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愛自己才能愛別人(2 / 3)

麗作為你,也應學謙虛些,不要太過於高傲,要隨時考慮別人的意見,不要做得太固執,應該讓人們都覺得你是一個可以談話的人,這樣傲才合乎情理,是很懂得道理的人。

談話的目的是在於知道一下別人對某一件事情的意見和對社會世事的看法,以便增加雙方的了解,增進朋友之間的友誼。使大家都對生活感到興趣,使大家的感情都得到安慰。如果發現與對方的意見、看法不一致,也能從中得到啟發和學習,對方也會感到刺激和滿足。如果聽見別人的意見和看法同你一樣時,你要立刻表示讚同,不要遲疑。不要認為這樣做是為了討好對方,也不要認為這是隨聲附和,因此就不吱聲了。假如不吱聲,反而使人覺得你與對方的意見相反,或者是沒有主見。

要樂於接受別人的忠告

桃花源似的平靜無波的生活是人人所向往的,然而人世間果真有這種生活存在嗎?這隻不過是大詩人陶淵明的一種理想和追求罷了,沒有人願意自尋煩惱。但是在人生中,總是蘊藏著或多或少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必須正視它,尋求解決之道,如此,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或在待人處世方麵,總難免有一時疏忽或是不曾發覺的死角。若在此時,有人提醒我們的缺點,我們應衷心感激不已。所謂朋友之道,貴在勸導忠告。“忠告如雪,下得越靜越長留心田,也越深入心田”(瑞士、希爾泰《書簡一友情》)。忠告是別人送給你最珍貴的禮物。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人受諫,則聖;木受繩,則直;金受礪,則利。(孔子語)然而現代社會,能夠直言不諱地指責他人缺點者已日漸減少。無論是你的上級、長輩或同事,大都不願意冒著使別人惱恨的危險去忠告別人,而都抱著獨善其身的態度漠視一切,追究其原因,如果人人皆能誠懇、虛心地接受別人的忠告,而且人人都期待他人的忠靠,則這種現象又如何會出現呢?平心而論,真正能夠苦口婆心地勸告我們,指責我們的人是誰呢?不外是父母、師長、兄弟、妻子、朋友或子女等。他們的目的無非是希望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更圓滿,在事業上更成功。但是,忠言逆耳,大多數人對於忠告總是有一種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原有的密切關係破裂,在某種程度上說,忠告確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如在這種情況下仍有不顧後果提出忠告者,一定是對我們懷有深厚感情之人。一個從來不曾受到他人忠告的人,看似完美無缺,實際上可說他是一個毫無良好人際關係的真正孤獨者。

由此看來,受到忠告正說明你周圍有人在關心你。“不聞不論,則智不宏;不聽至言,則心不固。”(漢·荀悅《申鑒》)但是,若接受忠告時的態度不夠坦然,則將會使你的朋友棄你而去。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忠告者也能從你的態度中得知你是否是一個坦誠的人,或是個驕傲自大的人,或冥頑不靈的人,進而影響對你整個人格的評價。一個謙虛上進,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是個能夠接受任何善意建議的人。如此,即使是與你隻有點頭之交的人,也將樂於對你提出忠告。

具體而論,接受別人的忠告,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要“照單全收”

忠言必須“照單全收”,不管正確與否,事後再慎加選擇,切莫拒絕,更不能當場輕下諾言。很多人受到忠告,隻有這樣才能從中得到裨益。

(二)誠懇的道歉

“啊!是我疏忽了,十分抱歉,今後一定改進。”“對不起,這是我的錯,請你原諒。”如能誠心地道歉,對方一定能原諒。

(三)不逃避責任

別人忠告你時,如果你“但是”、“不過”、“因為”等如此一味地辯解,或急欲掩飾過錯、保護自己,隻有使你的過失更加嚴重,使存在的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因而無法尋找正確的解決之道。

(四)不強詞奪理

有些人在犯錯誤之後,受到長輩的指責,非但不思改悔,反而理直氣壯地陳述自己的不正確的理由,說什麼:“你也曾年輕過呀!難道你年輕時就那麼十全十美從沒犯過錯誤嗎?”如此的態度將使長輩甩袖而去,再也不管你的事了,這對自己有害無益,而且將會阻礙你人格的發展。

(五)不自我寬恕

許多人遭到失敗時,總是替自己找許多理由和借口來寬恕自己,或認為自己能力不是不高,而是時運不濟等等。如持這種態度,則最終仍將無法克服自己的缺點,而使自己更顯孤獨,對於別人的忠告不要漠然置之,必須表現出樂於坦誠接受的態度。

(六)對事不對人

對於別人的忠告,應仔細反省其所指責的事物,而絕不應該耿耿於懷。敞開胸懷接受批評,徹底反省、思過、改進,接受忠告並善加活用,使他人的忠告成為自我成長的原動力,這才是一個正常人應持的正確的處世態度。

像容忍自己一樣容忍他人

很奇怪,我們對自己的過錯的審視,往往不如看待別人所犯的過錯那麼嚴重。正如德國人肯比斯所言:“我們很少用同樣的天平去衡量鄰居。”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對導致過錯的背景了解得很清楚,以至於我們對於別人的過錯不能原諒,對於自己的過錯就比較容易原諒,從而使我們常把注意力集中於別人的過錯上。即使我們有時不得不正視自己的過錯,也總覺得它們是可以寬恕的。這是因為,無論我們自己是好是壞,我們隻能容忍自己。

可是輪到我們評斷他人時,就完全不同了。我們會用另外一副眼光去品評他們,往往使旁人體無完膚,一點也不留情麵。且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假使我們發現旁人說謊,我們的譴責是何等嚴酷啊,可是,我們有哪一個人能說自己從沒說過一次謊?也許還不止100次呢!

人性中摻雜著偉大與渺小,善與惡,崇高與卑微。我們彼此都差不多。也許有些人性格較強,機會較多,因此可以更自由他表現天性,但在骨子裏,我們的人性是相同的。就以我自己來說,我決不會比大多數人更好或更壞。假使要我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舉動,以及腦海中的每一意念都記錄下來,世人一定會驚訝我已成為墮落敗壞的魔鬼了。明白以上的道理,會使我們容忍他人,如同容忍自己一樣。

既然,責己不必太嚴,對於他人的過錯,即使是名聞天下的賢達,也不能過於苛求。

仔細諦聽他人的心聲

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大講堂,走廊裏到處是人們在交頭接耳地低語,大廳裏傳出的是聽了某種議論後的一片反響聲。到處是喧嘩,震耳欲聾。這是一個鬧哄哄的,到處在傳布消息,到處在談論是非的世界,哭喊聲,驚叫聲,一片亂糟糟。我們所談論的,不一定比古代人更聰明,可是大家喜歡高談闊論,以致我們的耳朵已不勝負擔。

在這樣一個喧嘩的世界,如何才能靜下來,好好諦聽,這幾乎成了生活的秘訣。所有知識、藝術、發明、宗教,都是諦聽宇宙聲音的結果。自然界有一種很怪的態度,它把神秘隱藏起來,以刺激我們的好奇心。

大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天在做試驗時,聽到一個不尋常的、細微的聲音,於是停下了手頭正在從事的研究,並啟發他潛心研究、發明了留聲機。英國科學家赫胥黎說:

一個科學家一定要坐下來,在事實麵前很機靈地去發掘,忘記自己,虛懷若穀地諦聽,這是科學家應有的態度。

我們的靈性之所以會陷於混亂和貧乏,主要原因是我們說話太多,聽得太少。

一切真正的領袖人物都是寧靜而堅強的。他們懂得如何諦聽,如何等待。他們不聽旁人所說的,而是觀察他所想的。說的和想的往往是兩回事。他們聽那些站在肥皂箱上的演說家或政客大聲發表言論,看他們究竟說些什麼,他們也研究詩人心目中對未來的看法。

我們需要工作的人,也需要能諦聽真理的人。假使我們想把大眾從陋巷中拯救出來,同時使人們不再進入陋巷,這項工作就更難做到了。實在地說,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看,無論是家庭、社會、國家,都是如此紛擾,如此複雜,所以我們需要仔細諦聽別人的心聲。然後加以研究。

有許多婚姻,如果能彼此諦聽對方的看法和想法,確確實實地了解對方,如同了解自己,則根本不至於破裂。假使常常沉默,諦聽。即使免不了要頂撞一下,也會被一聲輕輕的“噓”聲止住,這時表麵的汙水便會滑過去,隻剩下心底深處,情愛的潛流,慢慢地流著。

與人方便是給自己方便

在中國的處世哲學中,最講究方圓之術。其中的“圓”是指做人要圓融、圓通一些,要想在複雜的人情關係中,取得順暢生活的通行證,打圓場、下台階是方圓之術的常用手法。

如果不幸落入社交僵局之中,就要通權達變,打破冷場堅冰。

要是別人出乖露醜了,就主動打打圓場;有人陷入窘境,主動解圍。給他找個台階讓他下得了台。

與人產生不快時,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讓對方少丟些麵子,保持體麵,從而把事情擺平,甚至變壞事為好事。隻有懂得“打圓場,下台階,留麵子”,你才能成為受歡迎的人。

誰都不願把自己的錯處或隱私在公眾麵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會感到難堪或惱怒,這是人之常情。在社交場合,每個人都格外注意自己社交形象的塑造,都會比平時表現出更為強烈的自尊心和虛榮心。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常常會因一個人使他下不了台而產生比平時更為強烈的反感,甚至結下終生的怨恨。

同樣,也會因你為他提供了台階,使他保住了麵子、維護了自尊心,而對你更為感激。產生更強烈的好感。這些對於今後的交往,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打圓場,下台階,留麵子”的作用往往有兩種。一是要盡量保守秘密,掩蓋其醜處;二是要在醜事曝光後,使其產生的不良後果變得小一些。因此,在交際中,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一般應盡量避免觸及對方所避諱的敏感區,避免使對方當眾出醜下不了台。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自己的難言之隱誰也不想示人,以免落下笑柄。所以“打圓場,下台階,留麵子”就成了為人處世的必修課。

在社交中,有人或出於習慣愛撒些小謊,或不想丟麵子沒說真話,甚至出於難言之隱不能講真話。一般說來,我們都應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能當麵拆穿。還有就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誰都可能不小心弄出點小失誤,比如念了錯別字,講了外行話,記錯了對方的姓名職務,禮節有些失當,等等。出現這類情況時,隻要是無關大局,就不必對此大肆張揚,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來已被忽視了的小過失,一下子變得顯眼起來,更不應抱著譏諷的態度,以為“這回可抓住笑柄啦”,來個小題大做,拿人家的失誤在眾人麵前取樂,這樣做不利於你自己的社交形象,容易使別人覺得你為人刻薄,在今後的交往中對你敬而遠之,產生戒心。

小處馬虎一點,樂意給人台階,讓對方能下來台,不單單是個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個人的修養與容人的氣度。凡事總愛冒壞水,見別人陷入尷尬便幸災樂禍,就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

莫因醜小而不遮,貼金撲粉人人樂為;可令人不恥之事,相信沒有人願意讓人傳揚。別人出醜時,更不可幸災樂禍之心溢於言表,否則會結下仇家,並為眾人所不齒。如能主動為別人打圓場、下台階、留麵子,就能順水推舟地落下人情。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委婉地暗示對方已知道他的錯處或隱私,以造成一種對他的壓力。但這隻是視情況而定,不可過分,點到而已,否則會弄巧成拙。

處理與朋友間的麻煩

朋友之間也難免少不了一些“麻煩”,如爭吵,別扭,意見不合,經濟上的糾紛等等。這些“麻煩”可大可小,說它“大”,是因為處理不好,就會造成友情斷絕,甚至反目成仇;說它“小”,是因為處理得及時妥善,就會盡釋前嫌,和好如初。

應記住,朋友之間有“麻煩”是正常的,及時妥善處理才是最重要的。

(一)與朋友發生爭論時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求同存異”,“求同”以在爭論中提高;“存異”以使不同的觀點存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爭論問題就是這樣。當時法國科學家比·特雷莫寫了一本書,馬克思認為“很好”。恩格斯卻認為“沒有任何價值”,兩人的意見得不到統一。通過反複的、尖銳而又友好的爭論,馬克思終於接受了恩格斯的看法;而對另外一些問題,則持保留態度。這樣求同存異,通過爭論使各自的意見都向真理前進了一步。

正確的方式是不要正麵衝突,使爭論以緩和方式進行,正麵衝突容易讓雙方都下不來台,會由爭論變為爭吵,甚至升級為打罵也是有可能的。

最好的辦法是避免在朋友問出現爭論,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持這樣一個標準:原則問題可以爭論,細枝末節的東西大可不必爭個“你死我活”。這樣,在你和朋友間出現爭論的機會就少得多。

(二)與朋友發生歧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