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怎樣減輕心理壓力(1 / 3)

心理壓力即精神壓力,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所體驗。心理壓力可來自於各個方麵,總的來說有社會、生活和競爭三個壓力源。如家庭生活的負擔,學習的繁重,人際關係的緊張等等。

總之,不論年長、年少,或多或少都有這種壓力感。雖然這是一種自然形態,但是,久而久之日積月累,往往會造成某種障礙或生理機能失調,看上去也類似於病態。因此減輕自己的精神壓力是必要的。

為了減輕精神壓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一)正確認識壓力

人生活在社會中,有點壓力是正常的,比如一個習慣於緊張工作的人,一旦退休會感到非常不適,覺得無聊,甚至苦惱。長期的養尊處優,沒有壓力感的人實際上很難經受環境的考驗,會加速肌體的衰退。因此對來自正常的壓力並不需要全麵排除,但是,應當有個尺度,太大的壓力,太重的心理負擔當然要想辦法減輕了。

(二)主動疏散壓力

當感到壓力太大時,應當學會主動疏導發泄,把自己的體驗講給親人、同學、朋友,讓鬱悶釋放出來,這樣就會覺得有所安慰。

(三)調整轉移壓力

參加文娛或體育活動,提高自己的興趣,調整自己的情緒,以豁達的心情麵對現實,樂而忘憂。

(四)重新評價壓力

這是指對自己或客觀事物而言,當需求與可能之間發生矛盾時,必然要有所取舍。若事與願違就要進行重新評價,不能期望太高,更不能盲目追求,急躁從事。在受到困擾時可暫時避開,在心平氣和時再思考,不要鑽牛角尖。

(五)增強信心

為此,應當加強意誌和魄力的訓練,培養自己不畏強手,敢於拚搏的精神。

除此以外,還應當注意生活節奏的調節,注意休息,提高工作效率。這樣,精神壓力就會減輕了。

怎樣矯治挫折心理

當人受到心理挫折後,每個人的情緒是不同的。適應能力強的人,能夠用理智控製自己;而適應能力弱的人,卻會出現一些煩燥情緒,例如過度抑鬱、自暴自棄、自欺欺人甚至憤怒、攻擊等。因此,當人受到挫折後,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自我心理矯治。

(一)升華法

人遭到挫折後,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轉移到有益的活動中去,從而將不良情緒導向比較高的層次,使之更符合社會和時代的要求。例如,當你戀愛失敗後,可以把全部精力轉移到工作或科研上。不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這就是一種升華,是最為積極的自我矯治方法。

(二)宣泄法

當你受到挫折後,不要把由此產生的惡劣情緒壓在自己心底,應采取合理的方式,將這種不良情緒發泄出來。心中有了煩惱,可以向至親好友傾訴;與人鬧了矛盾,要尋找適宜渠道解開疙瘩,消除誤會;工作遇到了困難,應多向同事或領導請教;遭遇挫折後,也可以用積極參加業餘體育文娛活動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緒。總之,有了挫折和心理不平衡,要及時加以宣泄,而不能憋在心裏。

(三)補償法

當你用某種方法做某一件事受挫時,可以通過別的途徑來達到目標,或用不同的目標來代替原有的目標,以其他能獲得的成功來代替挫折,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例如,高考一旦落榜,不必為此情緒抑鬱,可以采取自學達到預定目標,也可以通過參加工作實踐,做出成績,加以補償。

(四)期望法

培養坦率地正視現實、麵對現實的態度,把挫折當作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學會集中注意力於今天和明天而不是昨天。麵對挫折,要抬起頭來,自我勉勵和慰藉:“這一切都會過去,今後會好起來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靈魂”等。向往美好的未來,是受挫折者最好的自我心理矯治方法。

(五)知足法

人的需要是多方麵的,但是,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容易出現挫折的情緒狀態。因此,要培養坦率地正視現實的態度,個人的需要和願望應切合實際,合情合理。對物質的要求要恰如其分,對難以得到的東西不要奢望,對已得到的東西,要感到滿足。選擇正當的滿足需要的方式,把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實際可能,製訂自己的欲望要求,這樣才能少受挫折。古人說:“知足常樂”,這是麵對挫折時不可忘記的格言。

(六)文飾法

也稱合理化,即當個人動機衝突或遭受失敗挫折時,為維護個人自尊,應為自己進行辯解與開脫,以維持心理平衡。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說葡萄是酸的,不值得去吃,就是文飾的典型例子。

(七)幻想法

當無力實現自己的理想時,用幻想與憧憬來滿足自己的願望,解除心理危機,減輕心理負擔,調整不良情緒。

(八)“自戕法”

即當遭遇挫折、情緒不佳時,為換取心理平衡,可以在發怒時咬咬自己的手指頭,或者在不愉快時喝點酒麻醉一下自己,都可以暫時緩解自己的情緒。不過,這是一種消極的應付措施,也有一定的副作用,盡量少用或不用。

(九)“迷信法”

即當自己的目標難以達到或遭遇不幸時,可以把原因統統歸結為“上帝”或“神靈”的意誌,從而達到內心的平衡和輕鬆。

(十)克己利他法

即當自己遭遇挫折後,可以暫時放棄自己的目標,克製自己的欲求,轉而去熱心幫助他人。在幫助他人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從而獲得心理的滿足,調整自己的情緒。

怎樣克服惰性心理

惰性,是一種動機欠缺狀態,是一個人安於現狀、不想改變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消極心理傾向。在當代青少年中,積極進取、蓬勃向上是主流,但也不乏為惰性所困者。

(一)在歸因問題上要有正確認識

歸因,這一心理學術語,特指一個人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的原因進行推論的過程。

在人的歸因過程中,常會出現“歸因偏見”,例如,把主觀努力不夠造成的挫折、失敗,歸之於“運氣不好”、“環境不適合”,就是一種“歸因偏見”。人的惰性心理的產生,往往與歸因偏見有關。當人的歸因偏見占據因果知覺的主導地位時,其認知判斷就會失去客觀真實性,從而對人的行為造成誤導。因此,要告別惰性心理,在歸因過程中努力排除歸因偏見。特別是在成功時,不要把原因歸於自己,在失敗時不要把原因歸於他人或處境,這樣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不給惰性心理以可乘之機。

(二)掌握確立目標的“逼近”策略

人的行為目標有大有小、有遠有近,其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動機、引導行動。在確立目標時,“步步逼近”的操作性最能調動人的現實積極性。如果一個人的行為目標定得太空、太大、太遠,超出一個人的能力,又為實際情況所不允許。那麼,這種目標的確立就會走向反麵,為惰性心理的擴張提供條件。

(三)加強意誌力的鍛煉

克服惰性心理最困難、也是最應注意的問題就是要加強意誌力的培養和鍛煉。惰性心理這一“動機意誌圈缺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生活條件的優越性,家長的溺愛,教育及其他社會領域對青年心理素質的培養重視不夠,導致了惰性心理的蔓延。堅持體育鍛煉,投身公益活動,勇敢地參與競爭,不懈地迎接挑戰,這些既是鍛煉意誌力的途徑,也是戰勝惰性心理的良藥。

怎樣克服羞怯心理

人們總以為害羞是青年人的生理或心理特點,其實,成年人中也存在著害羞的心理。心理學家對1萬名青年人的抽樣調查表明。約有40%的人不同程度存在著害羞表現。而對1.6萬名成年人的調查得出,羞怯人數占48%,並且男性與女性的害羞人數基本持平。

現代社會,人們的交往越來越多,羞怯心理的存在,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一個人與社會、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因此,羞怯,實際上是一種心理障礙,它會對一個人的事業和發展起到一定的消極、阻礙作用,是應該加以克服的。

那麼,怎樣克服羞怯心理呢?心理學家建議如下:

(一)樹立自信

在社會交往中,不要總是否定自己,拿別人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比,讓自卑心理左右自己。要相信自己,遇事多采取主動態度。當你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時,你可能感到羞怯。這時,應想到羞怯並不等於失敗,勝利者比失敗者所多的往往是一份勇氣。當自己大膽嚐試著與人交往時,會感到現實要比想像的簡單、容易得多。

(二)學會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

要訓練自己與不同性格、不同氣質、不同年齡的人打交道的膽量與能力。遇到聚會、聯誼時,要善於尋找時機與周圍的人攀談,關鍵時刻要勇於表現自己。主持會議、晚會、演講會等,讓那些不了解你甚至小看你的人刮目相看。

(三)做有心人

當你記下你的害怕與擔心時,你會覺得這些害怕和擔心不可思議,而且完全沒有必要。但這卻是極有效的自我心理治療方法。

怎樣克服多疑心理

疑心,是人人都有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克服多疑心理的方法主要是: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加強心理鍛煉,學點心理衛生知識,克服主觀固執的弱點,多聽取別人的意見。

當碰到或聽到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和風言風語時,態度一定要冷靜,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認真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去對待和了解事情的緣由,避免偏聽偏信和先人為主。

生活要安排得豐富多彩,與同誌搞好團結,不去計較別人的一言一行,遇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盡量采取息事寧人的諒解態度。

若是疑心到了無中生有、捕風捉影、疑神疑鬼的地步,那就是一種病態了。例如:毫無根據、捕風捉影地懷疑愛人有外遇,並暗中對其跟蹤盯梢;或懷疑別人企圖謀害自己,但又拿不出確鑿的證據,等等。這就屬於病理現象了,醫學上稱為“偏執狀態”,這是由於大腦功能暫時紊亂所引起的一種思維邏輯障礙。對於這種人,必須盡早動員他去精神病門診檢查、治療。

怎樣培養競爭心理

(一)要認真培養自己的競爭意識

現代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各種各樣的機會像飄在空中的蒲公英種子,要想抓得住它就要靠競爭。隻有具備了競爭心理,才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最佳機會。從一般意義上說,機會是均等的。但機會隻偏愛具有競爭心理的人,有了競爭心理,就可以說具備了迎接機會的條件。競爭是商品社會的必然現象。當我們渴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美好,渴望著擁有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渴望著享受最先進、最科學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幸福時,我們就必須有競爭的心理準備。

(二)要克服嫉妒心理

克服嫉妒心理,就是要樹立起“拚搏”的觀念。通過“拚搏”把自己變得比別人更強、更高、更好。要把機會看作是一個開放的環境,而不是封閉的泥潭。如果不能克服嫉妒心理,嫉妒就會扼殺別人尤其是自己的創造力,型成惡性循環。因此,必須克服嫉妒心理。

(三)要有“努力達到最佳”的精神

不少人的毛病就在於一方麵嫉妒比自己強的人,另一方麵又崇拜勝利者、強者、偉人。對成功的羨慕,不應該轉化成“高山仰止”,使自己“認命”而裹足不前。應該相信自己能夠在可能的範圍內達到最佳,從而努力拚搏到最佳。如果一個人無所求了,一切都滿足了,那當然就不需要為使自己達到“最佳”而奮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