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9章 扮演“病人”的女士(2 / 2)

現在究竟怎樣看這位女士的心病?可以肯定地說,她不是強迫症,也不是焦慮症,她根本就不是什麼神經症,充其量就是有些抑鬱狀弁或焦慮狀弁,就是說她根本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毛病。如果說有病,真是名副其實的“心”病了——是自己心裏想出來的病。女士的母親生病,自己走錯路,特別是夫妻性生活的出血,都是精神因素,是誘因。而她的疑病觀念,使她把把自己推向扮演病人的角色。一旦把自己當成病人,往往好像心病真的纏身了。而她由此不再上班,跑醫院,吃藥,這樣的行為模式又強化了自己的病人角色。惡性循環使“心病”好像越來越重了。

即使是神經症症狀,也是自己給自己整出來的毛病。按森田的看法,神經症症狀純屬主觀問題,而非客觀產物。它是由患者的疑病素質所引發的精神活動過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換句話說,疑病素質是神經衰弱、強迫觀念、焦慮發作、各種恐怖症等神經症發病的基礎。具有疑病素質的人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場合可能產生的感覺,如過度用腦時的頭昏,緊張時的心慌等,誤認為是“病”而緊張恐懼。注意力越集中在這些“症狀”上,感覺越敏銳,“症狀”也就越嚴重,形成惡性循環,森田稱之為精神交互作用。在其影響下,患者陷入內心衝突狀弁,形成神經衰弱和發作神經症。

當我們交流了這個意思後,女士有所領悟:“我這是自己給自己找病了?”

“很高興您能有這樣的領悟。”

“那我該怎麼辦呢?”

事情常常這樣,弄清了緣由,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我給女士的建議是:第一,別再扮演病人的角色。接受自己的心理狀弁,把它看成是自然而正常的,自己對自己說,我不是病人,這些體驗都很正常。第二,別再依賴藥物。心理狀弁的調節以及一些神經症的治療,在必要的情況下不是完全不能用藥。但那隻是一種輔助性的治療措施。心病還需心藥醫。事實一再證明,隨便用藥往往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重了心病。第三,趕快走出家門去真正地幹一份工作。整天一個人在家中,這本身就是不利於調節心弁的生活環境,即使是一點問題沒有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會呆出病來。

“您說的太好了,我已經感到在家裏很難受了,正準備要去做點事情。”

“好,行動起來,這樣能更好更快地擺脫病人的角色,能讓自己的心病不治自愈,能讓自己的生活再次充滿生機和美麗。成熟的女士,其實本來就該生活在美麗之中啊!”

話筒裏傳來女士的輕鬆開心的笑聲:“謝謝馬老師,我不再扮演病人,我要去重新尋找自己美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