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劇情”,調整“角色”。演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取決於劇本和劇情發展的需要。要想使自己扮演的角色成功,先要了解和研究劇本、劇情和人物等。你進行交際,也應像演員一樣盡可能地了解交際的“劇本”、“劇情”、人物,必須根據交際的需要、人們的期望、交際對象、環境、時間的變化等扮演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相符的角色;必須隨時隨地注意角色的調整和轉換。譬如,在父母長輩跟前,你可以扮演撒嬌、耍賴、討便宜的孩子角色,然而走向社會再撒嬌、耍賴、討便宜就行不通了。再如,你在單位是說一不二、人人敬服的權威和領導,但若離開了單位,你就沒有理由和權力居高臨下、指手畫腳,你必須扮演社會群體中平等一員的角色。
在人際交往中,隻有置身其中,才可能融入群體,為此,你應遵循“一致”的規則。這裏所講的“一致”是存異求同而入鄉隨俗;是保持自己的特色,而又處處與人際接軌。它需要你把自己看作整體的一員,努力在穿著、言行等方麵與群體合拍;同時也要求你為人謙和、待人恭敬,不過於執拗,要善於通融,以祥和的態度、平等的心情去待人接物。
不合群的人由於不善與人相處,一下子置身於陌生人中,往往會更不適應,無所措手足,不知怎樣應變。隻有調整其交際的序列,從親到疏、從近到遠、從熟人到生人、從家裏到家外、從了解到不了解,循序漸進,逐步適應,掌握了同親人、熟人和睦相處的方式方法,和外人、生人相處,合群也就容易了。
另外,你可以先多與寬厚者、開朗者、有包容心者交往,以便在交往時學會適應,學會方法,學得優秀品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就會漸漸合起群來。
如果你隻是現在才開始,那麼你可以從一個玩伴開始鍛煉交往能力,讓自己學會去享受交朋友的樂趣,慢慢地,你就會自然融入了。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隻要你心中有這份愛,一定會有很多人喜歡你!
六、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我經常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好像從記事起,我的爸爸媽媽就不斷地拿別人和我比,尤其在每次開完家長會後。他們既然認為別人好,就讓別人做他們的兒子好了。再說我不是不想學好,我也在努力,可為什麼我的成績他們都看不到呢?
“真想找個地方一走了之,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這是某中學的蘇飛和老師聊天時說起的一段話。
也許是的爸爸媽媽望子成龍的心太過迫切,往往希望你不要落後於別人,但這種心情常常會適得其反,使你產生逆反心理。但在這裏你還是先從自己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種逆反心理吧。
處於青春期的你雖未進入社會,但卻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會,然而你的年齡、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以及社會閱曆和社會實踐都與社會發展有著一定距離,表現出一種不適應,所以才會常常處於一種困惑的矛盾膠著狀態。由於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你的心理發展呈現錯綜複雜、矛盾重重的局麵,逆反心理也就成為其中的一種突出表現。
在你的同齡人中也不乏這些現象,有時候你自己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員。
例如,不少同學常常對榜樣及先進人物作無端否定。許多老師和家長都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來教育感染我們,喚起我們的熱情,以期達到激勵後進的目的。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一些先進人物被有些同學說成是沽名釣譽的“投機家”或“傻子”,無端懷疑這些先進人物的動機,進而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跡。對於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給予排斥和嘲笑。
更嚴重的是,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在一些青少年當中,打架鬥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對於樂於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裏好人好事無人誇,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麵……
由此看來,你難道不應該聽聽父母、老師的意見嗎?難道你願意一輩子看別人走“陽光道”,而自己走獨木橋嗎?如果你當真對父母和師長總是逆反,隻是給了自己一個心理安慰而已,問題並不能得到解決。
拋棄孤獨與師長交朋友的方法:
學會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父母和師長。試著理解他們的苦心吧,即使他們有時候會囉唆、嘮叨,甚至批評我們,請把他們的善意放在第一位,用寬容的態度去理解他們。
多體會一下父母和師長的辛苦和壓力,這樣你會理解他們為什麼對你有這麼多期望和要求,也會理解他們有時候出現的教育方法的不夠妥當。
虛心接受父母和師長的意見,不要隻把眼光放在他們的態度上。即使他們有時候態度不夠好,如果所說的意見確實有道理,也應該虛心地接受。
多與父母和師長交流,主動與他們溝通,向他們請教。同時,有什麼意見可以誠懇地向他們提出來。在這個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他們會了解到你的成長和成熟,也會給你更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