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在取得之前先學會付出(3 / 3)

約翰遜在談話中暗示,他懷疑那位主管果真擁有那麼大的權力。主管聽了這話,感到自己的權力受到了威脅。那好,我就證明給你看!

生活在社會上的人們,處在各種複雜的矛盾關係中,一個人如何考慮問題完全由自己的是非判斷和習慣決定。隻要你事先了解了對人的情感習慣和是非標準,隻要你知道了對方在社會關係網絡中的哪一個點上,你就可以根據社會平均關係,或投其所好,或投其所惡,機動靈活地激發對方產生某種想法,然後促使他按照這種想法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決策。這種辦事方法就是世人常用的激將法。這種方法是雙向的,一是自己激別人,二是別人激自己,但不管是誰激誰,都會通過激勵而獲得某些改變。

快樂發自於內心世界

你快樂嗎?

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又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人生在世,誰都希望生活得快快樂樂。快樂的人生是一次成功的旅行。擁有快樂的心情會感到活著是美好的,但隻有理解了快樂的真諦,才可能擁有真正快樂的人生。快樂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是一種清澈美妙的內心感受。真正的快樂是生命本性的自然流露,來源於自己精神的內部,並不為外物所左右。

天上有一隻鳥在飛。一位拄鋤田頭的人歎氣道:它真苦,四處飛翔就為覓一口食。另一位倚窗懷春的少女也正好在看這隻鳥,她歎氣說:它真幸福,有一雙美麗的翅膀。麵對同一種境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見解。滿懷希望,你就會有一種振奮的感覺;失意悲觀,你就會有一種痛苦或失落的感歎。當自己人生理想不能實現,或者見解、行為不為世人所理解時,就會迷惘、失意。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情緒,會使人對境況產生相同的或近似的聯想、類比。

有一位小學教師對她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心理實驗。

她對學生們說:“最近的科學報告已證實,在學習上,藍色眼睛的孩子比棕色眼睛的孩子更聰明,學習成績更好。”她將學生分成“藍眼睛組”和“棕眼睛組”。

大約一周左右,“棕眼睛組”的能力水平明顯下降,而“藍眼睛組”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然後她對全班宣布,是她弄錯了,藍眼睛和淺色眼睛的孩子才是“弱者”,而棕色或深色眼睛的孩子才是“強者”。很快“棕色眼睛”的學生能力提高了,而“藍色眼睛”的學生能力下降了。

我們的命運,全部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狀態。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每天所想的那些——他不能夠是別的樣子!”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馬爾卡斯·阿流士,把這個道理總結成一句話——生活是由思想塑造的。思想本身,以及怎樣運用思想,能把地獄造成天堂,也能把天堂變成地獄。

不錯,假如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事情,我們就能快樂;假如我們想的都是悲哀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哀;假如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假如我們想的是不好的念頭,恐怕就很難保持內心的寧靜平和了;假如我們想的全是失敗,我們就會屢遭敗績;假如我們老認為自己是個可憐蟲,大家就會對我們敬而遠之。諾曼·文森·皮爾說:“你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樣,而你卻是你所想的。”

一個人因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比不上因他對發生事情所擁有的偏見來得深。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麼惟一能找到快樂的方法,就是振奮精神,使行動和言詞好像已經感覺到快樂的樣子。

65.快樂人生靠自己

不論外在環境是否狂風暴雨,隻要心中有陽光,人生永遠充滿希望。當消極心情出現時,要讓自己的心情轉換成積極心態;當憂鬱心情出現時,要立即想辦法將自己的心情調適到開朗的狀態。

有一個女孩子,她生性樂觀積極,也很懂得過日子,更知道要如何排解自己的不快。

清晨醒來,她會對鏡中的自己大聲說:“今天是個好日子。”即使昨天的壞情緒尚未恢複,她還是會大聲地說。

然後刷著牙,想著刷牙是一件多麼令人愉快的事,牙齒將變得潔白幹淨,不會受到蛀蟲的侵襲,口氣清新。

洗臉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因為清水的濕潤,會使臉上的皮膚感到無比的舒暢。這都使她的腦細胞感到無比快樂。

她把細胞快樂論告訴人們,如果我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很快樂,我們自身當然也會非常地快樂。因為人的身體是由60~70兆個細胞組合而成的,所以讓所有細胞和睦相處,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樁大事。

在我們的細胞之中,有的會若無其事地看著我們痛苦,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和這些細胞和睦相處的緣故吧。

女孩的細胞快樂論正是告訴人們必須從內心深處去愛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不停地與它們對話,讓這些原本就健康、活躍的細胞更新蘇醒,並發揮正常的功能。

雖然有人覺得這種與細胞對話的方式有些可笑,不過既然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就值得試試。漸漸地,你的生活模式就會發生改變。

每天清晨起床,對鏡中的自己說:“今天將是美好的一天。”

總是保持著笑容,變得比以前開朗,不再把事情看得太嚴重,反正天塌下來還有別人頂著,無論何時、何地,總是積極地挑戰明天。開始懂得與大家和睦相處,而不是明爭暗鬥,從心底去愛人,而不是做做表麵工夫……

不要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不要將工作、賺錢的行為視作生活的全部,而是要把它當做遊戲般去處理。

當消極心情出現時,要讓自己的心情轉換成積極心態;當憂鬱心情出現時,要立即想辦法將自己的心情調適到開朗的狀態。

當身體有苦痛時,除了休息及看醫生外,還要時常與自己的細胞對話:“我們必須聯合起來共同擺脫生理困境。”自己一定要具備比以往更堅強的意誌力,並試圖回想讓心情愉快的往事。

麵對各種競爭與挑戰,都要先深深吸一口氣,然後做好積極應付的準備。

要知道,人不可能在一時之間就改掉長久的惡習,不過,隻要有進步就可以了。而每天不間斷地跟自己的細胞對話,會使我們更加認識內在的自己。

小柯曾因為房屋貸款之事而將自己搞得焦頭爛額,每月的高額貸款壓得他整天悶悶不樂,身體也愈來愈糟。可自從開始與自己的細胞對話後,他認識到借貸已是事實,不可能憑空消失,也不可能因自己的煩惱就立即減少數額。悶悶不樂不過是自尋煩惱,就算當時決定買房子是錯誤的,現在煩惱也為時晚矣。與其煩惱不堪,不如輕鬆生活,努力工作,早目把貸款還完。

人生隻有一次,無可取代,為什麼要因身外之物而煩惱,無辜損傷了自己的細胞。

不論外在環境是否狂風暴雨,隻要心中有陽光,人生永遠充滿希望。

幸福和快樂就在心中

幸福快樂的秘密在每個人的心中,每個人都具備使自己幸福快樂的資源,隻是許多人沒有把這些“幸福快樂的資源”運用得好而已。

傳說在天堂上的某一天,上帝和天使們召開了一個頭腦風暴會議。上帝說:“我要人類在付出一番努力之後才能找到幸福快樂,我們把人生幸福快樂的秘密藏在什麼地方比較好呢?”

有一位天使說:“把它藏在高山上,這樣人類肯定很難發現,非得付出很多努力不可。”

上帝聽了搖搖頭。

另一位天使說:“把它藏在大海深處,人們一定發現不了。”

上帝聽了還是搖搖頭。

又有一位天使說:“我看哪,還是把幸福快樂的秘密藏在人類的心中比較好,因為人們總是向外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快樂,而從來沒有人會想到在自己身上去挖掘這幸福快樂的秘密。”

上帝對這個答案非常滿意。

從此,這幸福快樂的秘密就藏在了每個人的心中。

心理學家指出,每個人都具備使自己幸福快樂的資源,像謙虛、合作精神、積極的態度,還有愛心。這些特質幾乎在每個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隻是許多人沒有把這些“幸福快樂的資源”運用得好而已。

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改變思想去改變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我們每天遇到的事物,都包含成功快樂的因素,取舍全由個人決定。因為所有事情和經驗裏麵,正麵和負麵的意義同時存在,把事情和經驗轉為絆腳石或者是踏腳石,由你自己決定。

幸福快樂的人所擁有的思想和行為能力,都是經過一個過程培養出來的。在開始的時候,他們與其他人所具備的條件是一樣的。

情緒、壓力或困擾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人、事、物,而是自自己內心的信念和價值觀產生出來的。有能力給自己製造出困擾的人,當然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擾。

相信自己有能力或凡事都有可能,是對自己幸福快樂最有效的保證。

每天都樂趣無窮

你知道快樂是你給自己的一種饋贈——不僅在聖誕節期間才給。而是每年的365天中的每一天都能給予。

再向你提一個建議:不要為你的享樂而設定先決條件。

不要說:“等我賺到一萬美元,我才可以好好享樂。”

不要說:“等我上了那架飛往巴黎、羅馬、維也納的飛機,我就高興了。”

不要說:“等我到了65歲退休時,我就能躺在安樂椅上享受目光浴……”

享樂不應該有“假如”等等限定條件。

每天的一個基本目標是:你覺得你有權自娛,不論你是一位百萬富翁或是一個一文不值的流浪漢。

一個自我意象脆弱的百萬富翁可能會對自己說:“如果有人把我的所有積蓄奪去,那就沒有人會理我了。”

一個自我意象堅強的人可以對自己說:“如果債主非得逼我和他捉迷藏不可,那我就借這機會好好活動活動。”

不要欺騙你自己。隻要你真想去享受生活的樂趣,你就會發現生活的樂趣,隻有你能與你的快樂相處。

因為我知道,不能與快樂相處的人實在太多了。這些人獲得一次大的成就後,不但不能輕鬆愉快,卻變得更加焦慮起來。在他們的心中,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緊盯著他們——疾病、訴訟、意外、稅務乃至親戚等等。這些人根本不肯放鬆心情——除非再一次嚐到了他們一直期待的滋味——失敗。

你要追求快樂,不要追求痛苦。你要對快樂的美德表示敬意,你要認為自己是有權享受快樂的人。

你可以在下述小事中找到樂趣:美味可口的食物,熱情真誠的友情,溫暖宜人的陽光,鼓勵的微笑。通曉人情世故的莎士比亞在《奧賽羅》一劇中寫道:“歡悅和行動,使時光短暫。”

不論長或短,你要使你的時光充滿愉快的歡笑。歡愉不是人生的一部分,說這句話的人非常可笑,因為他這樣無知。但你要寬恕他們,因為他們不如你明智通達,而你知道快樂是真實的。

你知道快樂是你給自己的一種饋贈——不僅在聖誕節期間才給。而是每年的365天中的每一天都能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