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事件具有新聞價值。比如說,當一位企業家發表一次公開演說時,他實際上就是在“製造新聞”。而且,如果他的頭腦足夠機靈,使自己的演說具有新聞價值,那麼,他就可以從這件事中獲得聲譽。
此外,還有一些可以主動參加的製造聲譽的活動。
例如,在美國的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學院完成一項有關青少年購買市場的研究項目時,從事這項工作的研究人員,就有責任把這個科研項目向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介紹,說明在調查中獲得的情況能引起普通電視觀眾的興趣。結果,他就可以在全國聯播的最佳電視時間內接受采訪。
麵對生病
一位公司職員,一天覺得自己好像生病了,就去圖書館借了本醫學手冊,看該怎樣治自己的病。當他讀完介紹癌症的內容時,方才明白,自己患癌症已經幾個月了。他被嚇住了,呆癡癡地坐了好幾分鍾。
後來,他想知道還患有什麼病,就依次讀完了整本醫學手冊,這下可明白了,除了膝蓋積水症外,自己什麼病都有!
他非常緊張,在屋子裏來回踱步。他認為:“醫學院的學生們,用不著去醫院實習了,我這個人就是一個各種病例都齊備的醫院,他們隻要對我進行診斷治療,然後就可以得到畢業證書了。”
他迫不及待地想弄清楚自己到底還能活多久!於是,就搞了一次自我診斷:先動手找脈搏,起初連脈搏也沒有了!後來才突然發現,一分鍾跳140次!接著,又去找自己的心髒,但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他感到萬分恐懼,最後他認為,心髒總會在它應在的地方,隻不過自己沒找到罷了……
他去圖書館時,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而當他走出圖書館時,卻被自己營造的“心理牢籠”所監禁,完全變成了一個全身都有病的老頭。
他決心去找醫生,一看到醫生,他就說:
“親愛的朋友!我不給你講我有哪些病,隻說一下沒有什麼病,我的命不會長了!我隻是沒有害膝蓋積水症。”
醫生給他作了診斷,坐在桌邊,在紙上寫了些什麼就遞給了他。他顧不上看處方,就塞進口袋,立刻去買藥。趕到藥店,他匆匆把處方遞給藥劑師,藥劑師看了一眼,就退給他說:
“這是藥店,不是食品店,也不是飯店。”
他很驚奇地瞅了藥劑師一眼,拿回處方一看,原來上麵寫的是:
煎牛排一份,啤酒一瓶,6小時一次。
10英裏路程,每天早上一次。
他照這樣做了,一直健康地活到今天。
這位職員幸虧治療及時,否則一定會被自己營造的“心理牢籠”所囚禁,最後非真得上病不可。
有一位科學家說,人的心靈和免疫力是相通的。這話我信。當你有了病時,你就對自己說:“我的免疫力能戰勝疾病!”“我的病很快就會好的。”這時你的潛意識就會命令自己體內的這個“特殊部隊”做好戰鬥準備,擔負起健康衛士的職責。有了這樣的思維,就能使你的疾病減輕一半。
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就是那些老以為自己身體有大毛病的人。他們總是擔心自己的機能失靈。每天早上醒來,就馬上自問:“我今天什麼地方不舒服?”
有個很有趣的心理現象。我們要是突然問自己:“我哪兒痛?”接著自己檢查,準能發現真有地方在痛。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疼痛,我們隻要不斷注意它,準可以把它弄成真病,很快就可能加重10倍。
為了避免對健康無謂操心,可請一位高明的醫生每年做一次徹底檢查——偶有疑慮,不妨檢查得更勤些。一經證實自己健康無病,就不必再多管它。
患情緒病最少的人常是那些整天忙碌的農婦,她們除了家務操勞之外,還要下田工作,身心忙碌,沒有餘暇去煩惱,因忙於照應別人,根本沒有空閑來想自己。
讓負重的自己活得更好
米蘭·昆德拉告訴人們:“一個人身上的擔子越重,就越能感受到生活的充實與快樂。”任何人注定都要承擔一部分責任,創造一部分價值,擔起生命的重量。事實證明,擔子越重,腳印越深;腳印越深,步子越穩。這樣,做起事情來才有質量,因為任何一個健康的人都大有潛力可挖。
慵懶的人無所事事。他們不願付出卻隻想得到回報,他們輕飄飄地走得一點痕跡都沒有。說得難聽一點兒,這樣的人有沒有對這個世界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特別是年輕八,經曆磨難能使自己獲得更多的經驗,使自己變得更加堅強。
當然,沒有人天生願意吃苦,而生命賊予人的是痛苦與幸福大體等值。“居安思危”,當你享受幸福的時候,或多或少應該考慮如何避免可能襲來的痛苦,這絕對不是杞入憂天,如果你是一個強者,就更應該感受到這一點。盡管人們崇拜你,但是,他們更願意打倒你。強大對自己是一種榮耀,對別人卻是一種威脅。所以,越是有成績的人,他們身上的擔子越重。
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應該時刻做好準備,不僅是準備摘取桂冠,更多的是琢磨怎麼來加重自己的負擔,這是一種積極的自覺。如果你的內功足夠好,背個幾百斤不成問題,當然,你可以用很多辦法來完成這種操作。比如說把擔子放在駱駝背上,你騎著駱駝往前走。置身高科技時代,還可以把理念嫁接在遠航器械上。隻要你把握好這個尺度,未必需要自己賣傻力氣。阿基米得說,我們隻要找到一個支點,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地球畢竟比擔子重多了。
生活是一個綜合的過程,誌向不可以太高,心態也不能過急,急了就可能忘記把重要的東西放在肩上。於是,很多事情就會變得殘缺。這種殘缺跟維納斯絕不一樣,它不美,這種殘缺的人被說成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他們今天可能是大老板,明天就成了倒黴蛋,就像熊瞎子掰苞米,掰得多走得也急,最後沒搞出什麼名堂,一個猴子隻摘了一隻,偷偷地在旁邊吃完了,還在一旁笑它。因此,凡事都應該講究個穩紮穩打。
在欲望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
現實的壓抑與欲望的膨脹就像懸在頭上的兩把利劍,無論你過分靠近哪一頭,都是危險的,你的身心會受到無情的傷害,隻有在兩者之間尋求到一個平衡點才是最佳的選擇。
從前,有一個農夫,他每天不辭辛勞地工作,但是他非常貧窮。
一天他來到一片離家很遠的樹林,碰到一位老婦人,那老婦人對他說:“我知道你每天很辛苦,但是得到的卻是微不足道的。我送你一枚魔法鑽戒,它能夠使你擁有財富。當你說出你想要得到什麼,同時轉動你手指上的戒指時,你將會立刻得到你所希望的東西。但是,這枚戒指隻能實現你的一個願望,所以你在說你的願望之前要仔細考慮清楚。”
驚愕的農夫接過戒指,激動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晚上,農夫路經一座大城市時,他遇到了一個商人,他拿出了魔法鑽戒,向商人講述了這段稀奇的經曆。商人邀請農夫晚上住在他家。
深夜,商人來到熟睡的農夫身邊,他小心翼翼地用一枚相同的戒指,換走了農夫手指上的魔法鑽戒。
農夫早上醒來,向商人道謝,卻發現商人被一堆金子壓死了。農夫在金子堆中找到了戒指。
農夫回到家,把魔法鑽戒的故事講給妻子聽。妻子按捺不住激動,對丈夫說:“試試看,讓它帶給我們大片的土地。”
“我們必須仔細對待我們的願望,不要忘記,這戒指隻能幫我們實現一個願望。”農夫解釋著,“最好讓我們再苦幹一年,我們將會擁有多頃良田。”從此,他們竭盡全力地工作,並且獲得了足夠的錢,買了他們所希望擁有的土地。
農夫的妻子想要一頭牛和一匹馬。農夫說:“親愛的,我們何不再繼續苦幹一年?”於是一年後,他們又買回了牛和馬。
“我們是最快樂的人。”農夫說,“不要再談什麼魔法鑽戒了,我們擁有年輕,擁有堅實的雙手。等到我們老的時候,我們再去想那戒指吧。”
四十年以後,農夫和他的妻子已經變老了,他們的頭發變得和雪一樣白,他們擁有了所希望獲得的一切,而那枚“魔法鑽戒”依舊完好地保存著。
應當學學農夫麵對現實的壓力和欲望的誘惑的冷靜態度。
誘惑麵前取舍決定命運。現代人誰不麵臨誘惑的考驗?退一步,適可而止,海闊天空;進一步,欲海深淵,萬劫不複。切不可用生命的代價去交換無邊無際的欲望之海。
有一雙非常漂亮、非常吸引人的紅色舞鞋,女孩子把它穿在腳上,跳起舞來都會感到更加輕盈、富有活力。因此姑娘們見了這雙紅舞鞋,眼光都發亮,興奮得喘不過氣來,準都想穿上這雙紅舞鞋翩翩起舞一番。可是姑娘們都隻是想想而已,沒有誰敢真的把它穿在腳上去跳舞。因為傳說中這雙紅舞鞋是一雙具有魔力的鞋,一旦穿上它跳起舞來就會永無休止地跳下去,直到耗盡舞者的全部精力為止。
有一個擅舞的、年輕可愛的姑娘實在抵擋不住這雙紅舞鞋的魅力,不聽家人的勸告,悄悄地穿上跳起舞來。果然,她的舞姿更加輕盈,她的激情更加奔放。姑娘感到有舞之不盡的熱情與活力。她穿著紅舞鞋跳過街頭巷尾,跳過田野鄉村。她跳得美麗動人,真是人見人愛,人見人羨。姑娘自己也感到極大的滿足和幸福,她不知疲倦地舞了又舞。
夜幕在不知不覺之中降臨了,觀看姑娘跳舞的人群也都回家休息了。姑娘也開始感到了倦意,她想停止跳舞,可是,她無法停下腳步,因為紅舞鞋還要跳下去。
狂風暴雨襲來,姑娘想停下來去躲風避雨,可是腳上的紅舞鞋仍然在快速地帶著她旋轉,姑娘隻得勉強在風雨中跳下去。
姑娘跳到了陌生的森林,她害怕起來,想回溫暖的家,可是紅舞鞋還在不知疲倦地帶著她往前跳,姑娘隻得在黑暗中一麵哭一麵繼續跳下去。
最後,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人們發現姑娘安靜地躺在一片青青的草地上,她的雙腳又紅又腫,姑娘累死了,她的旁邊散落著那雙永不知疲倦的紅舞鞋。
麵對誘惑保持理智,把握一個度,不要太過沉迷,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理智地說,人們絕不會以生命為代價去追求個人事業上的短暫成功。可是人們還是會被太多的不受理性控製的感情方麵的因素所左右。人生的道路上,像紅舞鞋和魔法鑽戒這樣的靂惑是要認真對待的。要麵對它而能夠做到心不為之所亂,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