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3 / 3)

富弼是一位執著的和平使者,因為他的出使,一場迫在眉睫的戰爭被消弭於無形,“能使南北之民,數十年不見兵革”。他還是一位勇敢的鬥士,他的滔滔雄辯、機敏智慧征服了遼國,既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也保全了國家的領土。

遼國的經濟

契丹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從北魏時期開始,契丹族便在遼河上遊一帶活動,並於唐朝末年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公元907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為遼,統治著中國的北方地區。

遼國先與北宋交戰,訂立了“澶淵之盟”後,雙方維持了100多年的和平時期。遼末女真族起事,遼國迅速衰亡。

公元1125年,遼國被金國所滅,其餘部落則建立了西遼王國,共延續了93年。

遼代的經濟在發展的起始階段,由於急於向外擴張,采用的是掠奪式經濟,使遼國初期的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到了遼聖宗時期,遼國的經濟才有了比較快速的發展。在占領燕雲十六州後,對中原製度不斷進行效仿和吸收,使遼國的漢製也日益完備起來。

契丹的社會生產,基本以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的前後為分界線。此前主要從事遊牧活動,輔以狩獵,過著食獸肉、衣獸皮、車帳為家的遊牧生活。契丹國建立以後,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方麵均得到了較快發展,這也為契丹國的東征西討奠定了物質基礎。契丹國發展的200多年裏,農業和畜牧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其中,農業的重心在南部,畜牧業的重心在北部。耶律阿保機最終能夠統一契丹諸部以及建立契丹國,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這裏的農業生產為強有力的經濟後盾。

定州閱古堂

(宋)富弼

朔方之兵,勁於九土。尤勁而要,粵惟定武。兵勁在馭,用則羆虎。失馭而勁,驕不可舉。曰保曰貝,閉壁連阻。武爵新守,束手就虜。皇帝日噫,汝武曷取。有敝必革,以儒於撫。公來帥定,始以威怒。有兵悍橫,一用於斧,連營怛之,胸粟腰傴。既懼而教,如餔如乳。以剌以射,以鉦以鼓。無一不若,師師旅旅。列城自剌,靡不和附。陰沴為梗,降此大雨。大河破洩,在河之滸。民被黯墊,田入莽汙。流離蕩析,不得其所。公慼日籲,予敢寧處。迺大招來,迺大保聚,乃營帛粟,寒衣饑茹。民歸而安,水下孰禦。強弱死生,由公複慮。曰義曰仁,震肅春煦。合和蒸天,天順以序。公境獨稔,爰麥爰黍。公俗獨樂,夫耕婦杼。人雖曰康,公亦奚豫。謂此一方,民與兵具。務劇任重,稽古其裕。人皆謂公,與古為伍。公文化民,公武禦侮。何思古人,公不自許。遂擇奇匠,繪於堂宇。列其行事,指掌可數。前有古有,在我門戶。後有來者,依我牆堵。斯堂勿壞,有堂有故,堂之不存,來者曷睹。寵乎煥乎,千載是矩。

有膽有識的沈括

哨卡兵士聽說遼使已返回,大吃一驚,以不知情為由,關係重大,需要稟報皇上為名,沈括一行被迫滯留。

使團滯留雄州,沈括心急如焚、滿心憂慮。他一麵派人日日到邊境哨卡打探消息,一麵細心考察邊防,偵察遼方動靜。

此時,雄州城內人煙稀少,市井蕭條,反觀關外遼人境內,極目所至,戈矛如林,旌旗映日,馬隊過處,灰塵飛揚,經久不散,儼然一副臨戰的架式,氣焰囂張。

沈括內心難以平靜,深知此行凶多吉少。他在館舍寫了一道奏章,詳細記述邊境局勢,表明自己寧死不屈的決心,交雄州安撫副使轉遞朝廷。

20多天後,蕭禧返回遼國,宋使獲準入境。5月23日,沈括一行抵達永安山(今河北平泉南)。永安山是遼帝經常圍獵習武之地,這裏地勢寬廣,人煙稀少,哨卡林立,戒備森嚴。遼道宗選擇此地接待宋使可謂意味深長,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炫耀武力,以圖懾服宋使。

5月25日,遼道宗在永安山禮節性接見了宋朝使者。此後第四日,一場針鋒相對的激烈交涉在酒筵上正式展開。遼方名為宴請使團人員,實則大擺鴻門宴。

當時,宴會廳外戈舉矛張、士兵崗哨林立;宴會廳內,冠蓋雲集,咄咄逼人。內外戒備森嚴,危機四伏。沈括視如不見,淡定自如、昂然不屈、從容不迫地落座。

遼方派出了老謀深算的宰相楊遵勖作為談判代表,他雖不是蕭禧那樣的宗親、貴戚,卻是遼國掌實權的鐵腕人物。他對南朝的情況了若指掌,早在前次遣使赴宋時,就已經探明宋朝虛實,深知宋朝君臣無意作戰,一心求和,於是在他的精心策劃下,遼軍才發起前兩次重兵屯邊、蕭禧坐以待決的外交糾紛。不料半路殺出了個沈括,一張地圖就使蕭禧铩羽而歸。

當他從蕭禧處得知來龍去脈後,對沈括來訪引起了警覺,並苦思應對之策,企圖軟硬兼施,逼沈括就範。

待雙方坐定,楊遵勖首先發難,提出試探:“學士此番前來,是否認為河東地界事情已經結束了?”

沈括知道遼方不肯善罷甘休,想翻舊賬繼續糾纏,於是不容置疑地回答道:“河東地界的事情早已經了結,我來就是奉旨前來回謝的。”

楊遵勖的助手梁穎一聽急了,插話道:“隻是蔚、應兩州地界已經明確,但朔州地界還存在疑問,不能了結!”

沈括早已預見到遼方會提出這一問題。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此事雖非本職,不敢預聞。既是準奉而來,凡有所知,不敢不予答複。”

沈括這一番話,既表明自己不是談判地界的專使,使遼方趁機在談判桌上逼索土地的企圖撲了空,又義正詞嚴地申明宋朝將保留在地界問題揭露、批駁遼方無理要求的權力。

遼方見沈括願意談判,以為有機可乘,遂立刻提出了代州鴻和爾大山(即黃嵬山)一段以分水嶺為界的領土要求。這兩處地方,早在宋仁宗時已劃定屬於宋朝,並專門立石峰為標誌。遼方要求重新定界,無疑是再次明目張膽地提出了對鴻和爾大山的主權和天池歸屬的無理要求。

沈括深知這個實質性的問題涉及主權,絕對不能讓步。麵對遼方的咄咄逼人,他旁征博引,以事實說話,對遼使的無理要求進行了嚴正駁斥,並當場提出遼重熙十一年、宋慶曆二年(1042年)年間,遼宋共同商定以鴻和爾大山北山腳為界的事實,同時拿出遼順義軍承認以鴻和爾大山北山腳為界和天池屬於宋朝寧化軍的屢次往來公文作為佐證。

遼方自己的文件對此記載白紙黑字、事實確鑿,遼方自己打了自己嘴巴,一時語塞,難以反駁。

這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使遼人囂張的氣焰被打消了大半,但楊遵勖等人不甘心就此罷休,強詞抵賴,仗勢欺人,蠻不講理,頑固地要求以分水嶺為界。

對此,沈括斷然回絕,毫無回旋餘地。他明確表示:“談判必須以確實的文字為據。關於鴻和爾,文書中記載:‘大山腳下為界’,隻有這幾個字;天池,也隻有幾個字‘地理屬寧化軍’。此外,沒有什麼可以議論的了!”

楊遵勖冥思苦想,無話可駁,一時發窘,最後竟然惱羞成怒地以戰爭相威脅。他霸道地喝問:“貴國數十裏之地都不肯割讓,難道要輕易斷絕兩國和好嗎?”

沈括一聽,毫不畏懼,針鋒相對並表情堅毅、理直氣壯地回答:“師直為壯、曲為老,北朝棄先君之大信,竟敢貿然驅使百姓投入戰爭,宋朝隻有奉陪到底。”

武力威脅逼索不成,遼方無可奈何,雙方談判陷入僵局。為擺脫困境,遼方宣布談判暫停,擺出筵席款待來使。沈括首戰告捷。

又過兩日,遼國再次大擺筵席,款待來使。沈括再次率員“赴宴”,隻見遼方仍有千人環坐旁聽,但相比第一次的劍拔弩張,氣氛已經輕鬆了很多。這次談判,遼方改派押宴官耶律暈為主談判官。

宴會開始後,遼耶律暈舊話重提,提出遼方在天池牧馬之事,想以既成事實,挾逼沈括承認他們享有土地主權。耶律暈甚至通過翻譯提出了自己的可笑理由,他說:“天池向來有乙室王在那裏下帳,若是南朝土地,乙室王怎麼會在那裏呢?”

對此,沈括給予了義正詞嚴的駁斥。他指出:地界文字有明白無誤的記載,“遼方不應當過界下帳,而且有照據為憑,豈可不憑文字,隻據口說”。遼方敗下陣來。

見天池問題上索地無果,遼國使臣梁穎轉而又以鴻和爾界來糾纏。沈括見遼方人員總是兜著圈子老調重彈,便開懷暢飲,明確表示在土地問題上已經無話可談。

遼使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好一會兒,沈括這才慢悠悠地接上話題,對遼方在公文中故意漏了山腳的“腳”字,現在又在話題中處處設防,不敢說出一個“腳”字來的表現,再次嚴正申明:這一點,遼使致宋廷的信劄中早已承認,即使遼方現在不承認,對事實也沒有任何影響。

兩次交鋒,在沈括義正詞嚴的駁斥和大量的事實麵前,遼方已無力對陣,但仍不甘心就此認輸。在此後的四次談判中,遼方絞盡腦汁、勉強搬出一些理由和文件來進行辯駁,但這些理由都被沈括據理力爭並一一駁回。

前後六次會談,沈括始終以事實為依據,巧言機變、對答如流;麵對遼方的武力恐嚇和戰爭威脅,他也絲毫不懼,堅持鬥爭。每遇對方強詞奪理,他便吩咐隨員出示有關文件、照會作為佐證。至此,參加談判的遼方官員們理屈詞窮,無力再爭。

此後,在沈括的建議下,宋朝積極采取軍事防禦措施,與沈括在前方不屈不撓的抗辯鬥爭互相配合,遼方不得不放棄了索討土地的要求,也不敢貿然采取軍事行動。

沈括有膽有識,機智出色地完成了這次出使遼國的使命,駁斥了遼國的無理要求,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神宗為獎勵他的功績,升他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管理全國財政。

回國後,沈括把出使遼國的經曆和沿途考察的地理情況寫成了《入國別錄》一書,《續資治通鑒》保留有該書部分內容,為研究宋朝時宋遼兩國關係

和這場外交鬥爭留下了珍貴史料。

沈括晚年閑居鎮江夢溪園,並在此地終老。對沈括頗具傳奇性的一生,現存夢溪園室內的一副對聯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評價:“沈酣於東海西湖南川北國之遊夢裏溪山尤壯麗;括囊乎天象地質人文物理之學筆端談論自縱橫”,“數卷奇文物誌無心勻翠墨,一鉤初月南航北駕為蒼生”。

沈括不畏強權,力爭主權,捍衛領土的完整,他不僅是一個科學史上裏程碑式的人物,更是一個外交史上折衝樽俎的鬥士。

沈括治水

沈括是北宋著名科學家、水利專家和改革家。熙寧五年(1072年),他受命主持汴河的水利建設。為了治理汴河,沈括親自測量汴河下遊從開封到泗州淮河岸840餘裏的河段地勢。他采用“分層築堰法”,測得開封和泗州之間地勢高度相差19丈4尺8寸6分。

這種地形測量法是把汴渠分成幾段,然後分層築成台階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內,再逐級測量各段水麵,累計各段的差,其總和就是開封和泗州間的地勢高低的真實情況。

這種測量方法,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是創舉。僅僅用了四五年的時間,就取得引水淤田1.7萬多頃的顯著成績。

《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是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代表作,約成書於1086—1093年,是一本關於曆史、文藝、科學等集各種知識的筆記文學體的書,裏麵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該書因寫於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夢溪園而得名。

沈括是北宋杭州錢塘縣人,他所著的《夢溪筆談》被稱為“中國科技史上的裏程碑”和“中國科學史的坐標”。

南京鄉兵夾擊敵人獲勝,為收複建康立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