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我鼓勵你考研學習,可是你不要太相信學校。學校隻是讓你度過青春期的時間。第二個真正教你的未必是學校,更不是教學大綱,而是周圍的好學生,但更重要的一是來自校外的資訊,在網絡上,在圖書館,在書店,在美術館,在畫廊,信息遠遠多於教學大綱能夠給你的,所以聰明的孩子自然就會受到影響。
我認為大學以及研究生的作用沒有想象的那麼大,你必須走出校門。我也去北大學習幾年,但更多是靠自學。
你看了我的信,別怪我給你降溫,也隻有降溫之後的理性思索,才是你要麵對的。最後,我仍然鼓勵你積極生活,陽光快樂。
邦本網編輯桑木木問:於仲達先生:您好!我們是邦本網,前幾日在網上知曉了您的一本著作《北大偷學記——一個民間學人的北大三年》,遂生興趣,希望就此對您做個專訪。在北大旁聽這件事本身是很有趣的,我們相信,您在北大旁聽的三年一定有很多故事發生,這些故事是很多人有興趣知道的,而這些故事未能在書中披露,未免遺憾。我們列出的問題有:
1.S城指?
於仲達:S城實際就指我所出生的皖西北某個小城市,也可以稱為廣義上的中國的某個地方。它既是我的生身之地,也是我苦難的發源地,更是我審視現實苦難和人的生存境地的參照。有點像魯迅筆下的S城和未莊。
2.什麼時候開始、結束在北大旁聽的?
於仲達:2007年春夏正式開始旁聽,一直到現在,陸陸續續,已經有幾年了。以後根據時間,根據需要,我還會去旁聽,還會選擇中國人民大學和清華大學旁聽。
3.有什麼事情引發或者說啟發了自己去北大旁聽?去聽課的目的有哪些?
於仲達:2005年,那時呆在S城十分苦悶。一個偶然的機緣,我認識了一個網友,他住在北京香山塔後麵,我先去那裏,他之前去北大旁聽過,我也就順便去北大中文係旁聽,當時沒什麼特別印象。
聽課的目的,一是解決我在S城遭遇的問題,安頓生命,超越自我;二是想在生存問題上找到突破。S城這個地方,人性黑暗,工作疲乏單調,收入不高,十分無聊。我想離開這個地方。
4.旁聽之前,自己的人生狀態如何?
於仲達:旁聽之前,自己的人生狀態十分糟糕,仿佛進入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困境。這種壓抑的心境都集中收錄在《暗夜裏的過客》(日記,抽屜裏,未出版)。曾經在知名論壇和天涯論壇發表,引起關注和熱烈討論。
這些文字集中展示了我真實的生存與思考。我十分看重這些文字,但是至今還沒出版。我真心渴望有出版社出它。
5.正式去聽課之前做了哪些事情、準備?
於仲達:沒有刻意準備什麼,一切都是自發的。
這裏有兩點值得一提:第一,我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打下了一些關於文學的基礎,對於魯迅也有自己的心得;第二,寫下了《暗夜裏的過客》,記錄了底層社會的生活。毫不避諱,赤裸裸把自己的經曆和靈魂,寫了出來。寫出了人性被慢慢折磨,被毀滅的過程。一個民族,隻有內省才能偉大;一個人,隻有內省才能卓越。對比西方,中國人向來缺乏懺悔的文化傳統。我一直覺得,“文革”並沒有離我們遠去。隻要有社會還有漏洞,它還會席卷而來。是中國文化缺少一種“悲憫情懷”和“懺悔意識”,不敢直麵自己的靈魂,不敢把自己的內心展示給世人。我們敢於批判社會陰暗麵,敢於痛罵政府和官員,卻沒有勇氣麵對自己真實的靈魂,不敢說真話,害怕將自己卑劣的另一麵,暴露在世人人前。說一套,做一套,成為當下中國從廟堂到江湖都蔓延的道德病灶。缺失內省精神和懺悔意識,也是導致當下中國亂象叢生、惡行不斷的文化病根。
6.第一次聽課的過程怎樣,內心怎樣?
於仲達:第一次聽北大中文係教授陳平原先生的課,是講巴金。陳先生是研究晚清文學的專家。他知識麵很廣,講課嫻熟,爛熟於心,口音略帶廣味兒。至於內心,還是很震撼的。這種場麵,這種氣場,三流大學根本感受不到。
暨南大學讀者祥偉問:2011年4月,我去北大複試與您相遇並能在未名湖畔聆聽仲達兄一席卓有見識的講談,十分的幸運,萬分感謝!您對知識的純粹強烈的渴求、對生命的悲憫、對真理的追求,言談中透出的對學術的熱情、執著深深地感染了我,心底油然生出無限的敬佩,對於一個站在學術之門外探望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種極大的鼓勵,謝謝您!
作為一名民間學人,您身上有一種許多所謂專家學者不具備的真正的人間情懷,相信您一定可以找到打通文、哲、史,建立您所期望的具有主體生命意識的思想之路。這裏想問一下,您覺得哪些北大教授對您最有影響?在北大學習最大的收獲是什麼?您眼中的北大學生是什麼樣的?
於仲達:謝謝您的厚愛與鼓勵,回憶和您暢談的情形十分愉快!其實,在您的身上有我喜歡的諸多精神品質:堅韌、勤奮、正直、博學、善良。
北大學習的幾年時間裏,我深深陶醉在北大深厚的文化氛圍裏。在我看來,北大是一個很好的思想平台,你可以在裏麵自由熏陶,自由聽課,深入思考,漸漸的,你的精神狀態的內在就被激發了出來。以前和不少人的看法一樣,我也在不自覺地拿“五四”時期的北大批評“北大失精神”。應該說,是有一些道理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要直麵的問題,“五四”時期的北大承擔了民族興亡的責任,讓知識分子大放光彩,然而,凡事要務實理性地思考,考慮到北大如今的處境,我覺得就有些苛求北大教授了。如果盯著別人的缺點,你很難進步;如果抱著“竊火煮肉”的心態學習,你就會獲益匪淺。
應該說,凡是我能堅持聽課的教授對我多少都有些影響。至於對我個人影響比較大的,如果一定舉出例子,我這裏隨意提幾位:
高遠東:他以魯迅為方法,關注魯迅與先秦文化的聯係,在我最初思考轉型的時候開啟了我。以後我就去哲學係、宗教學係等聽課。
吳玉萍:她講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提倡在多元語境下不斷觀照自我。
對我的直接影響就是:在魯迅、儒、釋、道、基督教多種資源的激蕩之下,不斷反觀自身,照亮幽暗的存在。她的切入角度都讓我深受啟發。她讓我意識到,如果要想更深入地思考,必須要在知識結構上完善自己。此後,我重點就在哲學係、宗教學係、曆史係聽課。她的善良和熱情,記憶猶深。特此獻上感激!
楊立華:他讓我喜歡上了孔子——一種樸素而又溫暖的生活方式,仿佛就近在咫尺。每當心情苦悶的時候,不自覺放一段楊先生的講課錄音,生活雖然艱辛但多麼美好。楊先生是在用感性力量影響堅硬的人心,這種力量不可小看。我堅信:再多一些曆練和時間的沉澱,他必成大器。我由衷敬佩楊先生這樣忠實自己文化信念的文化人!
王博:他以哲學的天賦、深刻的洞察力、清冷的生命關懷和獨特的話語方式,安頓了焦灼疼痛的我。我覺得王先生的莊子研究是專門講給我聽的。每次聽他的課,我都提前一個小時,生怕錯過,這樣說有點自戀。實際上呢,對於真正經曆過人間世苦難的我來說,這種滋味隻有我個人才能體會。內心若沒有足夠的豐富與深刻,很難玩味其中的意涵。
王博的道家哲學研究不僅僅給我一個結果,而是還原了思考的整個過程,而這種還原,讓我心痛不已。是什麼打動了我的心靈?是對於生命的慈悲和苦難人間的悲憫。王先生啟示我重新反觀生命、反省自身、反思魯迅、反思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讓我重新調整思路安頓自己,獲得了繼續在人間世存在的勇氣。某種意義上來說,王博先生是我“第二次生命”的引路人,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從他的莊子研究裏,我順利打通佛禪,開啟“心”的覺悟。
王博是哲學天才,天才不可模仿。可是,在我看來,人僅僅靠天才難以持久。我推崇魯迅所說的:“古人曰:不讀書便成愚人,那自然是不錯的,然而這世界卻正由愚人造成,聰明人決不能支持世界。”學習天才,把握不好就容易變成“聰明人”。學習莊子的,要注意這點。
朱良誌:朱先生是天才,渾然天成,隻可品味,無法學來。他融合文學、美學、哲學與佛學,道禪哲學已經化為他的血肉,特別是他的八大山人研究,深深安頓了我內心的孤獨。個體麵對荒誕苦難的世界,依然堅守個體的尊嚴。在魯迅以外,我發現了八大山人。他同樣有個體的尊嚴——個體的尊嚴有時也未必都像魯迅那樣“激烈”。
樓宇烈:樓宇烈先生在佛學和中國哲學上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晚年以來的一些思考,對於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大有裨益。先生圓融的智慧破除了我思維上的迷霧,為我學習中國哲學與佛學提出了具體思路和方法。
溫金玉:2013年春季我去中國人民大學聽課,有幸與溫師結緣。溫師幽默、精彩的講課以及厚道、慈悲的人品,都讓我記憶猶深。溫師身上具有可貴的平民知識分子的精神品質,他的佛教哲學幫我建立正知正見。特此獻上感激!
我的師父:她對於佛教、基督教和道教都有深入研究。她在細微處點撥我,讓我開悟。尤其是,她在我最初從基督信仰轉向佛學的時候,推薦我看聖嚴法師文集,我開始係統審視生命、自我消融、自我拯救,基督信仰的“有”和佛教的“空”在我生命深處整合起來,再加上莊禪的靈悟,我的生命有了覺性的觀照,這是我自己的救贖之路。慚愧的是,因與師父根器不相應,隻好隨順因緣。所謂生命因緣而起,聚散無常!
上述幾位先生對我的影響,必將伴隨我整個的生命。感謝諸師。
在北大教授群體裏,有一些獨異的學者,給我印象很深。先從北大哲學係的先生開始,何懷宏先生厚重深思;陳鼓應先生頗具道家風骨,激情飄逸;吳飛先生、李猛先生深邃;楊立華先生為現代儒者,醒覺擔當;王博先生,哲學天才,幽默詼諧;張學智先生平和中正,具有悠然之氣;樓宇烈先生一身古風,參透禪境;朱良誌先生,才華與悟性齊飛;餘敦康先生瀟灑飄逸,玄味十足;陳廷忠先生博愛;周學農先生語透禪機,頗似高僧;李四龍先生機智詼諧,渾身透脫;張祥龍先生中西合璧,傳承遠古;再說北大中文係的先生,李零先生特立獨行,錢理群先生激越回蕩,高遠東先生精謹縝密,王風先生隱逸沉潛,吳曉東先生溫文爾雅,錢誌熙先生淡定悠遠,常森先生詩情充沛;再說北大曆史係的先生,閻步克先生的淵博,羅誌田先生的學識;北大東語係王邦維先生的佛學研究旁征博引、貫通中西、妙語連珠、風趣幽默……
就聽課內容而言,樓宇烈先生的佛教哲學專題和中國哲學專題,王博先生的莊子研究、先秦哲學和中國哲學名著概論,陳鼓應先生的道家哲學原著研究,餘敦康先生的魏晉玄學,王中江先生的先秦哲學研究、近代中國哲學,楊立華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和《四書》精讀,周學農先生的中國佛教史、《壇經》專題和《肇論》,姚衛群先生的印度佛教史和《中論》研究,李四龍先生的《華嚴經》專題,張學智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張祥龍先生的中西哲學比較,李超傑先生的哲學與人生、西方現代哲學,朱良誌先生的中國美學專題,李猛先生的中西倫理學比較,何懷宏先生的文學與倫理,吳飛先生的宗教學導論、奧古斯丁《上帝之城》研究,吳玉萍女士的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聖經導讀》、路加福音專題研究,鍾誌邦先生的信仰與理性,陳廷忠先生的《聖經》研究,高遠東先生的魯迅研究、周作人問題研究,李零先生的《論語》專題,黃子平先生的魯迅研究、王風先生的周氏兄弟研究,吳曉東先生的沈從文研究、中國現代小說研究,曹文軒先生的文學的藝術問題、小說的藝術,常森先生的先秦諸子十講,陳曉明先生的當代小說經典文本分析,陳平原先生的百年中國文學研究,朱青生先生的藝術史,閻步克先生的中國古代史等,廖可斌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化,任曉紅先生的禪與中國園林。此外,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的溫金玉先生的佛教哲學、宋誌明先生的中國哲學原著研讀、孫毅先生的基督教原典,都讓我有收獲。