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你勇敢發言的方法:
作好充分的準備。對於在公開場合的發言等活動,如果你對自己沒有足夠的把握,不要把工夫都用來緊張啦,最好提前作好準備,這樣在麵對大家時,你的心裏會更有底氣。當你的發言成功過幾次以後,你就會對自己更有信心了,這樣在以後的活動中你會做得一次比一次好,慢慢培養自己,直到即興發言也能夠應對如流。
說話時坦然一些。不要總是擔心自己會講不下去,會有停頓。即使出現臉紅,也不要試圖用什麼動作去掩飾它,這往往會增加你的緊張、不安的心理。
正確估價自己,培養自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夠做好,即使現在做得不夠好,通過努力也能夠越做越好。
做事情的時候,不要太在乎結果,不要隻想回避失敗,多想想怎麼做才能成功。不要太害怕失敗,有時候失敗可以讓我們收獲的東西,比成功帶來的要多得多。
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目光,尤其是不要總覺得別人在審視你。輕鬆一些吧,坦然地表現你自己。
發現、培養自己的長處,這樣可以為你的自信心添上不少砝碼。
勇敢地參加各種活動,勇敢地和別人打交道,一邊做就會一邊得到鍛煉,你會慢慢發現自己,慢慢克服了羞怯。
三、先打招呼占盡先機
自從進入這所重點高中以來,倩雅就幾乎沒再交過什麼新朋友,除了班上的同學和從前的老朋友她比較了解外,包括隔壁班的同學,她都是隻覺得“麵熟”。這樣的情況可不是她所期望的,記得剛進高中那會兒,麵對一張張新麵孔,倩雅的心裏滿是興奮,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倩雅發現要和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並非想像中的那樣簡單。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她和隔壁班的同學擦肩而過,本來她想主動打招呼的,可是話到嘴邊就是開不了口,等到同學走過去了她又感到後悔。到了現在,倩雅一看到那些“熟悉”的麵孔心裏就緊張,因為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應該怎樣打破這種尷尬的局麵,久而久之便在她的心裏產生了陰影。
估計每一位青少年朋友都遇見過這種情況,到了一個新環境,都想結識幾個新朋友並且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一方麵自己不會顯得落單,另一方麵還可以從朋友身上學習到好多東西。毫無疑問,結交幾位好友並且與周圍的人處理好關係對每個人的成長都是非常必要而且是有益的。但問題是,這些東西你得自己去主動找才可能得到,如果連和他們開口說話的勇氣都沒有,那麼你將一步步陷入被動。
嚐試以下幾條建議:
內心充滿自信。一個內心充滿自信的人比一個自卑的人更能吸引別人的注意。無論是交朋友還是打交道,自信的人都能帶給別人一種積極健康的影響力,更多的人都願意聚集在這種人周圍。如果你以前看見同學就下意識地低下頭來走路的話,那麼,就請你消除內心的疑慮,抬起頭來昂首走路吧,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這種感覺比以前好多了。
學會用溫和的目光看人。估計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當你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你是願意跟爸爸還是願意跟媽媽傾訴?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因為媽媽的目光總是溫和的。溫和的目光會給人親切感,尤其是在跟陌生人打交道時,牢記這一點可讓你先入為主。
記得保持微笑。人們常說,微笑是世界上最好的語言。的確,微笑的感染力是非常強的,她能化解人們心中的愁苦,能使蒼白的臉上展現陽光,還能使敵對雙方握手言和……總之,與微笑相伴的是友好、善良和陽光。試試吧,當你衝一個陌生人微笑時,你得到的將是他的一個微笑和問候,這一點都不難。
一定要記得先開口打招呼。你之所以不敢先開口,很大的原因可能是你準備不足。不妨你在事先多多給自己提示,一旦又迎麵遇見同學,那麼你就得打聲招呼。這種訓練有一段過程,你可以先點頭,再慢慢講話,不要太複雜,一聲“嗨”就足夠了。
四、最親密的人不理解我
趙康覺得自己沒辦法和爸爸媽媽好好相處了。他向往自由,可是爸爸媽媽偏偏大小事情都要管管:
做作業的時候要進書房轉轉,看他是不是在睡覺或者聽音樂,或是在做些“偷懶”的事情;
同學打個電話,他們要盤問半天對方是男是女,找小康幹嗎;
就連買件衣服,也要插一腳,硬說小康挑的衣服好看不實用……
趙康越來越討厭爸爸媽媽的事無巨細和囉裏囉唆,他覺得爸爸媽媽一點都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在家都懶得跟他們說話了。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最親密的人不理解我們呢?
是父母錯了,還是我們有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會越來越強烈,希望能夠有自己處理自己事情的空間,這是每個人心理成長的必經階段。可是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孩子從小在自己的嗬護下長大,他們對孩子從“事無巨細”的關照到放他們“高飛”也有一個轉換的過程,以前的照顧孩子的方式會有一種慣性停留很長一段時間。另外,父母雖然也期待著孩子獨立,早日成長,可總是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成長中出現不順,擔心孩子會碰壁、會摔跤,這種對孩子的愛有時候反而會變成對孩子的一種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