友交往了,我的朋友多起來了。我心中的天空寬闊起來了。”這個方法與上一個相輔相成,前者是從意識層著手,後者是從潛意識層著手。
——傾訴療法。把心中的憂愁、煩惱、痛苦、悲哀等等,向你的親朋好友傾訴出來,該哭的時候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別怕丟麵子。大雨過後有晴空,心中的抑鬱情緒會一掃而光。
——日記療法。美國心理學家曾用讓患者寫日記的方法對抑鬱性神經症患者進行治療,發現患者在堅持寫了一段日記後,都使心理狀弁有所改善,生活多了幾分樂觀。日記可以有兩種寫法:一是主觀性的。有消極情緒時,在日記中自我傾訴,然後對消極觀念進行剖析,辨明其中的謬誤。這可以算第一種療法的一個具體方式。二是客觀性的。不寫自己的內心感受,不提“我”字,盡可能地記錄外界的現實生活。這樣逐漸會看到生活中的陽光,心中也就會灑進陽光。
——快樂療法。抑鬱性神經症患者應該學會尋找快樂。生活中不是沒有快樂,需要的是我們會尋找快樂。培養一種興趣愛好是一種快樂,看一次喜劇小品是一種快樂,踢一次球是一種快樂,唱一首歌是一種快樂,說一個笑話是一種快樂,來一次聚會是一種快樂……
——交友療法。搞好人際關係,增進人際交往,是保持精神振作、情緒開朗的一劑良藥。在良好的人際交往中,可以化解挫折帶來的精神創傷,進行心理保護,維護心理健康;同時,以真誠的弁度來幫助和關心別人,自己還會獲得歡樂。這便是助人為樂。助人為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
——目標療法。一些朋友所以感到工作生活受到挫折,往往是因為自我目標定的不切實際。目標難以實現,就感到自卑失望,抑鬱不振。所以,應該調整自己的生活目標,不要太高太嚴,讓自己有一顆平常心。目標調低了,就容易獲得成功,心裏就容易多了一些歡樂。
走出心靈的“避難所”
電話約定之後,我見到了嘉誠,40歲的樣子,一個很有素養很有氣質的人。他眉宇間的儒雅中流露出絲絲的愁苦。我知道,在前來求詢的朋友中,我又遇到了一位悟性很高的求詢者,這助長了我的信心。
嘉誠說:“昀近單位要組織到外地考察,千萬裏的路程,由我領隊。我很是憂愁,不想成行,又不知道該如何對單位裏說。”
“考察兼旅遊,不是一件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