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白居易貶謫為江州司馬,江州是“蠻瘴之地”,司馬又是閑置之職,對這位充滿憂國憂民胸懷大誌的讀書人來說,這當然是失意非常了。白居易一邊聽著琵琶聲,一邊回憶自己的過往,不可能不感傷。
第二,“別有幽愁暗恨生”,在白居易聽來,琵琶女的演奏中暗含了一些深沉的憂愁和怨恨。
此時白居易已經了解到這位琵琶女原也是從長安流落至此,曾經在長安時,她跟穆、曹二位著名的琵琶師學習過,算是歌女中的佼佼者,但是如今年長色衰,委身商人,這中間的落差給她帶來的憂愁常人如何能體會得到。
白居易,曾經是翰林學士,曾經草擬詔書、參與國政,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年紀,可是一場場官場的爾虞我詐之後,如今,雪染雙鬢的他不過是貶謫在他鄉的落魄文人而已。他能夠聽懂琵琶女的琵琶聲中幽咽絮叨的愁思,因為那就是他自己的愁思啊。
所以,聽完了琵琶女自述身世,白居易深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貶謫以來,他也聽了不少雜亂、繁碎的“山歌村笛”,可是哪兒有琵琶女演奏的來自京城的音樂更讓他覺得親切和感動?
白居易很快就作了一首《琵琶行》,並邀請琵琶女為他演奏。這一彈不要緊,感動得船宴在座的所有人都掩麵哭泣。而白居易自認為流淚最多,連青衫都濕了一大片。
8
元和十三年(819年),白居易改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1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
這次回朝廷任職,白居易感覺很不爽,甚至比他在江州任司馬好不了多少,因為他已經厭煩了朝中朋黨傾軋,厭煩了爭權奪利。
於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下定決心到地方上做一點實事,於是請求外放,先後為杭州、蘇州刺史。
在杭州西湖的外湖和裏湖之間,有一條1千米的長堤,東起“斷橋殘雪”,經錦帶橋向西,止於“平湖秋月”,長堤兩岸垂柳碧桃,甚為可觀——這就是白居易詩中的“白沙堤”。現在,人們因為白居易的緣故已將其稱為“白堤”。
白居易於穆宗長慶二年(822年)秋至長慶四年(824年)夏一直待在風景如畫的杭州西湖湖畔做刺史。
當然,白居易到杭州來並不是來看美景美人的,而是“下恤民庶“來的。到任之後,白居易將西湖的治理提上日程,並與長慶四年(824年)三月完成了築提蓄水工程。
百姓們把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提稱為“白公堤”。如今,白公堤的舊址雖已不複存在,白沙堤卻有了“白堤”這個名字。
公務閑暇之餘,白居易喜歡在白沙堤散步。
在“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陽春三月,白居易緩步行走在白沙堤上,兩岸楊柳扶風,遠處亂花迷眼、淺草初生。這裏沒有喧囂沒有爭鬥,簡簡單單活著多好。
9
在地方上幹了幾年後,白居易又繼續得到朝廷重用,官兒越做越大,開始灑脫於美酒、美人、美景之間。
先說美酒。白居易自己釀酒、自己喝酒,嗜酒成性,他作詩說:“一酌發好客,再酌開愁眉;連延四五酌,酣暢入四肢。”(《效陶潛體詩》)
再說美人。白居易蓄養的最出名的美人恐怕要算樊素和小蠻。唐孟棨《本事詩·事感》中記載:“白尚書(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嚐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美景更不用說了,白居易在洛陽定居期間,洛陽城內外的寺廟、山丘、泉石他都一處不落地漫遊過。
然而,終於到了晚年,白居易已經無力繼續這種遲到的灑脫了。美景他已經欣賞不動,最後和美人也說了拜拜,他忍痛割愛,把心愛的歌舞姬統統打發回家。
最讓白居易放不下的要算是美酒。67歲時他寫了《醉吟先生傳》總結自己的一生,對於自己的仕途,他隻提了一句:“宦遊三十載”,對於美酒卻用去了絕大部分篇幅。
10
有人說唐詩有“一聖二仙”,“一聖”當然是“詩聖”杜甫,而“二仙”則指李白和白居易。
在我看來,白居易半生是“聖”,半生是“仙”。前半生像老杜一樣關心時事,憂國憂民,後半生主要是灑脫如“仙”,半醉半醒。
可是,不管是“聖”是“仙”,總逃不過“人生如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