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不想和母親吵架
兒子十七歲,花一樣的年華,雖然還是稚氣滿臉,但壯碩的身體已儼然是個大人。可是長大的他卻變得越來越不乖巧,什麼都逆著母親的意思幹,而且動不動就發無名火。記得有一次,兒子做得實在過分,母親忍不住想扇他一巴掌,就在揮手的瞬間,她突然發現兒子的身高已經不再是從前那般,已經夠不到他的臉了。母親的手最終沒有落到兒子身上,她知道,兒子已經長大了。
其實,這個少年就是你自己,是所有青春期朋友的一個縮影。他的喜怒哀樂,就散落在你的生活當中。你有沒有仔細想過,什麼時候,你也和這個少年一樣,開始自以為是,開始做出一些舉動令關心我們嗬護你的爸爸媽媽傷心?或許,你和爸爸媽媽的爭吵並非出於你的本意,你看見他們為你傷心你自己也會難過。也許你曾經一次次告誡過自己,不要再這樣了,但內心裏總有一種不可抑製的衝動,一旦有什麼不順己意便會再一次陷入困頓之中。你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你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我們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裏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他們可以隨便操縱的玩偶了。但叛逆也正敗露了你的幼稚和不成熟,“逆反期”的心理、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誌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委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從而走向極端。所以必須引起你的重視。
我們要這樣正視同長輩的矛盾:
正視叛逆心理。叛逆心理似乎每個學生都會有,隻是多少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教師、家長、學生三方的問題,但是前兩者往往起著決定的作用,而後者則是受影響最大的。知道了這一點,你就不會把表現出來的問題隻歸結到自己身上,為擺脫不了這種情緒而讓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學會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到了青春期,除了身體方麵的變化外,思維方式也由兒時的形象思維逐步轉變為抽象思維。自我意識逐漸加強,處處要體現“自我”的存在,於是就會利用多種機會來體現自我。所以,一旦你想和父母對著幹的時候,得想想你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如果最後隻會鬧得你和父母親都傷心,有什麼值得做的呢?
學會自我宣泄。發泄方式很多,比如在空曠處大吼;比如奮筆疾書,把不可名狀的不快甚至是心中的惡氣用激烈的言辭抒發出來,再痛痛快快地撕掉或燒毀;再比如與知己好友傾心交談……都值得一試。在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之前,必須學會通過適當途徑把心理壓力、心理不平衡發泄出來,以避免高壓之下的脆弱心靈過於扭曲。
學會溝通。必須明白在有些事情上,父母的關心是出於對你的愛護,是為了你將來著想,比如你早戀了、愛打架等等。不要一味以為他們會反對你,把這些事情攤開和他們講講,相信他們一定會以一種比較開明的方式處理問題,和你一起渡過難關的。
十三、化解心中的隔閡
天舒和大多數同學關係都挺好的,隻是和小雲的關係有些緊張。
說來話長,剛開學的時候,天舒借了小雲的一本新書,去英語角時不小心丟了。等他告訴小雲時,小雲很生氣,因為那本書是一個好朋友剛送給她的。小雲給天舒嘮叨了好久,把他本來想要虔誠道歉的心也給嘮叨煩了,天舒就忍不住回了她幾句,說了“不就是一本書嗎”之類的話,小雲更生氣了。兩個人彼此僵著,好像隔了一道心理防線。以前天舒有不會的問題常去問問小雲,現在他寧肯不會也不去問她了。
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情況?因為一件小事,或者日後都想不起來的某個原因,和一個同學鬧了別扭,有了心理隔閡?
這種情況在青少年中並不少見。雖然你正在走向心理成熟,可是特殊的過渡時期使得你在很大程度上還保留了兒童時期的心理和思維,同學之間缺少彼此的理解和寬容。你往往會受情緒的影響,一時衝動作出對別人造成傷害的言行,事後又礙於麵子或者找不到合適的方式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從而讓心裏的疙瘩一直保留。
這種心理上的隔閡對你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無疑是不利的,會使你失去同學間的友情和彼此間學習、幫助的機會。此外,還容易讓你背上心理包袱,引發心理疾病。
怎麼樣解開心裏的疙瘩,消除彼此的隔閡呢?
讓隔閡煙消雲散可以嚐試以下途徑:
對於彼此間的隔閡,最好是先弄清原因在哪裏,這樣才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越早發現、越早解決越好,不要彼此老僵著,這樣隻會使得彼此間積怨越來越多,關係越來越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