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1 / 3)

憑著堅信的理念和夢想,在絕處尋找生機,而不是用死亡來拒絕麵對的難題。曾讀過一則非常有意思的寓言:

話說兩條歡天喜地的河,從山上的源頭出發,相約流向大海。它們各自分別經過了山林幽穀、翠綠草原,最後在隔著大海的一片荒漠前碰頭,相對歎息。

若不顧一切往前奔流,它們必會被幹涸的沙漠吸幹,化為烏有;要是停滯不前,就永遠也到達不了無邊無際的大海。雲朵聞聲而至,向它們提出了一個拯救它們的辦法。一條河絕望地認為雲朵的辦法行不通,執意不就範;另一條河則不肯就此放棄投奔大海的夢想,毅然化成了蒸氣,讓雲朵牽引著它飛越沙漠,終於隨著暴雨落在地上,還原成河水流到大海。

不相信奇跡的那條河,宿命地流向前方,給無情的沙漠吞噬了。

在麵對生活的困境時,我們都可以選擇當第二條河,憑著自己堅信的理念和夢想,在絕處中尋找生機,而不是用死亡來拒絕麵對難題。

訪問過一名乳癌病患者,她透露自己當初在被推入手術房的那一刻,不斷地和上帝“討價還價”,祈求上帝讓她多活10年,待她那兩個年幼的孩子年長一些,再來把她帶走。

在那一刻,孩子成了她活著的最大的意義。為了孩子,她積極樂觀地麵對病魔,一路走來已有12年,而上帝也未向她“討債”。她說。患病後認識的另一名女士就沒這麼幸運了。雖然病情相似,但她卻因丈夫離開,生活失去了重心,而自憐自艾,放棄與病魔搏鬥。麵對死神的挑戰,患病不到五個月的她選擇棄權,像極了沙漠中被索汲水分至死的第一條河。反觀前者,從最初難以接受地不斷質問:“為什麼是我?”到現階段有崮適豁達地麵對自己的病情,她顯然已飛越過生命中幹旱的沙漠,嚐到了生命泉源的甘甜。

是不是沒嚐過茶般的苦澀,就無法體會美酒的醉人?難道我們就非得經過挫折和生活的曆練,才能真正領悟出活著的意義?

我們周圍有很多看似平平無奇的人,背後其實都有著一個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待我們去觀察發掘,並引以為借鑒。

對朋友要豁達大度

佛界有一幅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幅名聯告訴我們,人就這麼一輩子,做人要豁達大度。

豁達大度說起來容易,實則做起來很難。它要求人們抑製個人的私欲,不為一己之利去爭、去鬥,也不能為了炫耀自己而貶低他人。

偏見往往會使一方傷害另一方,如果另一方耿耿於懷,那關係就無法融洽。反之,受損害的一方具有很大的度量,能從大局出發,這樣就會使原先持偏見者,在感情上受到震動,導致他轉變偏見,正確待人。

曆覽古今中外,大凡胸懷大誌,目光高遠的仁人誌士,無不大度為懷;反之,鼠肚雞腸、競小爭微、片言隻語也耿耿於懷的人,沒有一個成就了大事業,沒有一個是有出息的人。郭沫若是一個大度之人。他雖與魯迅之間“曾用筆墨相譏”,但他在魯迅逝世後,沒有趁“公已無言”時前來“鞭屍”,而是挺身站出來扞衛魯迅精神,同時對以前“偶爾鬧孩子氣和拌嘴”,還“深深地自責”。他曾經誠懇地表示:“魯迅先生生前罵了我一輩子,先生死後,我卻要恭維他一輩子。”其情多麼可敬,其辭多麼可感。

人們往往把寬廣的胸懷比作大海,能廣納百川之細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具有能屈能伸的韌性。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這就是說,相容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的成功的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阻力。

人往往能夠將別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因此嚴厲地指責別人。在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隨時體諒他人,在溫和且不傷害人的前提下,適宜地幫助別人。以嚴厲的態度對待別人,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反而無法達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的困擾,關鍵在於寬容他人。

做人不應用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權利,隻有做一個肯理解、容納他人的優點和缺點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而對人吹毛求疵,又批評又說教沒完沒了的人,不會有親密的朋友,人家對你隻有敬而遠之。

因此,人應當有廣闊的胸懷,宏大的氣度。大河裏生活的魚。不會因遇到一點風浪就驚慌失措;而小溪裏的魚就不同了,一感覺到有點異常動靜,立刻四處逃竄。人也是這樣的,胸懷狹窄的人沒有一點氣度,常常爭先恐後地與他人爭奪蠅頭小利,但這點小利到手後,卻又發現丟了大利,如同人們所說的,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胸襟坦蕩廣闊的人不是這樣,他們不為猶如芝麻般的小事而忙得團圓轉,他們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他們是做事穩重、態度從容不迫的人。

隻要有一種看透一切的胸懷,就能做到豁達大度。把一切都看作“沒什麼”才能從容自如;憂愁時,增添幾許歡樂;艱難時,頑強拚搏,得意時,言行如常;勝利時,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

隻有如此放得開的人,才可能是豁達大度的人。

大作家的寬容

人的一生經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突如其來的磨難和打擊,如果就此一蹶不振,自甘沉淪,結果隻能是更痛苦的毀滅。卡萊爾的成功。就在於他首先戰勝了自己。

托馬斯·卡萊爾是19世紀的英國作家,以《法國大革命史》和《英雄、英雄崇拜及曆史上的英雄人物》兩書而聞名於世。

《法國大革命史》第一卷即將付印之前,卡萊爾答應友人、經濟學家米爾的要求,把原稿先借給他看一看。接著,米爾又把它轉借給泰拉夫人閱讀。然而有一天,泰拉夫人不小心,把這部讀了一半的原稿放在房間的一角,自己出門去了。女仆進來打掃房間,把它當成了廢紙,扔進了暖爐裏生了火,珍貴的書稿頓時化成了灰燼。這怎麼辦呢?作者又沒有留下副本。米爾和泰拉夫人急得毫無辦法,最後隻得把情況如實告訴了卡萊爾。卡萊爾聽到這一消息,腦袋“嗡”地一聲,半天說不出話來。可對這無法挽回的損失他沒發一句怨言,隻是在心裏默默地安慰自己:“可憐的米爾,我必須不讓你知道這是了不得的事情。”

然後,卡萊爾為了排解自己內心的焦急和苦惱,盡量克製自己,先是靜靜地坐下來讀小說。據他自己說,他連續讀了幾個星期。繼而忍著難以承受的痛苦,決定重新開始撰寫。要想把頭腦裏的思想,已忘卻的史實等重新思考和回憶一遍,該是多麼艱難的事。可他最終戰勝了自己的痛苦並完成了這部曆史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