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如何進行高考成功後的心理調適(1 / 3)

每年的八月底,經過一個多月的焦心等待,高考錄取工作終於塵埃落定,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麵就開始上演了。有的人發揮超常,直升重點;有的人發揮正常,如願以償;有的人發揮失常,與大學失之交臂……但是這一切好也罷,壞也罷,都是無法更改的事實了。我們惟一能做的便是從心理上正視這個現實,接納這個現實。

無論成敗,接納現實都意味著重新審視自我。對於成功者,要知道自己雖然考上了大學,前麵的路依然很長,別以為大學裏隻有風花雪月,浪漫無邊,其實考上大學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你所麵臨的,將是一片新天地,既有機遇,更有挑戰。要注意千萬別成為“龜兔賽跑”中那隻驕傲的兔子。

正因為如此,高考成功者需要在對高中生活、高考成績進行全麵分析的基礎上,從以下三個方麵重新認識和評價自我:

(一)智力因素

首先要明確,高考成績好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的智商水平一定就高。但是從高中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乃至高考試卷的得失中卻可以發現知識結構和智力特點的優勢和缺陷。隻有充分地了解自己,或者揚長避短或者取長補短,在未來的大學生活中你才能有備而來,從而掌握勝利的先機。

(二)非智力因素

所謂非智力因素,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情商”,它代表了智商之外的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了情感、性格、理想、意誌等。有人說“IQ(智商)使你錄用,EQ(情商)使你升遷”,這句話用在升學上,就是提醒我們,如果僅僅是智商高,雖然也有可能考上大學,但最終會因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欠缺而難有大的作為。高考中你或許由於太緊張而將熟背的內容忘記,或許由於粗心大意而丟了不該丟的分——這些,都反映了你非智力因素中的不足。因此了解自己的非智力因素,有意識地去發展它,完善它,是極為重要的。

(三)體力因素

在經受了長達數月的緊張複習和高考考驗之後,你有沒有大病一場?你有沒有幾乎堅持不下來?麵對大學的挑戰,你的身體準備好了嗎?

是的,高考的確是對我們整體素質的一次全麵考察,她應該成為我們一份彌足珍貴的財富,善待這份財富,你才會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穩健。

如何進行高考失敗後的心理調節

高考好比一場體育比賽。既然有贏家,自然也會有輸家。當失敗降臨到你的頭上,你會怎麼樣?是重新振作起來,繼續人生的拚搏;還是悲天憫人,從此一蹶不振?前一種選擇會使你成為生活的強者,而後一種選擇則會使你真正垮掉。

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文學家蒲鬆齡和劇作家曹禺等曾考試落第,榜上無名,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沒落而是更加頑強地自學。如果他們也像我們中的有些人那樣自暴自棄,我們今天怎能看到《本草綱目》、《聊齋誌異》和《雷雨》呢?

因此當你因高考失敗而受挫時,千萬別鑽牛角尖,而應重新審視自己,調整心態去麵對現實。

(一)懷著必勝的信念,憧憬來年的成功

上大學的確很重要,但暫時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卻不該阻礙你要求上進的心。與人的一生相比,這種暫時的失利實在是不足掛齒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太陽落下了,你還有月亮,因此你一定不要絕望,一定不要因一次的失敗而全盤否定自己,隻要你不被前進途中的每一個障礙所粉碎。你就有希望在將來的某一天粉碎它。

你還要在心裏給自己鼓勁:我一定要上大學。我一定能上大學。有人曾問一位短跑世界冠軍是如何多次獲得世界第一的,他說:“我每天都在腦海裏映出我得第一名時的情景,這給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這個例子告訴你一顆必勝的心是多麼重要。

(二)反省自已,從失敗中汲取有益的養分

也許你確有實力,隻是由於一些偶然因素導致落榜,比如身體欠佳,比如過於緊張,比如填報誌願不慎,你就可以選擇複讀,針對自己的體力,心理素質等采取加強措施,以望在來年一舉輝煌。

也許你的失利確是由於學習基礎不好,又一貫不努力,那你絕不可以找一些偶然因素為自己辯護,或者痛下工夫,打牢基礎以圖來年,或者先參加社會實踐,然後通過自學考試完成高等學業,不管怎麼樣,隻要不輕言放棄。我們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走出一條適合於自己的路來。

(三)將抱怨變成行動

有些人失敗後總是責怪外界環境的不利,比如老師的教學質量,自己身體不適等等,他們給自己找借口是為了推卸責任,以表明自己無力改變世界隻好聽天由命,放棄努力。事實上,隻抱怨毫無用處,隻有行動了結果才會變得完全兩樣,因此,馬上就開始製訂新的生活學習計劃,或者參加補習班,明年再考,或是邊工作邊學習,用這些積極的行動來取代你的消極想法,來獲取真正的成功。

(四)找到自己的長處並發揚光大

拿出一張紙來,先盡可能寫出自己的全部缺點,再盡可能列出自己的全部優點。對缺點再一一列出解決的辦法,對優點則進一步想想如何發揚光大。做做這樣的練習無疑是有很大好處的,首先我們增強了信心,“原來我並不是一無所是,無藥可救”,其次我們加深了對自己的了解。對於那些使我們引以為豪的長處,無論如何我們都該保持下去,並做得更好。這樣客觀理智的分析會使你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真實情況,從而在接下來的努力中更有方向。

心理學家萊維特說過:“挫折是一種感覺,不是客觀存在,因為麵臨同樣的考驗,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做出不同的反應。”所以,你應該選擇樂觀的生活態度,積極的行為方式,在挫折中學會達觀、靈活、自信和鍥而不舍,要記住,“條條道路通羅馬。”

什麼是工作中的心理保健

我們許多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被花在工作上,這個時間之和遠遠超過了我們休閑或與家人共享天倫的時間。現代社會中的人簡直是在不顧一切地工作,理由首先是我們得活著,其次是要活得好些,再好些。但是來自工作的巨大壓力卻往往破壞了我們的健康。

因此,工作是為了什麼,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是給你帶來快樂和健康,還是產生壓力、疲倦、煩亂和抑鬱。當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被問及什麼是健康生活的關鍵時,他回答“愛與工作”。這就是說,要想活得健康快樂,我們必須在努力謀生和通過愛使生活富有意義之間達到一種平衡。

當工作成為你惟一的生活目標時,你就離沒有目的的生活不遠了。如果你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工作,你的工作就永遠沒有盡頭。如果工作時間擠占了你與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時間,你就會孤獨——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孤獨。如果連親人都成為你工作的負擔和阻礙,你的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任何意義。

我們經常過度地將工作看做一種實現自我的手段,而不是一種通過自我實現與他人、與這個世界和睦相處的生活方式。是的,工作是為了活著,但活著又豈能隻是為了工作?隻有讓工作成為我們構築豐富而有意義的人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與生活的其他方麵和諧平衡時,工作才是有意義的,你的生活也才能快樂。

與他人一起工作是最快樂的工作方式。高責任感低能力往往對健康造成很大威脅,減少這種威脅的惟一有效途徑就是從集體中汲取力量,而不是一個人獨立支撐。事實上,無論承認與否,我們永遠不可能單獨工作,現代人的工作方式,已越來越趨向於分工協作。在工作中你所扮演的角色,隻是人生大戲中的一小部分,你一定要弄明白,工作是我們大家的。

有智者說:“如果你總是處於一種過熱狀態,你遲早要被燒盡。如果你將愛、關心、公平和對土地的愛作為工作的目的和準則,你就不會變得過熱,因為來自土地的自然呼吸能夠使你冷卻下來。”因此不要隻關心工作本身,還要留意你是否真的盡力了。如果你已努力過,就不要過於苛責,如果你對工作過於苛刻,工作也會對你十分苛刻。因此,要平和,不要過於拚命,要用心去感受上班途中的鳥語花香、藍天白雲,以及有趣的人和事,而不是一味地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